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诸天地球大融合 > 第一零一章 争斗上千年的正统思想之争

法家登顶,倒是给儒家带来了好处,至少在这一时期除了鲁儒之外的儒家分支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在秦汉之交的时候。

儒家出身的法家的大佬李斯,成功的将杨朱学派给斩草除根了,当时的天下三大显学之一的杨朱学派表面上是与墨家交恶,和儒家交好,在实质上却是法家的头号死敌。

杨子有一套完善的克制法家的措施,杨子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位名,三为位,四为货。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人不衣食,君臣道息。杨朱认为,如果**有利于我保全自己,就提倡。如果**容易被统治者利用,就要压制。不贪财,不贪名,不处军旅,不入危城,不为君主尽忠。

而法家则是通过赏赐和诛杀,使人民致死为君主尽忠。杨子可谓气死法家。

所以在始皇焚书的时候,只有杨朱学派的著作全部都被烧毁了,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儒家却靠着和李斯的关系成功的成为了大秦朝堂上的一股政治力量,在始皇焚书的过程中没少这这件事添砖加瓦。

之后的始皇封禅的时候哪些相关的礼仪都是由儒家负责的,等到秦朝二世而亡后,儒家又开始宣称儒家和秦朝从来关系,我们之间是不和的,是没有利益关系的,我们从来没有在秦朝效力过的,而始皇的长子扶苏的老师却是儒学大师——淳于越。

不止如此,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而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秦国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

这个时期儒家和法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去搞死杨朱,杨朱是法家的死敌,又和儒家的顶级大佬孟子一脉不合,有挑衅了秦国的支柱墨家和农家,而贵己的思想对大一统国家不利,所以杨朱就成了诸子百家争夺天下话语权的第一个牺牲品。

到了现在,只剩下了只言片语了,之后死的那个就是因为内斗已经半残的墨家了。

儒法联手之下,在战国时期被孟子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的俩大显学,就此下线了。之后就是儒法之争了。

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讥讽皇帝、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终于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决心,焚书坑儒,将法家立为帝国的主要意识形态。

当然这个讥讽皇帝、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的来源就是后来的鲁儒了,比如扶苏的老师淳于越,他一直在宣传秦朝应该要分封,而这个提议在整个帝国内部是不被支持的,在他提议之前王绾就已经提过这个建议了,而这个建议被李斯给否定了。

如果说王绾在最初时候提出“分封”的构想还是为秦朝体制进行的考虑,那么在李斯等人指出分封弊端之后,淳于越的想法就让人感觉是一次对“正统思想”的夺权。

不说李斯的反应是否过激,但从实际结果来看,李斯确实是将淳于越的这次谏言当做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认为这是诸子百家中其他学说向法家进攻的号角。

而李斯虽说出身是儒家,老师是荀子但是,他是确确实实的法家大佬了,尤其是在干掉了他的同门师兄弟上一任的法家第一人韩非之后,他就是法家的第一人了,儒家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候,还能有上一份香火情,但是,现在你要来和我争夺正统思想?

那没得说,开撕吧,焚书之后就是坑儒了,当然在当时不是说的坑儒,而是要捕杀妖言惑众的方士,比如东海的卢生、侯生等人共计460余人,其中就被李斯填上了淳于越和他弟子的名字。

不过之后李斯因为害怕扶苏上位把他给干掉,就和赵高玩了一手骚操作,吧胡亥推上来皇位,而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不过他死的时候顺手把墨家最后的一支传人一起带走了。

从此战国时期非杨即墨的俩大显学就一起凉凉了。

儒家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出现了大规模的分裂,或者说儒家就没有过统一这一说。

到了刘邦干翻了项羽之后,鲁地的儒生竟誓死不肯投降,欲为主死节。刘邦闻信大怒,于是悉率天下四十万诸侯大军兵临鲁地,称鲁人如再不知天命而负隅顽抗,则大军一至,必将鲁夷为平地。

这些鲁国的儒生们,面对数十万杀气腾腾的大军,竟然不降亦不抗,只是在城内大吟诗书,大奏礼乐,好似诗书礼乐能击退百万雄兵般。

面对这特殊的抗议、及其视死如归之气概,刘邦震撼了,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守节礼义之邦么?我刘邦算是领教了。

之后刘邦对儒家就彻底的轻视了,而道家的黄老学派趁着法家元气大伤,儒家因为鲁儒的骚操作把自己差点玩死的时候,上位了,道家再次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上一次还是老子在的时候,那是可以说诸子百家皆出老子,是老子打破了官方对学术的垄断,促使官学走向民间,才让诸子百家诞生。

不过黄老学说说是道家的学说倒不如说是法家给自己穿上了道家的马甲,假装自己是道家,只是与先秦的法家相比,黄老学说更加的温和而已,他的理想政治状态是“无为”,而“有为”、“无不为”是手段,具体下来就是各种“道法”。

没看错,道法,说白了就是把法披上了一层到底衣服而已。

紧接着儒家再次上位了,你法家可以披马甲,那我儒家一样可以披马甲。

董仲舒搞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着儒家的牌子,对皇权进行神化,对阶级地位进行尊卑划分,完全的迎合了当时的执政需求的。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上位,统治者放弃了“黄老之学”。

但这种放弃,只是一种政治姿态,骨子里依然延续着黄老学说。西汉就开始了“儒法并用”的手段,其本质是“儒表法里”。

这种东西一直就玩了上千年,不过从唐末世家唱了一曲凉凉之后,正统思想就变成了儒家独大了,这点从韩愈的师说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巫医乐师百家之人不耻下问。”

我了个大擦的,从这时候开始才真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他们开始极力的打压诸子百家,军队是一定要打压的,因为那是兵家和法家的存在土壤,道家从学派变成了求仙,不够在拉来外教和他对抗。

终于在他们的打压下,诸子百家都成了过往云烟,只剩下儒家独大了,从秦末开始存在了千年的道统之争,终于在北宋画下了句号。儒家赢了诸夏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