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春秋大领主 > 第452章:一直在领先的阴氏

春秋大领主 第452章:一直在领先的阴氏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0:10 来源:笔趣阁

事实上,赵武曾经提议拿相应数量的农夫来跟阴氏换取“温”地的人口,甚至请求梁兴留下帮他管理“温”地。

当时吕武给了赵武一个自行领会的眼神。

那个眼神的内涵挺多,吕武想表达的意思是:是我脑抽,还是你得了妄想症?

阴氏的属民能够得到土地的分配,土地当然不是归于属民持有,他们只是能够自主耕作,前三年上缴多达八成收获,随后再逐年减少税额。

如果情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管税收的额度再怎么减,普通的属民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名下的土地,一切只因为想拥有土地,要么是“贵族”,再差也需要是“士”的阶层。

普通人能够拥有土地是进入到战国之后的事情了,并且需要有一个诸侯国带头变法,其余诸侯国发现变法的好处再跟上,普通人有名下土地渐渐成为一件正常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倒是从来没有变化,普通人拥有多少土地,只是获得使用权而已。

在“封建时代”只有封君能够完全自主地使用一块土地,但进入“帝国时代”的阶段之后,天下间的每一寸土地都归于皇帝,等于除了皇帝没其余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到现代,土地的“所有权”过于国家,人们只是有“使用权”。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一样,区别是这个国家做事到底靠不靠谱。

赵氏想跟阴氏交换属民?

哪怕吕武没有意见,除非赵武执行阴氏的政策,不然信不信没多久那些属民就会跑回阴氏?

所以,吕武只是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实际上却是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变法当然不是“战国时代”的专利,春秋中叶乃至之前的很多诸侯国已经从实际上进行变法,只是一般以家族的形式来进行,独独齐国干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

阴氏家臣能干是一件有目共睹的事情,关于这点不但晋国贵族同意,各个列国也是持相同观点。

这个是阴氏的成年男子只有吕武一人,没有族人去干活为前提,很多事情只能交给家臣。

他们看不到阴氏成长并壮大的“内核”成份,哪怕看懂了都不愿意承认一切功劳归于吕武,其余人等只是工具人。

功劳平均分,乃至于家臣的功劳比家主大,才是当代的一种主流思想,人们也更乐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他们接受了自己更愿意看到的一面,不免就会拿阴氏的事情来鞭策自己的家臣,大概就是:阴氏的家臣那么能干,你们也要加油啊!

各家的家臣则是会在内心翻白眼,吐槽:阴武子大方到能按功劳给家臣分配土地,宁倒是也大方一点呀!

也就是撬墙角这种事情不能干,否则不知道多少家族愿意高薪挖阴氏的家臣。

当然了,阴氏的家臣肯定能干活。

他们接受了吕武的很多观念,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仅仅是管理理念上就全面领先于当代的大多数人。

懂不懂管理学,同样的一件事情,效率却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速度,别说还有资源利用率上面的差距了。

吕武正在查看族学的情况,看上去很急匆匆的葛存来了。

这个学堂收录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是家臣的子嗣,少部分则是立有大功的“士”。

并不是吕武不愿意收更多的学生,纯纯是一些界线不能一下子打破,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拿还没有出生的至圣先师来作例子,他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经过一层层甄选的。

三千弟子之中,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有恒产的人,区别是这些人足够富有以及不够富有。这个也是他们有条件进行学习的前置条件,要不连拜师需要的“束脩”都置办不起。

很残酷的事实还有一个,能够名列“达者”,也就是有名有份的七十二名弟子,不是那些当“背景墙”的三千弟子,无一例外都不用为了吃饭而困扰。

另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七十二名正式弟子之中,绝大多数本身是一名贵族,又或是贵族的后裔。

那并不是至圣先师想搞歧视,只是资源占有率带来的一种现状。

在历史学家认为学习氛围最好的宋代,想学习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行,绝大多数人还被挡在知识大门的门外,追其原因正是需要先保证生存,再来谈学习这种伟大的追求。

在当前时代,吕武敢不看身份和出身都收起来教育,不用管财力能不能承受得住,首先要造反的就是阴氏的一帮家臣以及“士”阶层。

俺的先辈经历多少艰辛,又是经过何等困难的斩荆披靡,才能让俺过上今天这种好日子?

一帮祖辈没什么功劳和建设的家伙,凭什么能有俺这样的待遇!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谁特么乐意去抛头颅洒热血,一块等着天上掉馅饼算球啦!

能说这种心态是错的吗?好像也不能。

投胎是一种技术活,生在什么家庭,起步优渥或艰难,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影响,并且极大。

关键是,生活优渥的那些家庭,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也是祖辈有过努力和奋斗。

好日子真的不是人在家中坐,等着老天爷的赏赐,需要的是依靠自己去争取。

当然,有些时候不是光凭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看的是社会现状了。

不知道是事情不够重要,还是没有那么紧急,葛存并没有第一时间打扰吕武对学社的视察。

这里的学生有五十六名,其中包括吕武的四个儿子。

他们占有的资源包括四间学社,一片寝房区,一个大操场,活动区域按面积计算约有百亩。

在师资方面,留守“阴”地的家臣得空会过来教学,吕武有时候也会亲自过来讲课,等于说并没有固定的教室。

这个并不是吕武不重视学社,只能说是当代的条件不允许。

拿家臣来说,他们更愿意拿有限的时间去建功立业,为自家的子孙挣下一个正式的贵族身份和大大的家业。

“或许需要让教学也归入记功?”吕武看的是梁兴在教《诗经》。

梁兴讲一句。

学生跟着复读一遍。

每一名学生前面还有一个放着细沙子的小木框,他们手里又拿着一根小木棍。

读书就读书,自然不可能做什么摇头晃脑的举动。

话说,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是颈椎有毛病,还是在活跃脑浆?

谁要是带头那样搞,信不信吕武会帮他们治好颈椎病。

有那样的举动,更应该发生的是脑子晕懵掉吧?摇久了,不是智障也该变成智障。难怪教出来的基本是米虫,仅有少数几个脑子能承受不断摇晃的学生像个正常人。

不信?去一边读书一边摇晃脑袋,不用坚持一辈子,坚持个两三天试一试,走起路来都要东倒西歪。

这里却是吕武狭隘了。

那种读书叫诵读,也叫吟诵。因为各个时期语言发音方面的不同,喜欢用一种韵律来读书,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一般不是那么懂断句,于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的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声音也能阴阳顿挫。

现代人有标点符号,再来是没那个读书摇头晃脑的习惯,干起来除了弄得头晕脑胀,很难有其它什么效果。

阴氏的学社分为几个阶段,初步当然是识字,再来才是各种学科。

吕武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没搞全方位的发展,也没有那个条件,大体上分成了各种管理学,着重于农耕和军事两个方面。

“主。”葛存见吕武有点闲下来的样子,赶紧说道:“中军佐遣人而来,需主往‘新田’。”

中军佐就是韩厥了呗。

吕武没问是什么事情。

葛存继续往下说道:“乃是南征之事有变。”

也不能说是什么“变”,纯粹是事情往晋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楚国在得到郑国的求援之后,发兵五万北上增援郑国。

同时,楚国还有将近十来万的军队在吴国境内,有点要继续深入吴国的架势。

晋国连续几年用兵,一次次四个满编军团齐齐出动,把自己搞得有些受不了。

楚国每一年用兵都至少十万以上,却是还那么的生龙活虎,并且一点消停的样子都看不到。

那么,广义上评判的话,楚国从国力上是不是胜过晋国?

葛存见吕武没回应,说起了另外的事情,道:“天子复遣公卿而来,讨‘苏’地归‘周’。”

那个“周”讲的是周国。

而“苏”地就是吕武在赵武结婚时的贺礼。

这样一看,好像是吕武坑了赵武,但要看时间线。

是吕武先将“苏”赠送给赵武,以时间来进行推断,绝对是周天子知道“苏”的所有权变更,才派人来进行讨要,怎么都不算阴氏把赵氏给坑了。

说白了就是周天子觉得赵氏好欺负,又趁着这个机会试探晋国对周王室能退让到什么程度。

吕武把梁兴喊过来,说道:“你往‘新田’,言告‘苏’乃阴氏赠予赵氏。再问天子之使,秦国两次刺杀于我,天子作何决断。”

那个周天子脑子有毛病,晋国不会就那么惯着,吕武更不能没有任何表示。

至于韩厥想要吕武南下救场?

别说是没有发来正式的征召令,哪怕韩厥动用征召令,首先智罃还没死,再来就需要吕武跟国君好好地说道说道。

一旦国君也要吕武南下?

吕武就要对国君唠嗑一下,解释“朝令夕改”将对一名首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