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战国之高氏物语 > 第六十七章世人纷扰为利来

战国之高氏物语 第六十七章世人纷扰为利来

作者:蓬莱三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28:50 来源:笔趣阁

绍田重高城头督战,高师盛也没有闲着。

正在营帐之内,仔细观阅小岩通兄弟以及城中诸多安云郡豪族,通过户隐忍者暗地里送来的输诚信。

这些文书送来的时间,有前有后,或者恭维奉承,或者谄媚乞降,愿意作为攻城时的内应。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没有留下任何代表家名苗字的花押状,且对城中守备虚实,决口不提,众口一致的推说都由绍田重高部负责,自己等人委实不知。

显然这些狡狯的豪族,即便是已经有开城投降的打算,也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给人利用,这种谨慎是很有必要的。

绍田重高并非不由知道,这群安云郡豪族心怀鬼胎,可只要一天没有拿到证据,或者说所谓的证据没有公布於众,他们没有正式举旗作乱,为了保住城砦就要强自忍耐,继续和他们虚与委蛇下去,多撑一天也是好的,说不定就能拖到今川军撤兵。

如果高师盛命人拿着带有花押状的寝反文书,到城下公之于众,无论是绍田重高还是小岩通盛规等豪族,为了自身的安危,只得撕破最后一丝脸面,立刻刀兵相见,先在城内火并一场。

这种场面,是城中上到豪族武士、下到寻常百姓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城内火并时,今川军必然会趁势进攻,空虚混乱的千国寺城绝对守不住,待到城砦陷落,高师盛先前的种种许诺还作不作数,着实难说的很。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声势浩大的仁科一揆复兴军,基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虽然在平叛过程中,北信浓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丁口、宿町的折损和毁坏,但至少这些损失对于近领有合计近百万石的武田家来说,还都在承受范围之内。

甚至借着平叛威名,大肆清洗信浓国中摇摆不定,抗拒武田氏家臣化的国人众,进一步加强一元化的程度,就连木曾家这种地处险要谷地,又有着很大独立性地豪族也被迫接受有限度的检地。

造成这种崩坏局面的,正是北信豪族、国人众目光短浅和无知。一度妄图借助武田和长尾两家在川中岛的争夺,继续如信浓四大将时期那样,保持住自家的宛行地的‘不输不入’之权。

以至于武田信玄颁布的分国法《甲州诸法度》,多次受到公然违抗,最直白的例子,武田信玄规定所有黔首百姓、小商贩除了征收年贡、普请劳役之外,一律免除额外的段钱、段米、栋别钱、地子钱为首的多余赋税,却屡屡遭到阴奉阳违。

许多豪族,甚至沆瀣一气,不惜动用武力拒绝武田家代官、奉行进入宛行领内检地。

甲斐猛虎的惩戒来的更加猛烈,武田信玄效仿今川家的法度,裁撤多余关所,鼓励商队进入甲信两州展开贸易,同时限制豪族、寺庙私放债贷。

川中岛合战期间,屡次借用《甲州诸法度》巧立名目,对盘剥信浓的各家寺院、座商,加征矢作钱、兵粮米等军税,来大大缓解了川中岛对峙带来的财政压力。

在和议之后,没有跟北信浓豪族商议的情况下,突然发布德政令,打得这些损失惨重的北信浓豪族一个措手不及,牺牲这些不停调遣的国人众利益,来缓和百姓对武田家的敌视。

如屋代家这些主动家臣化的豪族,都在合战结束后以赏赐功劳的名义,得到了大笔钱粮当做补偿,而原先抗拒检地的豪族,除了一份‘染血的感状’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些手段,无疑令得许多豪族损失惨重,更使得借助关所哨卡,开垦新名田的范围,大为缩减。

农民和町人或许愚昧无知,但说起钱财来,他们总是会变得格外精明,於是名主堵在村口,各种各样的威逼利诱,苦苦哀求佃农还钱的诡异场面,如同罗生门一样不停在安云、筑摩、更及、埴科、小县五郡轮回上演。

在这一连串的无差别的打击下,许多小豪族和地侍再也无力沉重的军役和对郎党的赏恤,最终只能宣布家中破产,将宛行名田低价出让给武田家的代官,换取钱财来偿还拖欠军役众的钱粮。

被武田家‘合法’收走田,导致彻底一无所有的野武士们,随后频繁掀起各类一揆,向武田家展开复仇,或是干脆聚集一处化身恶党,从事山伏这项很有钱途的工作。

前者多投身进仁科复兴军里面,寄希望于长尾景虎这位‘越后义将’的援救,但是承诺鼎立相助的越后军,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看见;而后者中的相当部分,已经跑到了高师盛的麾下,同前者展开殊死搏杀。

如果说武田信玄不是早有图谋,故意想尽办法让信浓的豪族倾家荡产,最终煽动一揆众铤而走险,从侧面加快对信浓的一元化程度的话,说出去恐怕没人会相信。

但面对武田、今川两军犁庭扫穴的攻势下,城内的豪族想要苟全性命,唯有再度屈辱的乞降,可要说他们真的相信高师盛看似随意的许诺,就举兵献城,倒还不至于。

虽然被困在城内的北信豪族,争先恐后地向敌军输诚,但双方确实没有多少相互信任的基础,比起轻易乞降,继续垂死挣扎一段时日来观望风色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高师盛将这些豪族的文书分作两摞,把能派上用处的,和派不上什么用的进行区分,剩下的则由小野忠明与下间赖庆、立石泷三人进行甄别,筛选出来那些人的话可信。

小野忠明同样是武家出身,而且还是扇谷上杉氏分支末流,虽然只是领有上野国群马郡内一个不足两千石的小国人,且随着北条氏的关东经略,频繁的战乱让家名传到他这一代时断绝,不得已才出家为僧。

可眼下城中安云郡豪族犹犹豫豫,倒是让他颇为不屑,坂东武士比之甲信的山猴子们,早在平家时期就体会到了‘在国则随从目代,在庄则出仕庄官,被课以公事,杂役,昼夜无宁时’的艰辛和不易。

正如‘毛野之民刚强’的品评,受尚武风气的影响,坂东武士面对守护大名、乃至是朝廷官家的盘剥,从来都是悍然起兵,奋起反抗,自平安时代就是久反之地。

‘坂’者士反也。坂东也是朝廷对关东这块拥立过平将门,试图谋朝篡位的久反之地的蔑称。

不管是朝廷官军,还是平家军势、镰仓奉公众、室町幕府的讨伐军都有将关东八州化作修罗沙场的勇气,比之别国武士,向来都是以叛乱果决著称,连同归于尽的勇气的都没有,还造什么反?

再看看千国寺城内的豪族,从叛乱到被围困城内的表现,当真让这位坂东武家出身的和尚,忍不住嗤笑出声。

安云郡的豪族叛乱后,没有同武田家玉碎到底的勇气,以至于进退失据;现在到了投降的时候,居然不抓紧最后的机会,反而提出驱逐走绍田重高,来换取今川军退兵。

难道今川军在城下死伤数百,难道真的就是只为了杀一个绍田重高不成?不知是真蠢还是在装傻充愣。

坂东武士就务实得多了,尤为擅长在北条、长尾、武田三家之间来回反复横跳,只要让自己有利可图。

高师盛见他嗤笑出声,遂放下手中文书,问道:“禅师可是又有了良策?”

小野忠明不说佛法如何,单轮谋略见识来说,算是目前他军中的第一人,隐约算是军师谋士一流的人物,目前深得高师盛倚重。

这也不奇怪,高师盛起初赴任庄所,孤身一人的时候自然更愿意看重长谷川隼人这种有勇力的武士,现在麾下拥众三千,不缺上阵拼杀的士卒,缺的是识文断字的奉行和帮他管理军势的亲信。

平山党旧人之中,有才器的可谓寥寥。

长谷川隼人正如前言,一个蛮勇武夫罢了,当个上阵死斗旗本队的兵佐正合适。大井盛朝出身商贾,做个管理后勤的随军奉行,勉强合格,但却是指望不上他能想出什么对敌计策。

长田盛氏既无长谷川隼人的勇力,也比不上大井盛朝的文略,能在军中混的一席之地,每回合议得以列居上座,皆因家中豪奢夸富,在东海道中人脉深广,同时出阵时向军中捐献了不少武器兵甲,作为晋身之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见识高低,很大程度上来自於经历过得见闻,如山本晴幸这位武田军师,也不是才智天授,亦是穷尽半生来游历天下,才能厚积薄发,深得武田家上下信服。

如果不是出阵信浓,连高师盛自己在内,估计大多数人这辈子也离不开东海道,甚至是远江国,一群坐井观天的河童,又能有多少让人叹服的才器。

青木大膳虽然放浪东国,最远到过京都与人真剑合试,但这位鹿岛剑豪既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更不愿自己去了解世上其他的事情。

说好听点是醉心剑道,心无旁骛,说的刻薄些就是为人乖戾不逊,甚难相处,仅看过去百十号徒弟跑的一干二净,就剩下北庄万次郎一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一个门徒遁走,还可以说是弟子无义,上百号门徒一起离开,只可能是师范无恩。高师盛就是在看重,养在身边当个门客护卫也就到头了。

相反小野忠明则不同,从能骑劣马,开得强弓的身手来看,明显是出身武家。当过和尚却不迂腐,不仅识文断字,还有不错的口才和见识,对关东各地山川地理,豪族武士多有了解。

因此高师盛很乐意听取他的意见。

小野忠明回道:“我军数日来对城砦猛攻不辍,千国寺城内的豪族早已经胆寒,断不敢再出城野战。城中的粮秣虽然不多,但我军这些日子攻城杀伤守军不少,倒是让其能够再撑上一段时日。”

“观其文书,各家豪族虽有降顺之意,却是惊疑难得赦免,若是朝比奈丹波与小山田越前两位大人攻破森城,率军南下助我,面上须不好看,况且城中所获恐再非我等所有,徒为他人费力之事,断不可取。”

高师盛点头,以示赞同。这也是明明围困城砦坐等援军即可,他还是要想办法尽早陷落千国寺城的原因。

颜面虚名,他或许不会真的太过在意,但是城中积蓄的钱财却不愿意分润半点给别人,尤其是对千国寺城内的安云寺志在必得。

安云寺内最初的那批僧众转为武家后,很快被仁科家吞并,改由临济宗的僧人接管。

虽不如武田、长尾反复争夺的善光寺,也是信浓国内香火极为旺盛的宝刹,这么多年的积蓄可想而知,比之今川军在安云郡内劫掠的钱财来说,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莲照寺才入安云郡不过几十年,根本不能与之相比,净土真宗的坊官、主持对其早就垂涎三尺。

攻取千国寺城的大半目的,就是为了将临济宗的僧人逐走,把本山迁入安云寺内,从而在佛宗方面做到独占一郡内,数万百姓的信念佛力。

莲照寺的住持上人,之所以愿意捐赠钱粮、煽动门徒助今川军攻城,除了对时局的考量外,也是因为高师盛以净土真宗门徒的身份为担保,会替净土真宗出面驱逐临济宗僧人。

故此,一向以吝啬闻名的和尚们,才会如此慷慨解囊地‘施舍善财’,并未太过于会怀疑他事后敢翻脸抵赖,为一座根本无法控制的居城,冒着被指认为佛敌的风险来反悔,实在殊为不智。

安云寺虽然没有派遣僧兵直接参与守城,却也是提供了不少兵粮支援。

绍田重高搜捕百姓而引起乱局,亦是安云寺僧众出面帮着安抚下去,城中豪族犹豫是否反乱,亦不乏其中有很多人是临济宗的门徒,不愿让这座宝刹受到兵乱,才竭力抵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