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规则系学霸 > 第四百九十章 同样的项目,不同的待遇!

阎学林自认为是讲道理的,他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所长,肯定会支持所里的科研项目。

有些基础的科研项目,单单靠科研基金会的拨款,确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有些科研项目,根本不在基金会支持的项目范围,连申请都不可能通过,基于研究就需要所里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

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国家支持的经费划拨,另一部分就是所在机构的支持。

所里的经费支持是很大一方面,正因为有很多科研成果出现,研究所每一年才会获得科研方面的拨款。

这部分拨款就是给科研机构自由支配使用的。

虽然事情是这么个事情,阎学林感到郁闷的是,几个研究员凑在一起,公开的说‘研究所经费多,不够就找所里要’?

那个语气听起来就像是要‘坑’研究所的经费。

所里的经费被坑也就被坑了,说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好多实验室做项目缺经费时,都会考虑单独申请其他项目,要一点经费过来支持原来的项目。

这是科研机构里的‘经费潜规则’了。

虽然听起来似乎不怎么好,但最少出发点是好的,目的都是要经费来做研究,只不过收到了规则限制,就必须想办法绕开规则。

但是不管怎么说,公然要‘坑’所里的经费,大声说出来还被他听到,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阎学林感觉很没面子,尤其他们当做没看到自己,还自说自话的什么不用所里的钱。

“这些家伙……”

“实在是太过分了!”

阎学林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态,挂着僵硬的微笑走进去,随后问起了要做的项目。

要是换做其他实验室,他肯定转头就走,心里把事情记下来。

赵奕实验室……

咳咳。

作为研究机构的领头人,对待科研人员一定要大度,被无视根本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给科研支持。

阎学林提醒着自己。

其他人也实在‘装’不下去,纷纷尴尬的和阎学林打招呼,随后就说起了要申请的项目。

“神经信号传输!”

这个名字说出来就解释的差不多了。

神经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神经信号传输是医学的基础研究,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医学。

同时,神经信号传输的解析,也被认为是人类短期内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之一,其复杂性和难度,甚至能和大脑解析等同。

“如果能破解神经信号传输的奥秘,人类对于自身就会有跨越性的了解。”

“那会是医学的革-命性进步,科学的革-命性进步。”

“它可以轻松改变世界……”

这是世界著名医学专家本-摩尔登的原话。

近百年来,科学界一直试图理解神经冲动,也就是神经信号传输的方式。

比如,当踩到了一枚图钉,到大脑接收到疼痛的信号,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输的速度大概是每秒三十米。

六十年前,神经传输的研究者掌握了测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技术,并发现信号沿神经传导经过电极时,膜电位会在几毫秒内发生急剧变化。

两位英国科学家,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发现,神经元兴奋出现时,钠离子从细胞膜外涌入细胞膜内,然后,钾离子又从细胞膜内涌向细胞膜外,使膜电位恢复正常。

他们提出的 hodgkin-huxley 模型成为了神经科学的奠基石,他们也以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的成功,似乎代表人类破解了神经信号传输的方式,可实际上,神经传输的复杂性远远超出hodgkin-huxley 模型范围。

比如,触觉、视觉或者是其他感知,依靠的都是神经信号传输。

如果只是单一的膜电位变化,肯定无法让人类拥有如此多的感知,神经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传输与大脑获取、分析信息的方式,都是人类远远未攻破的难题。

近六十年来,有很多人质疑过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的理论结果,又或是希望对神经信号传输方式进行补充。

比如,神经生物学家田崎一二,就是hodgkin-huxley 模型的质疑者,他以发现动作电位在郎飞氏结上的跳跃传导而闻名于神经科学界,并在四十年年做了一个挑战传统的实验:解剖螃蟹的腿,将一束神经暴露在外,然后利用显微镜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放置了一小块反光的铂片,接着用一束激光照射铂片,通过测量激光的反射角度,能检测到当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的宽度是否会发生微小改变。

他和他当时的博士后研究员岩佐邦彦进行了上百次测量。

一周后,数据清晰地表明,当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会略微变宽再变窄,整个过程仅仅数毫秒。

虽然形变幅度很小,细胞膜表面只会上升约七纳米,但这个现象和通过的电信号的节奏完全一致,证实了田崎多年来的猜测--

霍奇金和赫胥黎所提出的理论不一定是对的。

田崎一二认为,“神经信号远不只是一个电信号,它同样也是一个机械信号。假如只用电极测量神经细胞,一定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

田崎一二活到了九十八岁,但他的研究也并没有其他进展,医学界好多人认为,他的发现不是神经信号的本质,只是神经电信号的副产物。

同样的。

德国著名神经学家亨伯格也认为,神经传输不可能只是电信号,他对田崎一二很崇拜,可是他却找到了另一种解释实验现象的方法。

他认为,“机械波、光学性质变化和瞬时热效应源自脂质的神经细胞膜,而不是细胞膜下方的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纤维。”

亨伯格立刻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通过压缩人造细胞膜,研究它们对机械冲击波的响应。

他的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组成细胞膜的油性脂质分子通常情况下可以流动,有着随机的朝向,但很容易发生相变(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只要轻轻挤压细胞膜,脂质分子就会立即凝聚成高度有序的液晶状态。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亨伯格推断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细胞膜传播的机械冲击波。

冲击波传播时把液态的细胞膜分子挤压成液晶,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出一点热量,就像水结成冰一样,然后,当冲击波通过后,细胞膜会再次变回液态,并吸收热量,整个过程耗时几毫秒,短暂的相变过程使得细胞膜稍稍变宽,正如田崎和岩佐用激光照射铂片时观测到的一样。

从霍奇金和赫胥黎,到田崎一二、亨伯格,后来还有许多的医学家、神经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都对神经冲动展开研究,希望能破解其中的奥秘。

所以,到现在为止,国际上有好多种有关神经信号传输的说法,有的甚至认为,人体的神经网络只是细胞膜的汇总,真正起到感知作用的是一个个普通细胞。

等等。

国内也是如此。

如果去找有关神经信号传输的论文,只需要打开搜索网站,就能找到许多相关的实验、结论以及推理,似乎每一个研究者都能设计相关的实验,并根据相关的结论撰写一片论文,还能以此发表出‘有特点’的推断。

但是……

九成九以上的实验研究和推论,都对神经信号传输的理解没有任何意义,大多就像是不同的人看《三国演义》,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说出一些东西,似乎还能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不会有人知道,原作者罗贯中究竟是怎么看的,大部分分析就是没有意义的。

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国内国际都是如此。

阎学林自然也很轻松。

他听到了几个研究员的解释后,仔细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你们真不是为了骗经费?”

“当然不是!”

“我们是真正打算研究的,阎所长,你看看我们实验室……不做高端研究浪费了。”

“赵奕说想做这个,反正不管你们怎么样,我跟着赵奕。”

“我也是。”

“我也一样!”

阎学林听着点点头。

‘神经信号传输’的项目,差不多都能和‘骗经费’划等号,但赵奕还是值得信任的。

另外,赵奕估计也不在乎一点点经费,他想申请多少大概都能很容易批下来。

最后,阎学林还是点点头,“你们先把项目申请了,看看下来多少资金,如果不够用,所里肯定支持。”

“差多少,都支持!”

阎学林咬牙说出最后一句。

所里经费确实非常宽裕,甚至能给每个实验室配高端设备,但科研投入就是个无底洞,不省着点多少资金都能填进去。

“那就申请吧!”

在阎学林发话以后,赵奕也做出了决定,“先申请,看看再说,手头上没工作的也准备一下。”

“我刚才不是开玩笑。做,就要做好,这是个基础的大项目,我们是要做出成果的!”

“好!”

“没问题!”

“从今天开始,我就死磕这个项目了!”

几个研究员纷纷表态。

他们都是非常的兴奋和期待,因为有赵奕领头做项目,哪怕是做再困难的项目,他们都觉得是有希望的。

神经信号传输是超高难度的基础科研项目,不求完全破解神经信号传输方式,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果,也肯定是世界级的。

很快。

赵奕实验室就向国家科研基金会提交了‘神经信号传输’项目申请。

随后,就是等待了。

国家科研基金会接到项目申请后,会审核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审核通过会专门来询问研发计划以及确定参与的人员,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经费拨款。

赵奕确定了神经信号传输项目,心里也是非常的期待,他的脑子里还想着盲人问题,但也知道,即便是研究有成果,短期内也不可能达到,让盲人借助设备看到外界的程度,因为那会是颠覆性的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可不是一个研究项目就能做到的。

神经信号传输的破解,每一个进步都可以说是革-命,他对于研究本身还是有预期的。

比如,国外最先进的神经研究,能通过脑电波传输,让盲人简单的分辨传输过去的数字。

比如,一个传输的电信号是‘3’。

通过传输到脑子里的电信号,盲人就知道传输过去的数字是‘3’,听起来非常的简单,想要做到却非常的困难,甚至说有些天方夜谭。

这就是神经信号传输研究的一种运用。

“第一步,最少要达到这个程度。”

赵奕不知道第一步会有什么成果发现,但他希望研究先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然后,再进行超越。

等超越以后具体会是什么情况,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那可能会是未知的超前领域。

……

国家科研基金会。

医学项目审核小组正在处理项目申请。

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把类似的项目申请分类,然后统一的进行讨论决定。

医学科研项目会议刚结束,正处在项目申请的高发时段,医学项目审核组是非常忙的,有关基础医学研究的申请,就有几十、上百条之多。

其中,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也有高达六个类似申请。

“生物医学研究所,赵奕实验室……”

“赵奕?赵院士?”

“提交的研究人员名单还有,李明、艾立新、张薇、朱琦……”

“职称是研究员啊!”

“五个研究员,还包括赵院士,一起申请这种‘骗经费’的项目……还是给领导做决定吧!”

医学审核组几个人讨论着,马上把项目申请信息提交给上级,然后继续处理后续的申请。

下一条依旧是神经信号传输研究,申请方是‘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提交申请的是实验室主任、神经学家邓丙成。

“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也是大型的医学研究中心。”

“邓丙成,神经学专家。”

“他要做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肯定是‘骗经费’,但是,直接拒绝应该不太行吧?”

“这样吧,先打回让他做个详细的申请报告,报告打的正规、详细,后续就批个五万、十万经费……”

“差不多,这样就行了!”

“ok!”

“就这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