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春秋大领主 > 第523章:国君:阴武才是最理想的元戎人选啊!

身为一国之君,哪能对任何的弑君行为姑息呢? 众“卿”之中,没有一个国君的“小棉袄”啊! 坐在主位的国君先看了一眼赵武,看到的是赵武低下脑袋使人无法观察,不由心想:“赵武的心思琢磨不透,寡人还应该继续扶持吗?” 国君又看向吕武,看到的是吕武脸上遗留的愕然,又想道:“阴武察觉了寡人的处境,也知道寡人陷入窘境。他不会站在寡人这边,会针对寡人吗?” 吕武是“卿”,敢明目张胆地靠拢向国君,除了找不自在,还会被其余贵族联合针对。 中行偃面无表情,心里想道:“赵武没有成为君上的助力,却是靠拢向了范氏啊!” 有过弑君行为的中行偃虽然面对国君会硬气不起来,平时却是不存在什么配合度,与国君有分歧就会玩“无视**”这种招术。 其余的“卿”怎么对待国君呢? 中军佐士匄历来对国君恭敬有加,当国君狗腿子属于不可能,更多只是维持一种体面罢了。 上军将吕武算是在某种程度上最配合国君的“卿”之一,问题是要看在什么事情之上。他这一次刚回国,哪怕知道了很多消息,该装不知道必然要装的。 上军佐魏琦背着“国君杀手”,很多时候选择装小透明。魏氏跟赵氏开始不对付之后,他对国君的配合度一再减少,渐渐发展到冷漠的地步。 下军将程郑就是个萌新,没有功业打底的前提下,是个“卿”却话语权极低。再则,作为荀氏的小宗程氏之主,他需要配合的是中行偃,不是扮演国君的忠臣。 最应该配合国君的是赵武,不但因为国君历来表现出看顾他的一面,更因为他身上有公族的血。 恰恰因为国君明显看顾赵武,导致赵武在众“卿”中显得最为尴尬。 晋国的“卿”压制国君是一种不可开之于口,却必然要做的事情。 然后,晋国其余贵族则是要跟公族泾渭分明,遇到能够瓦解公族团结的机会,会选择付之行动。 考验赵武立场的事情发生了! 身为“卿”之一的赵武是会选择站到国君和公族的那边,还是认清自己的定位,好好地跟所有非公族一起玩耍? 赵武的选择可谓是干脆利索,一方面花心思维持与阴氏的亲密度,另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抱住士匄的大腿。 明明作为荀氏和中行氏之主的中行偃才是元戎,赵武怎么会选择士匄呢? 这个就要说赵武聪明……,或者赵氏有高人了。 中行偃有黑底子,是个元戎没什么错,国君却一直不信任甚至忌惮。 所以,一旦哪天中行偃令哪位“卿”不爽,国君与那位“卿”合作就能对中行偃的元戎位置发起挑战。 如果是萌新之中的下军将程郑或下军佐赵武?以履历和家族实力,他俩的其中一个跟国君合作,会对中行偃的元戎宝座造成动摇,却不可能真的将中行偃从元戎位置上推下去。 说到底,晋国不是一个完全不讲规矩的国家,大家伙的底线还在,干某些事情不是光有实力就够,需要有能说得过去的名份。 反之,也是亦然。 所以了,在晋国想干成什么事情,需要的是名份与实力匹配。 程郑或是赵武无法单独将中行偃从元戎宝座推下去,换成士匄、吕武、魏琦则变得更加有可能。 若是他们之中能够有两个以上的“卿”达成共识,比如程郑和士匄,或赵武跟士匄,必然会成事。 吕武和魏琦?他俩现在是一伙的。谁勾搭上阴氏或魏氏,几乎等同于争取两个卿位家族上了同一辆战车。 中行偃看不出国君看顾赵武吗?那一定是眼睛瞎了! 哪怕赵武表现出不靠拢向国君,中行偃必然会因为赵武身上跟国君有相同血脉而感到忌惮。 说白了就是,赵武不搞事,中行偃对赵武的警惕心依旧会是最强。 赵氏选择靠拢向范氏的做法太高明了! 如果赵武死死抱住阴氏,会导致阴氏也受到针对。阴氏跟赵氏是姻亲,关系摆在那里,关键的是吕武看上去很照顾赵武,赵武要是脑子没坏就不应该明显地将阴氏拖下水。 所以赵武需要的是尽力拉开与阴氏的关系,不至于真落了水,连个站在岸上拉一把的人都没有。 赵武靠拢向了范氏,士匄是中军佐,范氏是晋国个体最强的家族,致使中行偃不敢轻举妄动。 中行偃当然知道范氏的强大,他本来就必须忌惮范氏,再加上赵武靠拢向士匄,不产生更大的警惕心才是怪事。 至于士匄怎么会选择接纳赵武的投靠,肯定是有其目的的。 殿内安静的时间比较长,谁都在想事情,也就是除了开启话题的人,不会有人察觉到不对劲。 国君的内心是尴尬且恼火的,想道:“寡人都不顾为君者的尊严,主动提起弑君的子驷想跟晋国结盟,为什么没人应答?” “君上,若郑归于我,我是否势必与楚再战?”吕武打破了诡异的沉默。 士匄转头看向吕武,眼眸里有着探究。 国君脸上的笑容变得不是那么僵硬,心想:“阴武态度固然难明,却从未刻意与寡人为难,只为国事态度鲜明啊。” 魏琦、程郑和赵武选择当个透明人。 他们之中,魏琦属于不想搞事,程郑和赵武没什么话语权。 另外,程郑和赵武需要思考一点,他们需要建立功业,真的再跟楚国争霸,爆发战事之后是能建功立业,还是暴露出能力不足,外加被打得满头包? 中行偃以有事说事的态度,说道:“郑先君乃楚爪牙,盟楚之心坚定,有覆亦为权宜之计。” 这个对楚国很忠心的郑僖公姬恽没了,还是被子驷弑杀?他们不得不认真想想,子驷干掉了郑僖公姬恽还能得到楚国的接纳吗。 士匄说道:“郑国盟我,必是不敌楚国,为求我出兵抵御楚国。” 这个道理谁不知道?他们需要权衡的是,郑国的事变能给晋国带来什么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而包括国君和其余“卿”却是想道:“范氏跌入伊洛之戎这个大坑,一时半会很难爬起来啊?” 范氏在伊洛之戎的用兵已经超过三个“师”,他们还必须顾上陆浑戎和蛮氏。 要知道周王室虽然变成跟招牌差不多的角色,一直在喊在叫还是有点作用的。 现在的情况是周王室遭到了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袭扰,起因则是范氏和赵氏去攻打伊洛之戎,范氏和赵氏不帮周王室解脱困境,名声不知道能臭到什么程度。 已经在伊洛之戎动用了那么庞大的兵力?范氏不是无力再承担纳赋义务,能不再继续动用军队则是更好。 赵氏在伊洛之戎投入了一个“师”又三个“旅”,收获方面抵不上支出,再继续集结兵力不但耽误赵氏的内政发展,造成一种拖累会成为现实。 所以,站在范氏和赵氏的立场,他们肯定倾向于不搭理郑国的结盟,以至于避免再出兵南下。 一切只因为晋国真的插手郑国的事,势必会出兵南下! 之前的约定是,范氏、智氏、赵氏担负晋之南,阴氏、魏氏担负晋之西,中行氏&荀氏、阴氏担负晋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范氏担负晋之东。 现在的情况是智氏不再作为一个卿位家族,南边变成范氏和赵氏,东面则由范氏单独负责。 吕武多少有些幸灾乐祸地想道:“士匄之前有多贪心,现在就有多苦逼。” 他发现士匄正在看自己,用眼神发出询问:咋地啦? 士匄的回应是给了一个真诚的笑容:拉兄弟一把! 吕武稍微皱眉:东面被俺犁了一遍,齐国消停,其余诸侯国动了也是威胁不大。还不够帮忙吗? 士匄脸上的笑容更为真诚:必有厚报! 吕武眉头松开:行吧,俺尽力。 另外的几个“卿”没瞎,能看到士匄和吕武一再“眉目传情”,心里不由感到紧张。 中行偃需要警惕吕武跟士匄走得太近,说道:“郑既有弑君之举,我为‘伯’,不可视而不见!” “伯”就是霸主,要干替天行道的事啊! 国君一阵愕然,简直腻歪到不行。 中行偃不给任何人插话的机会,语速极快地继续说道:“列国侧目,我必出兵以彰正义,伐郑!” 国君颔首,觉得事情就该是这样的发展。 士匄张了张嘴,又看向吕武。 中军佐放弃话语权?那轮到上军将出声了。 吕武说道:“伐郑可也。为使诸侯心怀敬畏之心,亦防楚突来,我需三军齐出。” 一句话让其余各“卿”侧目,心里不知道怎么编排吕武。 结果,吕武又说道:“初始,三军各出两‘师’,余部国中集结待命。若楚而来,余部再出。楚若无异动,郑必降我。我自取收获便是。” 啊哈? 这个主意好啊! 声势浩大的出兵,一定会把郑国这个老牌投降国吓到立刻投降。 一旦郑国投降晋国,接下来郑国就会成为晋国的小弟,楚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会导致楚国紧急动员。 听吕武的意思,楚国出兵之后,晋军不是会去跟楚军激战,要退回到晋国的国境附近,等着郑国再一次投降楚国? 以郑国的尿性,郑国肯定会投降楚国的! 然后,他们就是静静看戏,等着楚军退了,再去暴揍郑国又一次的收获一波。 这么一搞,楚国肯定要再次动员北上。 如果按照吕武的提议,他们会反复地逼迫楚国动员,又能在郑国身上反复收获。 国君有些怔怔出神地想道:“这是将疲楚之计实行,外加收获不断地虚弱郑国吧?阴武……好厉害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