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战国之高氏物语 > 第十七章长桥鏖兵两败北 (中)

战国之高氏物语 第十七章长桥鏖兵两败北 (中)

作者:蓬莱三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28:50 来源:笔趣阁

法螺号与呼喝声,不断自高师盛的耳畔掠过,四处是飘扬的幡旗,他身披大铠站在旗本队中间。

青木大膳按刀而立,站在他的右侧,作为指挥部下作战的兵曹的护卫,必须要保证视野的开阔,这种站位既不会过於遮挡,又能方便用刀拨挡敌军轻兵和弓武士的箭矢,而长田盛氏、长谷川隼人、北庄万次郎等人则是指挥着各自部下,抓紧时间架设好合战中,常用来防备阻滞敌军的长楯。

川流对岸,全是越后、北信的军势,按照各自国人众的划分,列成一小股一小股松散的队形,唯有主力旗本队井然有序,整齐地站立在幡旗下等候发动突击的军令。

因为是在冬日,川水冰冷刺骨,双方无需担忧对方会派兵涉水进攻,整个交战都是围绕这座不怎么宽阔的木桥进行,高师盛不打算放弃自己占据的这座坡顶平整,且有灌木遮掩的矮丘,居高临下,才更有利于迎击对手的仰攻。

朝阳慢慢升起,高师盛看到前面全是在风中飒飒作响的靠旗,对岸敌军晃动出阵,“天王使我等独健,降伏诸国贼众,所求如意应念随心,皆得成就!”

随着这些高昂的喊声,他注目凝视,昨日那名车悬使幡弃马步战,寰甲持刀,带领穿着卷腹,顶戴阵笠的常备足轻为先手役,急速穿过木桥,向矮坡攻来。

越后军选择的是旧时镰仓郎党的作战风格,由武士带领敢勇的徒士担当先手死兵,列居第二线则是数量众多杂兵组,弓手沿河岸一字排开掩护抛射,两翼则是使用长矛与大薙刀,随时准备发动迅疾突击的骑马武士。

这种阵型的优点在于前窄后宽,宛如锋矢,特别有利於发动突击,只要前锋打开缺口,后续部队就能一拥而上,不断扩张战线,直到将对手彻底淹没冲垮,绞杀殆尽。

而趁此时刻,今川军的杂兵也在各自组头、兵佐连踢带打的喝骂声中,在木栅栏后排列布阵,片镰枪斜斜探出木栅,准备与敌展开接战。

越后军被选出担当敌军先手役的,是四组飞驒山民组成的足轻,说是‘飞驒山民’,其实只是来自信浓东北部飞驒山、妙高山附近,他们的兜鍪五花八门,从最普遍的阵笠,到桶形兜,甚至还有模样可怕的鬼额遮面角兜,身上的甲胄同样驳杂不同。

这些受到招雇的穷困山民,挥舞着过去‘落武者狩’获得长枪、薙刀、楯佩和太刀跟随在车悬武士身后奋勇作战,迎着敌阵抛射的箭矢,呐喊着:“毘沙门天王,助我甲兵!”的佛宗谚言,一往无前的冲向木栅。

低矮丘陵,是个天然适合步兵发挥混战的场所,表面看上去起伏不大,但实则崎岖颠簸,暗藏在松软泥地下面的坚硬石子,根本不利於骑马武士奔驰突进,迂回作战。

所以即便越后军有十余骑马,也只是在借着木桥渡过川流后,就缓步绕行,等待步卒们打开缺口,将敌军逐撵出来,那时才是他们展现勇武的最佳时机。

杀声和烟尘里,幡旗下立着的兵曹高师盛,举高了手臂,法螺声响起,原先架在木栅上的镰枪迅速竖起,列成密集的枪衾突刺,利用手中武器的长度优势阻止敌军的冲锋势头。

铁炮侍也完成对弹药的填装,点燃火绳,跟着站在高处重新举起手中未有涂漆的白木弓的轻兵,对着冲向木栅的越后军前头的部队,射出一**削弱士气和性命的箭矢、铅弹。

这帮子习惯亡命的穷横山民毫无畏惧,尤其是坚决的在北信浓的山岭里,跟武田军血战多年后,愈发剽悍。

他们在面对武田骑马队呼啸而过的长枪和战马,都不曾溃散过,更何况是东海道杂兵猬集射来的软弱箭矢,许多士卒的甲胄上都晃动着敌人射入的箭矢,但还在奋勇跋涉前进,将楯墙一步步朝向矮坡推进。

每当有所推进之时,整个军阵都要奋力敲击兵器,发出排山倒海的猿叫,甚至将双方牛马都惊得不停挣扎嘶鸣。

河川对岸,越后军中长臂善射的轻兵,张弓放箭,锐利的箭矢跃过数丈宽的河面,直射落到高坡之上,距离高师盛这位指挥全军作战的兵曹,不过数步左右,吓得两边的旗本队慌忙抬举长楯,要替他遮挡流矢。

高师盛让人将那支坠地的箭矢取来,这是一支粗制的箭矢,连尾羽都没有安设,放在手里颠了颠,也没有感觉出多少分量,是根粗制滥造的竹箭,用这种箭矢的弓手不谈射术如何,长弓定然低劣。

既然心中有数,干脆从胡床上站起身来,望向对岸,接着又有稀疏的箭矢射来,有的射的近,有的射的远,不过大多落在阵前的空地,少数能射入营垒的也都被挂在木栅上,并未射中几名士卒,没有造成多少威胁。

於是让人将多余的长楯全部撤去,只留下两面以备不测,他不能让麾下的士卒,看到自家兵曹贪生怕死的模样,武士们不停用刀背敲打着明显露出畏惧情绪的杂兵,对敌军破口大骂,以侮辱对手的方式来提振士气。

这些山民出身的足轻,出阵经验老道,更善于利用楯佩和兵器来格挡镰枪的突刺和抽打,硬是顶着伤亡,在车悬武士的带领下,很快就闯破第一道木栅,冲到了躲在后方杂兵面前,山民们怒目圆睁,势如风发,转瞬就跟杀到了阵前。

最前排的镰枪杂兵,还未来的急向后撤退,或者弃枪拔刀自卫,当头一个就被车悬武士的太刀劈倒在地,接着拔出肋差,猛力投掷而出,又是一刀,正中了另一名杂兵胸口。

那名越后国的车悬武士虽然身材矮小,却武艺精湛,用脚将一杆掉落的长柄薙刀,踮入手中,大步奔在最前头,不管敌人用刀兵也好,镰枪也罢,更不论何人抵挡,通通斩落刀下,一时间当真所向披靡,大井氏麾下的一名武士,自持勇悍,舞枪来拦,那车悬武士爆喝一声,避开其刺来的长枪,猛地挥轮薙刀,顿时将那人的头颅生生削去半个。

又有一名武士来挡,喝道:“来者,······。”

话音未落,车悬武士已经冲至其面前,薙刀由下往上,一样招呼到了这名想要询问家名的武士头上,不偏不倚地正好刺入他的口中,刀锋直接刺穿了兜鍪,拔刀横甩,又是半个脑袋也被削去,片刻之间,就连杀己方两名武士,还是当众枭首这种恐怖的死法,杂兵再也无心恋战,呆在后方没有直接交兵的见势不妙,掉头就跑。

“稳住!稳住!”眼见最前面的镰枪杂兵溃不成军,二线指挥短兵队的小野忠明急忙在喊杀声中,拔刀救援,但是越后军另一组常备足轻如砍瓜切菜般杀到,新赶来的援兵想要挥刀上前厮杀,溃退下来的杂兵想要后撤,顿时人仰马翻,乱成一团。

川流南岸的敌阵中,毗沙门天王旗下的敌将显是老於行伍,沉稳的看着整个战场,眼见有获胜之机。

连连挥动着手中的太刀,对着号手和幡持手做了几个干净利索的劈砍姿势,很快在法螺号声的指示下,还留在后方等候军令的大队士卒,包括旗本队在内所有人,高举各色幡旗,朝着整个矮坡全部压上。

看到敌兵持勇逞凶,眨眼间将己方士卒杀的溃不成军,护着其后冲阵的敌军鱼贯而入,露出要被夺取营垒的迹象。高师盛再也坐不住了,为了阻止敌军对己方杂兵的大开杀戒,厉声呵斥,命令本阵旗本队下去救援。

长谷川隼人、北庄万次郎得令,各自唤了十来名善战的郎党,向下扑去。

‘咣当’一声,混战中敌军一名打着‘南无八幡大菩萨’旗帜物的武士,挥刀乱斩,结果砍在了双手碎金铁棒之上,火星四溅,但是碎金铁棒却岿然不动,再用力一摆,那名武士顿时长谷川隼人被扫躺在地,胸口被砸的凹陷进去,口喷鲜血,眼见活不成了。

跟在长谷川寻人身旁的郎党却犹自不肯放过,急忙上前,也不管对方死没死透,拽住发髻,直接拿刀在脖颈处一转,将整个人头割了下来。

随后按照笠印上写的名字,齐声呼喊:“越后羽茂三郎秀高,已经被我军兵佐头长谷川隼人讨取!”

长谷川隼人本来也用刀,刚才交战,折断了刀刃,干脆反手抽出用惯了的碎金铁棒,仗着蛮力,不管三七二十一,凡是撞上的敌军,统统一通乱砸,这已经是被他斩获的第四位有名有姓的武士首级,当初想要去佐久城投军,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越后军前线指挥的兵佐头,又惊又怒:“哪里来的萨摩隼人!快快带人上前将他给我讨杀!”口不择言,竟然口误将长谷川念成了萨摩,不过也不能说有错,隼人这个称呼,最初就是居住在九州萨摩熊袭国。

今川军杂兵受到激励,复振士气,有熟悉长谷川隼人的平山同乡,欢呼高叫,叫起来他在乡里的名号:“熊袭太郎!熊袭太郎!”

看到长谷川隼人仗着蛮力,接连讨取越后军四名奉公武士,让溃退的今川军杂兵,渐渐重新稳固阵脚。

顿时惹恼了左近一人,僧巾薙刀,凶如猛虎,正是率领先手役突破敌阵,立下一番枪功绩的车悬武士,刚刚杀退北庄万次郎带领的旗本,这会儿也不迟疑,带兵飞奔过来,不问不答,提刀就劈。

长谷川隼人挥动沉重的碎金铁棒,往上迎住。

刀兵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薙刀断折。长谷川隼人用的虽是碎金铁棒,不惧劈砍,但终究是吃了兵短的亏,留存半数气力防备对手变砍为刺,手臂被震得嗡嗡震颤,连退了三步,险些拿不住兵器,直接脱手飞出。几名郎党赶忙上前,两人上前扶住,剩下之人轮甩长枪逼退想要趁机夹攻的越后足轻。

车悬武士也不管薙刀断折,横握半截断柄,权当长锥,荡步跨前,扫开围拢上来的几个今川军杂兵,往长谷川隼人裸露在外的脖颈处就要刺去,长谷川隼人慌忙躲闪,避开这次刺杀,却不想对手变刺为扫,手中断棍狠狠抽在他的脸上,猛受他一击,不由眼前发黑,反应不过来,要不是身旁都是跟随他多年的郎党,奋不顾身,将其挡在身后,险些就直接命丧当场。

冷风寒冬,血战正酣。

千钧一发之际,高阜之上直接跃下一人,雄资杰貌。但见其人衣不着甲,左持长刀,右挽短鑓,飞奔如猿,动作迅捷,却是青木大膳。

青木大膳见长谷川隼人久久拿不下来人,干脆亲自动手,直接翻身跃下斜坡,三两下斩杀几名自不量力想要拦他的越后士卒,刀枪易手,拿着短鑓,转身侧步,发力掷出,正中拿名车悬武士身旁发号施令的兵佐头。

那兵佐头的具足不错,有胸板当,但耐不住青木大膳力大,只听得‘咯喇喇’脆响连连,短鑓刺穿了胸板当,势如破竹,枪头直接透体而入,仰天栽倒在地。

车悬武士惊得连连退步,刚才投掷出的这一枪,能杀兵佐头,自然也能杀他自己。

在看来人按刀不动,立刻明悟来人这是要跟自己‘一骑讨’,迈步上前,猛地拔出尸体上的短鑓,挽了漂亮的枪花,将血水振落於地,枪尖斜指地面,绕着来敌,拖步稳行,寻找对手的破绽。

‘一骑讨’在战场之上并非是真的如镰仓时期,双方军势各出一人互相骑射,比试武艺精妙,战国时期所谓的‘一骑讨’大多时候是指某方武士只带领少数士卒,连续破阵,斩将夺旗,当然镰仓崇尚武德的风气,还未完全消散,偶尔也会有两名武士於战场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决。

这会儿原本打的火热的杂兵们,纷纷后退,让出足够宽敞的空地,顿足呼喝,猿叫鲸波,不觉於耳,就连高师盛和对方兵曹也一样连连挥刀,双方阵中也交逢擂鼓,法螺不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