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春秋大领主 > 第634章:阴、范、魏、荀分晋也是可以有的

倒不是吕武表现得有多么酷烈才使得众人忌惮,纯粹是吕武表现出来的能力太强,致使有想法的人感到没把握,不想搞事的人要跟着一块发家致富。

阴氏是否强大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晋国强大的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不是一两次,无一例外都是惹了众怒。

在吕武懂得分利共赢的操作下,阴氏每一时间段都是朋友比敌人要多得多,才没有像赵氏、郤氏、智氏出现自毁的倾向。

今年的晋国不想主动搞事情,要的就是一个修生养息的环境,就看外部给不给这个机会了。

当然也不是晋国今年就没什么需要做的事情,不想搞事只是不主动出兵搞谁,各个家族国内的事情一大堆,谭国和纪国那边需要保持极大关注力度。

最大的事情就是关于“分肉”方面,也就是从卫国那里获得的大批城邑的归属问题需要落实。

阴氏并不想获得大河北岸的城邑,跟范氏、荀氏(中行氏)、赵氏、魏氏……以及一些中小贵族,再次进行了封领调整。

说白了就是,阴氏将从卫国那里获得的“收益”跟各家置换,要的是跟阴氏有接壤的封领。

各家再根据自己的需要,由阴氏来作为担保方,他们各家互相置换封领。

“荀氏(中行氏)择选东面封领为忧,有往东迹象?”魏琦缓了一段时间,好像是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了?

今天是个小聚会,由吕武进行牵头,魏氏、解氏、荀氏(中行氏)、赵氏的家主都来了。

吕武没其它意思,感情都是从日常的相聚中处出来的,多聚一聚互相沟通可以少了很多麻烦。

几个家族的家主,他们能将继承人带来就不会错过,算是增加年轻人的阅历,跟长辈们混个脸熟。

阴氏的继承人不在国内,不是继承人并不适合参加这种聚会,也就没一个年轻人在场。

魏氏来的是魏绛,他已经被确认为魏氏的下一任话事人。

解朔带来了嫡长子解武。

中行吴和赵武本身很年轻,有子嗣年龄着实太小,还不到亮相的年纪。

要是带小孩参加聚会?太吵太闹着实是不大合适的。

吕武要说跟谁相处的时间最长,没有疑问会是魏绛和赵武。

当初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赵武长期待在“阴”城,万不得已才会去“新田”逛游一圈,重新获得封领才不再寄居于阴氏。

老实说,吕武就是跟赵武相处的时间太长,大体上了解到赵武的性格和处世为人,得出一个不足以仰仗的结论。

有些人当当酒肉朋友也就罢了,真要是遇上事的话,一点忙都帮不上,求帮忙还可能被嘲讽的呢!

吕武不是说赵武就是上面那种人,纯粹就是猜测赵武只想“苟”到天荒地老。

一个只想“苟”的人,不是沦落到快不行了,一心就不想多事。想让这样人的力挺?着实是有那种幻想的人,智商有问题。

吕武跟魏绛?以前聚会中魏氏的“主角”不是魏绛,是魏相来着。

所以,吕武和魏绛的交情也就一般般。

他们没有聊太高深的话题,相反就是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聊着聊着,魏琦打破了那种默契,径直开口问中行吴关于荀氏(中行氏)的未来发展侧重了。

中行吴下意识看向吕武,眼睛视线再移到魏琦身上时,有着非常明显的为难情绪。

一个家族是个什么发展方向,能随随便便告诉人的咯?

荀氏(中行氏)想抱的大腿是阴氏,并不是魏氏啊!

唐突了。

真的是唐突了呀!

话说,魏琦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能直接那么问?

关于封领的置换,各个家族最起码也是家主之间达成口头协议。

在这个讲究信誉的年代,口头上认可基本上也就是最终决议,没有任何人敢轻易干那种出尔反尔的事情。

魏琦见中行吴一脸为难,像是随口问一句而已,没有再追问下去,掉过头来跟吕武谈对长狄的处置。

曾经的卫国还是挺牛逼的。

卫国是相对来说最早发育成功的诸侯国之一,控制区以及人口、财力算是各个诸侯国中的数一数二。

不知道是个什么原因让卫国明明看上去很强,偏偏却是活成了一个弱鸡,甚至搞到狄人都能攻克卫国的都城,迫使当代的卫君来个抱头鼠窜。

当然了,后面卫国也在盟友的帮助下光复旧都,导致明明已经定都“帝丘”的事情,一国之君包括所有重臣还是常住“朝歌”,弄得“帝丘”这个都城有点有名无实。

魏琦说的长狄就是曾经逮着卫国一顿猛揍的狄人后代。

到了当前的历史时间段,狄人已经不像自己的祖先那么风光,几次跟秦国结盟搞晋国,反被摁在地上重复摩擦,弄得狄人在各项实力方面的削弱有点狠。

吕武两次进军齐国,没有机会也创造机会削了长狄不止一顿。

考虑到秦国已经“消声灭迹”,白翟和赤狄干脆就退出历史舞台,多少知道点消息的长狄各部落发现阴氏要搞事,相当一部分长狄部落很果决地收拾细软朝北边跑了。

吕武有点搞不懂魏氏重新将目光注视向晋国东部和东北部是个什么意思。

而这个跟魏琦和魏绛进行过多次交流有关。

其他家族不那么清楚秦国发生了什么事,就在秦国边上的魏氏能当睁眼瞎吗?

魏氏猜不透阴氏到底想搞什么,对于阴氏控制秦国再不断进行清洗的操作,一直都是看在眼里。

这些事情魏氏有向其余家族透露或传播吗?应该是没有的。要是有的话,晋国内部的各个卿位家族就不会还用看“小白兔”的目光来看待阴氏了。

魏氏是怎么看待的阴氏?以前或多或少觉得阴氏“寡恩”或坐视韩氏衰弱,直至吕武重新提拔韩起才让魏氏对阴氏的印象有所改观。

话又说回来,韩氏的衰弱不关吕武的什么事,再则阴氏真没受到过韩氏的什么实际帮助,是什么让魏氏认为韩氏对阴氏有恩的呢?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也许是吕武曾经借过韩氏的“虎皮”,才导致魏氏一家子觉得阴氏欠了韩氏人情?

真要那么算,好像也没有毛病???

如果要算恩情,吕武倒是欠了魏氏颇多的。

这又让魏氏对阴氏有了新的意见。

曾几何时晋国的武器和防具买卖是魏氏占了大头,一度造成了垄断,并且国外的销售也是极好。而这一切随着阴氏在冶炼上获得新成就被终结掉。

事情要是往讲道理的方向来推论,阴氏冶炼技术超过并领先了魏氏,制造出来的是铁质武器和防具,真没对魏氏进行实际的侵权行为。

关键的是,市场份额真的大量从魏氏转移到阴氏了呀!

利益受损的一方一般不会讲道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损失,才不管是因为什么才导致损失的产生。

有一段时间吕武就发现魏氏有要向自己动手的迹象,拉郤氏和智氏给自己撑腰先抵挡住,后来才又带魏氏一块开拓西边。

阴氏和魏氏合作开拓西边无比重要,使得两家暂时放下原先的矛盾和争议,有了共同的利益,关系才极大的缓和了下来。

现在的情况是,魏氏已经无法向阴氏讨回自以为的“公道”,共同的利益也已经消化得差不多,还从阴氏对秦国的操作察觉到危险,不是那么想再跟阴氏一起快乐玩耍下去了。

吕武本来只是觉得魏氏对自家开始变得冷淡,再多次察觉到魏氏关注晋国东部,不得不进行一些多想了。

“范氏开始集中发展南部,荀氏(中行氏)和魏氏将注意力转到东部?”吕武觉得这样挺有意思。

只要不跟阴氏针锋相对,大家就都是好同志。

吕武没有理由阻止范氏对南部有想法,甚至还一直在推波助澜。

以前只是中行吴多次不小心露出对东边有想法的马脚,轮到魏氏也有要下场的倾向,事情不是变得有趣又是什么。

近期国君的病一直没有好,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是不是察觉到阴氏、范氏、魏氏和荀氏(中行氏)的动作,身体本来就不好,又给搞得心病而加剧病情的恶化呢?

吕武可以放纵和对范氏手伸向南部推波助澜,只有荀氏(中行氏)盯东边肯定要拿捏住,再加上一个魏氏的话,玩法就不同了。

“灭长狄不难。”吕武在经过一阵兜兜转转,主动将话题掰回到长狄身上,说道:“长狄大部逃窜,仅有少量滞留。”

这是阴氏的功劳啊!

吕武发现一谈到长狄,魏琦、魏绛和中行吴的注意力明显就集中了。

这个“长狄”在哪?以目前的势力范围来定义,位处晋国的东北方位,处于卫国的正北,齐国南边与之比邻。

要是用现代的地理位置,长狄就是河北地界。

现在的河北跟后世的河北完全就是两个样!

吕武亲自走过那条路线,蛮荒什么的就不提了,沼泽真是多到吓人的地步。

曾经阴氏对那边也很有想法,等吕武亲自去走一遭,再发现荀氏(中行氏)和魏氏对那边有想法?

“我可别弄得贪多嚼不厌!既然荀氏(中行氏)和魏氏都盯上了,我是让他们合作,还是产生矛盾呢?”吕武心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