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在大学当校长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国际材联的反应

“赵振东。”

郭鑫教授轻轻地念了一声,随后沉重地叹了口气,眼中的哀伤几乎是要流溢而出。

“看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吗?”

“看过。”陈灏点头应道。

“《流浪地球》里有这么一幕,为了救援地球发动机,联合国启动了一个模式: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只求救援成功,这种模式被称为【饱和式救援】。”

郭鑫教授解释完后,又抛给陈灏一个问题。

“知道疫苗的种类有哪些吗?”

“疫苗吗?”

陈灏愣了下,眼睛微闭上,大脑开始疯狂运算,几秒后睁开眼睛答道,“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应该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吧?”

“是,你说的没错,医学界的疫苗大概是这五种。”

郭鑫教授显然对这些有所了解,苦笑一声说,“但在疫苗市场上,不列颠的GSK、漂亮国的默沙东和辉瑞等4家国际巨头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

“疫苗关乎中国14亿人的安全问题,我们不能在疫苗上像芯片一样被卡脖子!”

郭鑫教授声音低沉地接着道:“今年2月份的那场灾难发生后,国家紧急召开了一场会议。这场会议确定了五种疫苗路线全部推进的计划,也可以说是疫苗研发上的【饱和式救援】!”

“路线确定之后,疫苗攻关组的优先级被提到了最高级,钟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所有研发单位全部纳入管理,研发成本全部由部委背书,整个中国三十二部委无条件配合!

但问题来了,整个小组只缺一个领袖。因为技术的专业性和行动的特殊性,这个小组的组长必须要熟悉疫苗的研发,同时掌握从生物合成到机械产业的每一项知识,还要有能推动五条产业链的统筹能力,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

说到这里,郭鑫教授又叹了口气,他想当初与老赵的初相逢,还时候老赵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

这一晃,都十几年过去了。

至于陈灏则是在一旁默默听着,他已经大概能够猜到了一点。

郭鑫教授的声音接着响起。

“今年2月15日,老赵接到上级的安排,成为疫苗攻关小组的组长,接着在老赵的统筹下,十三家研发单位各自发起了总攻。”

江城生物研究所、京城生物研究所、科兴中维生物公司等五个单位研发灭活疫苗;

康希诺生物公司联合军科院研发腺病毒疫苗;

皖省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单位研发重组蛋白疫苗;

京城万泰生物研发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珠海丽珠单抗生物科技、京城复星医药科技等四个单位研发核酸疫苗。

一个小小的疫苗背后,是整个中国医药界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才研发成功的。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赵振东。

赵振东,北大博士毕业,病原生物学出身,曾担任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教授,后进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工作。

听着郭鑫教授讲着赵振东的故事,陈灏心情渐渐低沉下来。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9月16日,赵振东因为过度劳累,摔倒在首都机场,从此再也没能起来。

9月17日凌晨,经抢救无效,赵振东离世。

而在倒下之前,他还刚刚完成了江城灭活疫苗的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检查工作。

郭鑫教授说着,眼眶通红地厉害,他忍不住用手揩了下眼角,哽咽地说道:“我和老赵认识十几年了,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

“他的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二是能把毕生所学为医学做出贡献。”

从光华楼走出来的这条路似乎格外的长,郭鑫教授前阵子还刚参加完老赵的追悼会,说起这些,让他一时间情绪失控。

郭鑫抽吸了几下鼻子,有些歉意的对陈灏说道:“不好意思,提到老赵我这情绪一时没控制,有点失态了,抱歉抱歉。”

“没事的,听了郭教授你讲得这些话,我内心触动还挺大的。”

陈灏上前拍了拍郭鑫的肩膀,慰问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老赵虽然走了,但是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里。”

“老赵为国殒身,中国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

陈灏的几句话还是挺管用,郭鑫教授心情也好转许多。

五分钟后,郭鑫教授上车离开。

眼看着车子从视线里渐渐模糊,陈灏仰头望天。

天空中蔚蓝一片,洁白无瑕的云朵在蓝天中缓缓移动,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天空,只是一闪而逝。

目前国内的学术圈的确有些问题,老一辈有贡献精神的科学家正在凋零,而40-60岁的科学家、学者里,出现了许多德不配位的情况,导致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步履维艰。

但仍然有一批人正在坚守着自己信仰,比如今年54岁逝世的赵振东。

疫苗守护者、幕后英雄,但是却无人知道……

若不是从郭鑫教授的口中,陈灏他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学术圈虽然问题不小,但不是没得救。

陈灏内心里有些主意也在逐渐敲定,没有能力的话或许他会像许晨阳一样远走漂亮国,但……他有能力抵御。

甚至改变这个圈子!

“嘀——”

这时,一只飞鸟从头顶飞翔而过。

抬头,天空中已不见飞鸟。

而眼前,是郁郁葱葱地校园风光。

“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你已经飞过。”

……

两天后。

就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办公(临时)会召开的前夜。

京城的一处老式住宅里。

一个跨越大洋彼岸的电话打了进来。

电话接通。

传来一道略带沙哑的美式英语。

“……我们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简称国际材盟)应该吸纳Dr.的加入,IEEE那里已经邀请对方成为IEEE

Transa

Nanoteology的评审专家了……”

“韩教授,希望您能够好好考虑下。”

电话挂断,房间里再次回归寂静。

只有不时会响起平缓的呼吸声。

ps:今天查资料无意中翻到赵振东的事宜,一时间情感交集,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忍不住夹杂了不少私货进来,实在抱歉,下次我会注意。

经历过2020年的中国人,都要铭记住“赵振东”这三个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