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战国之高氏物语 > 第十章世录军役尤困苦

战国之高氏物语 第十章世录军役尤困苦

作者:蓬莱三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3:19 来源:笔趣阁

庄所众人在善光院等了半天,才等到新津孙一郎自己回来,看来他是没能请到滨名信亲的援兵,所幸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没有遇到大麻烦。

滨名家不愿意相助,虽出乎高师盛的意料之外,但毕竟双方没有任何统属关系。

国人并没有配合庄所的义务,但高师盛却有上报郡里,请求对滨名信亲处罚的权利。

北庄万次郎骑着高师盛的那匹信浓马,带着的写好的两份卷宗,赶往佐久城上承给郡司,木村兄弟和三名贷伴众则要先抬着尸首回庄所。

善光院的僧人在案件了结以前,不能随意离开僧院,长谷川隼人家离庄所不远,高师盛证想了解一下,本乡百姓家中真实的情况,从长谷川这个军役众家开始也无不可。

战国时期大多采取“乡庄”并行制度,郡下面是乡,然后根据乡的大小,人口多寡,分别又会有几个庄所或者庄园将村子进行分割管理。

乡主要掌管人口户籍与田地,庄所主要负责治安,庄所虽然接受乡番头的命令,但两者之前并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都是由郡中直接派人管辖。

主要原因还是豪族的宛行,跟大名的直领之间犬牙交错,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某个乡,全都是大名的直领,但现实却是某乡只有一半,甚至几个村子才归属于大名直领。

平山乡就是如此,有半数土地归滨名家为首的几户国人所有,剩下的才是骏府直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单独设立庄头来进行分割管理。

庄所的存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地方豪族“守护不入”的权利,仅仅比骏府直接派遣寄骑监视,稍好一些。

再往下就是村子,最小的行政单位。有“名式权”的村子大多采取村老合议的方法,进行内部管理,只有“作式”权的村子,大小事务才完全听从乡里命令。

长谷川隼人家住在“平山乡下属的平山庄,平山庄下属的平山村”,郡城乡庄村五个行政单位的重名率很高,有的在一起,有的则不在一起。

平山乡、平山庄、平山村属于上下一体,还能理解。

远江国有滨名郡、乡、村相互间则,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镰仓末期,曾重新划分远江各郡,敷知郡析出一町被独立划做滨名郡,而但滨名乡在仍在敷知郡内,东西两个滨名村又被分去了引佐郡。

光靠名字,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找到地方。

长谷川家所在的平山村,紧邻平山庄所,在乡道岔路口与木村兄弟五人分别,下了乡道,转进土路,走了没多久,麦田垄地间就看到一个聚落出现在眼前。

战国时期的村子多呈长方形,也有依山而建的半圆形。为了方便管理和防盗,其外皆有木栅栏,处在两国边境的村子,有些还会挖掘壕沟。

有木栅栏,自然就有供人进出的栏门,大村通常有四个栅门,小村子只有前后两个。

平山村不大,只有两个门,高师盛扶着长谷川隼人,青木大膳扛着小半口袋杂粮,跟在后面。

这是证弘和尚早先便说好接济长谷川家的粮食,临走时特意让高师盛两人帮忙带过去。

净土真宗能够深受穷苦百姓爱戴,并非是靠摇唇鼓舌,哄骗欺瞒就能做到,相反大多数“讲师”佛法并不精深,远逊於其他宗派的法师。

但只要有家中过不去的信徒去“讲会”求助,无多有少,总不至于空手而回,比起其他同行们来说,算是真的明悟部分,我佛慈悲的真谛。

也难怪有谚语说:“大名地头在时,处处皆苦,一向宗讲师主管,万事顺遂。”

村口水井处,两名村里老人正坐在旁边的木墩上闲聊,瞧见高师盛三人,都站了起来,其中一个见长谷川明显受了伤,满脸担忧:问道:“弥太郎,你这是怎么了?”很明显认识长谷川隼人。

长谷川隼人含糊了一句,没好意思把自己当众挨了三十棍的光彩事迹说给人听,扭头对高师盛说道:“庄头,这就是俺村的村老惣。”

“村老惣”,主要管理村中的日常秩序,同时也负责代表村子跟名主沟通,一般都是村子里有名望的老人来担任,地位相当于村长。

给高师盛介绍完,长谷川隼人又那两名村老介绍道:“这一位是咱们庄新来的庄头大人,刚刚处理完善光院出的案子,顺路送俺回家···天也不早了,赶紧回家歇着去吧!”

“案子?你可别唬俺们,莫不是你也牵扯进去,被差役找上了门来?庄头大人,若是弥太郎惹了祸,还请宽宥一二,俺们回头一定好好教训他!”说着拿起手中的拐棍,作势要打。

高师盛连忙拦住,解释道:“不是什么大事,弥太郎后背受了伤,我二人帮他把买的杂粮送回家,一会儿就走,二位村老勿要动气!”

平山村八成以上土地的“名式权”都在今川家手中,村民们说穿了只是租种今川家田地的“作式”佃农罢了,面对差役很难想“名式村”那样,敢直面维护自家村子的合理权益。

宽慰村老两句,高师盛二人跟着长古川隼人进入村子。

到底是乡下地方,比不得骏府城的城下町。城下町规划有序,道路都很齐整,从这条街道能够直通对面的街道,长屋住宅按左右分布在街道两侧,真正做到“街户相连,屋舍俨然。”

平山村里的路歪歪斜斜,路边民屋搭建的也是随意,有的靠前,有的靠后,串连这些门户的就是一条条狭窄的小路。

村子人口大概四五十户,大半关着门。

路过两家门没关的,一家有一个妇人正坐院内在浆洗衣物;一家有两个孩子拿着树枝绕着房子相互追逐打闹。

目睹此景,高师盛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别的孩子都聚在一起骑竹马舞木剑,而他总是跪坐在屋檐下的回廊,默默在旁,眼望天空,想着连自己恐怕也不明白的蠢事。

大家都不喜欢这个来自远江国的大呆瓜,殊不知那个大呆瓜到底有多羡慕他们的无忧无虑······

…………

“庄头,这便是俺家了!”

长谷川隼人示意在一户门前停下。

从门外看去,这院落不但小,而且还很破落。

房外围了半圈,竹、苇混着黄泥糊成的篱笆障子,勉强算作院墙,不知多久没有整修了,受风吹雨打,崩裂出不少细缝,院墙顶上还有杂草冒出,两扇旧木门也破烂的差不多了。

长谷川隼人好歹是个军役足轻众,不想家中却如此寒苦。

这比高师盛想象中的还要穷困许多,若非长谷川本人亲自引路,他怎么也不会信这竟然是一户足轻众的家。“家中怎得如此窘迫?”

“这两年收成不好,家里的名田典给骏府抵押年贡,地虽说还是俺家在种,但却从四公六民,改成了六公四民,年底打得粮食刚够家里人吃用,平日替人帮佣的钱也都拿去置办刀枪卷腹,宅院将就能住就行,那舍得花钱整修。”

能上得军役帐,长谷川家中再不济也有最少五贯的田地,即每年最少二十石大米的农田,足轻众的年贡负担,对比其他百姓来说并不沉重。

但长谷川隼人必须拿出钱来时长维护武具,不然检阅不过的话,武者奉行就要将他从军役众里除名。

正常来说五贯田地,是足够支撑家门的,但他家因为拖欠年贡从自耕农成了佃农,收入大打折扣,再正常负担军役就有些困难了。

负担军役除了长鑓、卷腹、阵笠这些必备武具外,还要自备最少三天的兵粮、盐巴以及靠旗、草鞋,火燧,等诸多杂物,花费不低。

战国时期的足轻众来源其实五花八门,除了彻底脱产的常备旗本和临时招雇的杂兵浪人外,主要分为足轻众和军役众两种。

前者是富裕自耕农,为了享受大名提供的优待政策和减免待遇,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主动应征从军,具有很强的私人利益性质,名字是固定记录在册,父死子继,只要家中还有适龄男性,就不会除名,如果父亲战死儿子不满十五岁,三年内可以免普请劳役,不纳栋别钱、作矢钱一类的杂税,地位类似军户。

而军役众则是纯粹属于封建义务,每个村子为了应付大名的法度律令,通过村老决定,或者村民自己用抽签、排序的方法,来决定谁去服军役,只要按照大名征召的最低要求,把人数凑够就行。

例如平山乡检地八百三十二石六斗一合,账面上算,应出兵最少二十四人,实际则要翻上一倍不止。

两年前,骏府出兵征讨尾张织田家。平山乡一共出长鑓三十人,小幡持四人,弓手十人,旗本八人,战马三匹,阵夫和小役若干。

其中旗本和马匹,是从长田盛氏这种地头武士家中捡选,每一千石配制要有十名足轻众,这十人也不需要乡民负担。

除此之外,还剩下的三十四名足轻,就要平山乡百姓们提供,理论上十五岁以上至六十五岁以下都符合征召标准,村民们为了保证村子整体的延续,很多时候,上了岁数老人们都会主动应征,为的就是避免青壮出现太多死伤,而对村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各家大名都曾三令五申,严禁村縂以老弱出阵,搪塞军役。

长谷川隼人这种足轻众才是大名军队里的中坚力量,自然不会只有义务没有待遇。

骏府诸法度中也有条例,允许足轻众缴纳不起年贡的情况下,可以典当“名式权”给骏府,自己保留“作式”权,并且五年后可以还可以从骏府手中赎回“名式权”。

针对破产的足轻还有一次性补助金,如果第二次破产那骏府只能将家名废除,彻底收回田地。

除非万不得已,很少有足轻和武士会宣布自己破产,毕竟废除家名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这也是长谷川家宁愿典当田地成为半个佃农,也不愿意求助骏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