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规则系学霸 > 第四百四十一章 高压压气机

规则系学霸 第四百四十一章 高压压气机

作者:不吃小南瓜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9:03 来源:笔趣阁

航空集团总部。

刘建昆坐在办公室里,查看着最新收到的申请,脸上露出了好笑的表情,嘟囔道,“赵院士申请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但是,昆仑发动机设计已经审核通过、定型,并且制造出了样机。”

“如果只是继续研发完善、修正,不用再成立新的研发组……”

“那么,是想撇开张刚川?”

”单干?”

“独立带个团队、重新设计,制造个全新的发动机?项目有点大啊!”

“但是,赵院士……”

刘建昆仔细思考起来,换做是其他人做申请,他根本就不理会,因为昆仑发动机已经设计定型,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修正发动机设计上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赵奕的团队研发出了先进的镍合金材料,性能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

涡轮叶片材料的性能和涡轮机的效能直接关联,涡轮叶片材料的改进,也意味着涡扇发动机好多的部件,设计、技术、性能都要跟上,才能整体提高涡扇发动机的性能。

这就是个庞大的工程了。

“张刚川的团队,估计光设计就要多花一年时间吧?再通过审核定型、制造出样机,然后装……”

刘建昆想着都不断的摇头。

昆仑发动机设计定型并制造出了样机,但一直以来都是小毛病不断,五年时间都过去了,还没有真正装配在战机上。

昆仑发动机瞄定的是国产j-20战机,结果设计出来只装配了一架j-9战机,因为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暂时无法大规模装配。

如果再对发动机进行大的改动,肯定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再制造出样机、真正到能大规模装配战机的程度,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甚至不知道未来能否实现,也许中途发生什么事情,昆仑发动机就被放弃了。

“成立发动机二组……”

“kk031、kk032、k03b技术,昆仑发动机的底子,再加上新的设计……”

“以赵院士的能力水平,也许过上个三年,就能设计定型,并制造相应的样机了?”

刘建昆对比了下时间和能力水平,觉得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是可行的,他马上决定召开集团内部会议,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

航空集团的内部会议,可不像是外面的公司,就是几个经理、员工参加,与会的大部分都不是航空集团内部人员,却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这些人包括军方大佬、官员政要,都是和空-军、航空领域有关的人物。

刘建昆是航空集团的总经理,还是好几个国产战机的总设计师,但他依旧无法起到决策权,只是把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正常来讲,会议争议比较大的情况下,还是要继续上报,让最顶层的领导进行决策。

张刚川是昆仑发动机组的负责人,肯定是错不开会议的,但他到了会议室才知道,具体讨论的是什么内容,他马上反应过来,“昆仑发动机二组?”

“赵院士是想自己组建个研发组,自己来设计新的发动机?”

虽然赵奕申请的是‘昆仑发动机二组’,但名字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经费,就和昆仑发动机组完全脱离关系,甚至说,关联性都比不上王屋发动机组,王屋发动机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就是选取昆仑发动机除风扇部分的技术进行改善,研发团队大部分也都来自昆仑发动机组。

张刚川知道赵奕要做什么,一时间都有些不敢相信,他清楚涡轮发动机有多复杂,昆仑发动机研发了二十年,也只是初步制造出了样机,还一直小毛病不断,中途倒是有值得赞叹的新技术,但和国际水平依旧存在差距。

“难道赵奕是喜欢上了航空发动机?打算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二十年……”

“哪怕缩短只需要十年,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啊!”

张刚川想着马上郁闷了。

不管赵奕是怎么想的,但他都成为了‘被甩开’的一方,之前赵奕是昆仑发动机组的特聘专家,有什么研发成果也和昆仑发动机组有关,比如,燃烧室的分区片设计,就上报到了发动机组。

现在赵奕决定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就等于是公开的‘撇开昆仑发动机组’,自己组建个团队独立出去单干,就实在让人感到郁闷了。

作为昆仑发动机组的负责人,张刚川肯定不会同意的,他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涡轮扇叶发动机是大项目,已经有昆仑发动机了。再开设一个研发团队,专门去研究涡轮扇叶发动机,还不如合并在一起做研发。”

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研发经费来源,涡轮扇叶发动机项目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属于航空集团所有,在开设一个涡轮扇叶发动机项目,依旧属于航空集团左右,一个单独的集团公司,分两组都同样的研发,就有些不能理解了。

张刚川的理由说服力很强,但反对的声音更多,会议在坐可以说都是‘大佬’,可不会照顾张刚川的面子,“比起你们发动机组,我更相信赵院士。”

“看看赵院士,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涡轮叶片的材料问题,你们的材料组呢?十几年了,没有进步,还是靠着307的成果。”

“合并一起做研究?你们光是完善都五年了,什么时候可以投入生产?”

“我看赵院士的申请报告了,他申请的是二组,是在你们的基础上做更高端的发动机研发,以他们最新的叶片材料为基础制造涡轮机,等于是全新的研究了。”

“你们瞄定的是j-20,装配j-8都不合格。赵院士瞄定的是独立研发。欧美国家,发动机和战机是分开的,我们的目标也应该是这样,他的研发不是为了某一款战机,是为了制造高端发动机。”

“我听说m国已经在研发第六代发动机,而他们最新战机只用了第四代发动机,靠你们昆仑发动机组,别说是第四代发动机了,在给你们五年时间,能赶上第三代吗?”

好几个大佬一开口就直接喷,说的还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张刚川直接不说话了。

这怎么说?

昆仑发动机确实迟迟不能交付,一大堆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根本无法满足第三代航空发动机需求,装配国产中高端战机不够资格,想要够资格必须要更新换代,但他们针对新的涡轮叶片材料,也只处在论证过程而已,短时间是根本用不到的,首先他们还是要解决昆仑发动机现有的问题,否则技术论证都过不了关,更别说过设计定型这关了。

会议中还是有人支持张刚川的,但支持的人数还是比较少,都是和昆仑发动机组有关的,局外人都对昆仑发动机组没信心,而对赵奕非常期待。

所以就不用继续上报,刘建昆当场就决定,同意赵奕成立‘二组’的申请。

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

比如,拨款经费问题,一个新的发动机研发组运行,肯定会牵扯到海量的经费投入。

这么一大笔经费调动,可不是刘健昆一个人说了算,还必须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

再有就是,对新发动机组的支持,人才支持、对接工厂的问题,还有主要研发场地都是问题。

这还是要看赵奕的想法。

当刘建昆和赵奕进行视频通话,想详细的听一下他的想法时,刘建昆忽然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赵奕甚至都没有做计划,“新的场地?不用啊?我主要还是在燕华大学这边。”

“你们要是能帮忙找个大场地,临时做设备调试、放置设备用倒也行……”

“但一定要在首都的,不然太远了。”

“对接最重要。”

“我之所以申请独立的经费、独立的研发组,目的就是跳过昆仑发动机组直接对接工厂,让我们的设计能第一时间被制造出来!”

刘建昆听完都愣住了。

不需要建造大型的研发基地?只需要一个调试设备用的场地?

赵奕甚至都没有提后续经费,只是说‘经费不够用再打报告,初期只是做设计,只要对接工厂能造好东西就行’,要求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能是因为赵院士没有经验吧!”刘建昆忽然对赵奕有点不看好了,他想起了赵奕的年纪,是不可能有经验的,贸然申请这么重大的项目,后续肯定会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吧?

“只能等以后碰到问题再说。但就算再差,也肯定比昆仑组强!”

刘建昆想着。

实际上,赵奕根本没有意识到研发基地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不需要大型研发基地。

大型研发基地就是把所有的相关的研发组放在一起,各个研发组独立工作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并不是做研发,而是协调各个研发组的工作,让所有研发组以及研发出的部件,统一在一起制造出最终的成品,也就是航空发动机。

但是赵奕根本不需要‘协调’。

哪怕手下有一大堆的研发组,并拿出各种各样的成果,他可以使用《监察律》,轻松的把成果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另外,赵奕自觉有些像孔明。

事必躬亲!

在发动机每一项重要技术和设计上,他都打算一过问一遍,然后做出适合的完善,就可以把它们统一在一起,就是发动机最终的设计了。

只要有了完善的设计,再让工厂制造出设计中的产品,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一步就是结束。

像是昆仑发动机花费好几年进行调试,还是小问题不断的情况,到他这里根本不可能出现,他能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个过程中,赵奕最担心的反倒是工厂制造问题,国内的高端制造还是差一些。

如果有设计,但没有相应的制造技术,就无法制造出设计中的部件,最少性能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其他部件也要跟着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一步才是最消耗时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所率领的研发组,技术研发上不会出问题。

……

经费有了。

申请新的研发组通过了。

接下来赵奕就开始扩张研发组,也就找人加入到他的研发团队,首先被邀请进来的就是张洪涛和李荣茂,“你们负责材料组。”

张洪涛倒是还好一些,他早就知道赵奕在研究发动机,只是惊讶于赵奕‘独立’带队做研发,等于说撇开了昆仑发动机组。

“张刚川大概心情会不美丽吧?”张洪涛想到了自己的本家,表情有那么点幸灾乐祸。

李荣茂有点懵。

昆仑发动机二组?我加入其中的材料组?负责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材料问题?

“这个胆子有点重啊!”李荣茂顿时感觉到了压力,他不是没做过大型材料项目,但发动机组的材料组,就只有他和张洪涛两个人,上面连个领队都没有,他等于负责半个部门?

接下来赵奕邀请的就是袁海涛的团队。

周庆、薛凤革都被邀请加入进来,他们依旧是作为技术员,不参与设计研发,但要负责和航空集团派过来的对接团队打交道,并直接到相关的工厂,监督研发设计的新部件制造过程,以及对未来新的部件做检测。

其实听到赵奕组建新的研发组,并邀请他们一起加入时,周庆、薛凤革都觉得应该表表决心,说明一下对昆仑发动机组以及张刚川的‘忠心’,后来听到了他们的工作,还负责对接工厂、管理工人以后,两人马上就忘记了‘忠心’,决定跟着赵奕一起干。

“和赵院士一起才有前途!”

“我觉得咱们二组,才能最快的研究出高端发动机,原来的昆仑组太差劲了!”

“上面都直接批了,为什么?谁都知道张刚川和赵院士的差距!”

“……”

其实周庆、薛凤革转变态度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负责的工作范围有点大,同样的级别也跟着提升,薪资待遇自然也跟着大大提升。

在昆仑发动机组当个普通的技术员,还只是负责一台样机的技术员,和在昆仑发动机二组,负责和工厂对接监督部件制造过程,手下还管理了工人团队,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后者让他们脱离普通技术员群体,直接提升到了重要管理层级别。

袁海涛被安排的工作很自由,负责研发组大大小小的事务,等于是研发组半个的负责人,也可以说是在好意的助理。

他是样机组的领队,对各个部件的性能、参数都了解一些,提到什么都能说出点东西,对赵奕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动力组了。

动力组只有王志国一个人,赵奕也就让王志国自己来负责。

王志国比李荣茂还要懵,他来首都就只是被安排出差,想的是和赵奕见一面,也算是不枉此行了,结果被安排负责动力组?

“我负责一个动力组?”

“虽然就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最少已经有1700摄氏度以上的涡轮叶片了啊,燃烧室还是要重新论证……”王志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加班加点的做起燃烧室动力论证问题。

研发组只有这点人肯定是不够的。

赵奕也知道很多方面都缺人,他不需要像是昆仑发动机组一样,拥有那么庞大的设计团队,但最少每一种技术、每一个部件,都有相关领域的人,而不是一个技术说出来没有人懂。

所以招人是必须的。

涡轮扇叶发动机研发是重大项目,肯定不能随随便便招人。

赵奕干脆把招人工作丢给了袁海涛,让他去招靠谱的、有技术能力的人才,随后马上研究起了新的部件--

高压压气机!

涡轮扇叶发动机最核心的三大部件,燃烧室、高压涡轮以及高压压气机,只要再攻克高压压气机的技术难关,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入下一阶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