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规则系学霸 > 第四百四十八章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最初制造的样机,故障都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做的再好也只是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影响的因素很多。

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各个部件的性能搭配,控制系统,再包括发动机的稳定性,等等,每个都会碰到问题,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影响故障出现的因素,可不仅仅是设计问题,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出的产品和设计的差距,比设计本身的问题还要大。

当制作出样机以后,就进入到下一步,不断修复故障的过程。

这就像是软件程序设计。

首先是写出一大堆的代码,调试运行就会出现一大堆的bug,需要修复很多的bug才能正式运行起来,运行也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修复再修复,即便是投放到市场上,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修复问题。

现在昆仑发动机也只刚度过运行的阶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昆仑发动机组就在不断修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要解决都很复杂。

昆仑二组才刚进入到验收设计的阶段,后续制造出样机也肯定要修复故障。

“故障,肯定不会少!”

张刚川想着。

他倒不是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心态,而是实事求是的去做判断,但‘故障多’的判断,确实让他心情平复了不少,直白来说,昆仑二组的建立让昆仑发动机组很尴尬,尤其昆仑二组还做出了成绩。

赵奕说的几个新技术、新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设计对于昆仑发动机的改动也非常多,可以说是从里到外,除了主轴没有变动,其他都进行了改变,因为压气机外层的设计,就连外形都有变化。

这样制造出来的样机,哪里还有昆仑发动机的影子?

那完全就是一台全新的涡扇发动机。

最重要的是,昆仑二组研发的时间非常短暂,前后加在一起还不够昆仑发动机的零头,如此高效率做出的设计,若是样机还没有太大问题,昆仑发动机组连续几年的工作,真就成了个笑话,他们甚至都可以提前解散了。

这就是张刚川郁闷的地方。

虽然昆仑发动机不是他一个人领导设计出来的,他只是后期做了几年的负责人,但全程参与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国内谈到昆仑发动机就知道他,自己带领团队做的工作成了笑话,还让人感到很郁闷啊。

另外,几年、十几年、二十多年的努力,结果被其他组几个月完全超越……

张刚川想想都产生一股提前退休的冲动!

还干什么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该退休了啊!

……

会议室的报告结束了。

赵奕和昆仑二组的其他人,只是对新的设计、修正做了简单介绍,但已经足够让审查组的人知道,二组有了好多设计,对昆仑发动机内外进行了大量修正,他们的设计不同于昆仑发动机,完全是全新的设计。

这就够了。

审查组也不可能真正变为验收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专家,也没办法决定二组瞄定的战机,必须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还是要确定设计问题。

虽然赵奕和二组的其他人对新设计、修正进行了讲解,但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说结论,而对设计进行验收必须要理解,确定设计是正确的,才能完成验收却做制造样机的论证,因为样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制造的,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样机,都是钱堆出来的。

昆仑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制造费用最低也超过三亿人民币,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在制造端,因为都是全新的设计,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产,制造端要准备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术高的部件,则还要讨论具体怎么知道的问题,费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时间长也很长。

后来再制造第二台、第三年,相对费用稍稍低一些,也在两亿人民币左右,除非是确定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制造费用会一直很高。

昆仑二组的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额费用,k03b含铼量超过百分之六,相对应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也昂贵,因为涉及到更高的温度、压力,对应也需要更好的材料,发动机在材料上就比昆仑发动机贵三倍以上。

另外,二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技术,有些部件设计更复杂,生产出来难度更高,消耗的费用也会更高。

在二组简单的介绍了设计后,好多了解的人心里就有估计,以二组的设计制造出样机,第一台费用也许会达到五亿人民以上。

这只是第一台。

如果考虑到后续调试问题,肯定会制造第二台、第三台,一切顺利最少也要烧掉十亿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对设计进行严格验收的步骤少不了,航空集团、科技处都必须要确定设计是正确,之后他们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评估。

比如,论证发动机整体重量。

性能。

制造技术需求。

等等。

这些就不只是二组的设计了,还需要考虑合作工厂的技术,并且需要航空材料部门配合,因为很多发动机的材料不一定能达标,而二组的设计中,对各部件详细材料的论述并不多。

在出一份确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航空集团才能确定拨款制造样机。

所以接下来忙碌的是航空集团,他们要找一大堆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别对二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

二组也需要派人过去。

刘建昆和赵奕说明了情况,赵奕想了下干脆就让孙磊、王志国、袁海涛、李荣茂等人过去了,他们几个了解一些设计、技术问题。

有些设计的原理只有赵奕才清楚,但他可没心思跑到航空集团基地,去给一堆验收人员做解释,他们看得懂就去论证、研究,看不懂……

如果厚脸皮过来问,自己也肯定会解答。

“就这样吧!”

赵奕决定下来。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航空集团、科技处对设计的验收,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再加上商量瞄定战机,还要和其他部-门协同,内部肯定要经过一系列的讨论,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他可不想浪费太长时间。

等审查组的人离开以后,因为设计验收需要时间,二组的其他人也准备‘出差’,赵奕倒是清闲下来,他不需要继续呆在实验室,干脆就回到了校园生活,轻松的享受上几天。

大四了!

虽然赵奕感觉一切没什么变化,实际上,确实完全不一样了。

宿舍里的几个人中,孟铮从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知道具体忙些什么,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习室或图书馆,他的成绩好也是有道理的。

范雷比孟铮还要忙。

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阎学林对他非常器重,承诺等他毕业就正式签订工作合同,器重的同时也肯定会给他很多的工作。

比如,医学科学中心的问题。

医学科学中心动工快半年了,房屋的建造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但一些有关实验室架构,预留设备空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范雷就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代表,不断和建造方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沟通。

这其实有点像是装修,因为相应的要求比较高,就需要自己不断的跑、不断的盯着,再加上学习生活、毕业压力,范雷有多忙可想而知。

赵奕想见着他都不容易。

所以当赵奕闲下来,希望能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宿舍平常就只有李仁喆一个人。

李仁喆一直在埋头苦读。

“考研!我要考研!一定要考研!”李仁喆不止是埋头苦读,偶尔就神神叨叨的喊上几句。

赵奕疑惑问道,“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对了,先说好,我还没想好毕业带学生,而且,我昨天了解了一下,好像还没有资格,因为我和生命学院,没有签订对应的教职合同。”

“你不懂!”

李仁喆叹了口气,憋了半天什么也没说。

赵奕顿时感到很郁闷,话说个开头就不说了,吊人胃口就太没道德了。

“唉~”

隔了好半天李仁喆似乎是憋不住了,终于说道,“赵奕啊,如果我说我想和黄文倩分手,你怎么看?”

“用眼看?”

“不是开玩笑!”

李仁喆很严肃的说道,“我真的想分手,但是又说不出口,每次看到她……反正,说不了,她这个人很温柔的,人好,性格也不错,但是我……”

“嗡嗡嗡~~~”

赵奕只感觉一大堆苍蝇在耳边飞,他实在忍不住打断道,“说——重——点——”

“!!”

“哦哦!”

李仁喆道,“反正我就是说不出口啊,但是人家都说了,毕业就分手,为什么呢?毕业就是两路人了,不在一起了,所以我一定要考研,因为黄文倩说,她肯定会去找工作,不继续读了。”

赵奕想了一下道,“读研和工作不冲突吧,你读研、她工作,正好啊,到时候她供你读书,等你毕业就结婚,多么美好的爱情啊……”

李仁喆翻了个白眼,“我是那种人吗?她出钱供我上学,开玩笑,换一下还差不多。”

“赵奕,你知道我,咱可是纯爷们!”

赵奕有些无趣的打开了电脑,准备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新闻,才刚把网页打开就听到身后说,“不过……你说的好像也不错啊……”

……

当身边的同学都在考虑毕业问题时,赵奕不由得也思考起来,学院方面和他有过交谈,是院长吴艳平和魏世清找过他,说让他当研究生导师。

赵奕没和生命学院签过教职合同,他的‘教授’职位归属是理学院,理论上不能带生命学院的研究生,但他是有‘特权’的,只要确定当研究生导师,一切学校内的规则就都不是问题。

“不行!”

“不能当导师!”

“学生,怎么教?带着他们做实验?或者教他们东西……不擅长啊!”

其实赵奕对当导师还是有点兴趣的,带几个学生就当是培养人才,也等于是找了几个帮手,但他是真不擅长培养学生,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太会做实验,能做出成果都是因为系统能力,学生跟着他什么也学不到,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提供好的研发环境。

仅此而已。

如果换一个角度,颠倒一下,去读个研究生,找个老师带自己……

赵奕思考着忽然眼前一亮,相比当研究生导师来说,当学生就轻松太多了,只是学着做实验或者做研究,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难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读研究生可以延续大学生活,他很是为即将失去的大学生活惋惜。

失去了,就没有了!

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间,离开了再想找回来根本不可能,既然有希望延续一下,为什么不呢?

“对!”

“我要考研!”

“不一定考生命学院,其他学院、其他专业也可以呀,或者考个新类型的专业?”

“比如,哲学、心理学?”

“或者,经济、金融学?”

“再或者……”

赵奕仔细一想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怎么想都觉得开启校园新生活才更有意思,而不是很死板的去当什么导师、教授。

年轻人,就该多学习啊!

赵奕想好了以后就给林晓晴发了个信息,确定一下她的打算是什么,“对了,晓晴,你是准备读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吗?”

“对啊?”

林晓晴回了个疑问。

赵奕思考着回复道,“法学?没什么意思。要不这样吧,我去政法大学读个哲学或者经济学,到时候咱俩又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了。”

“……你不是开玩笑吧?”

“正在考虑中!”

赵奕还真不是开玩笑,他觉得应该改变下生活,拓展一下思维,总是不断的做研发就像是个机器人,连思维都被固定住了。

比如,压气机稳定性设计。

周庆说了个很出奇的想法,他跟着想才设计出了多孔道放气活塞。

虽然设计都是他做的,但灵感是周庆提供的,他发现自己做研发,其实没什么灵感可言,或许原因就在于知识面的局限性。

好多顶级的数学、物理博士,也同时拥有法学、哲学或者经济学等方面的博士学位,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哲学、经济学等科目,等帮助拓展知识面,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赵奕打定了主意以后,就回了宿舍去找李仁喆。

李仁喆听到赵奕说准备考研,惊讶的张大了嘴,“你还考研?考什么研?哪个老师敢带你?你在开玩笑吧?”

“我是想读经济学或者哲学。”

“经济学、哲学?”

李仁喆仔细想了一下说道,“经济学、哲学,这类型的研究生,不招生命学院的本科生吧?”

“——??”

赵奕听的愣了一下,仔细想想决定道,“也对啊!算了,我就先读个二专出来!先拿到经济学、哲学的本科证!”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