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零七章 赐甲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零七章 赐甲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哦?不知是怎样的帐?” “陛下今日大朝会,那么多外蕃臣子看着呢,都听到吐蕃吞并吐谷浑,杀了吐谷浑王及弘化公主。” 许敬宗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极有份量。 “吐谷浑王,大唐蕃属之国,天可汗的臣属,弘化公主,太宗之女,如今俱亡于吐蕃,此仇若不报,只怕诸多外蕃会疑虑,会动摇我大唐统御诸蕃的根基。” 最后一个字说完,整个大殿安静下来。 李治强撑着身体,在武媚娘的扶持下,站起身。 “右仆射,咳咳……所言,咳,极是!” 李治的脸庞憋涨得通红。 对他而言,一时受辱可以忍得。 但有些底线,绝不容触碰。 天可汗与朝供体系,是大唐所以统御四方的根本。 吐蕃妄图改变这一格局,做挑衅大唐规则的人。 大唐,必须做出回应。 必须以雷霆般酷烈的军事行动,来“回应”。 否则,根基动摇。 大唐四周的外蕃,胡人,只怕都会动荡起来。 到那个时候,就不提封禅泰山了,连能否稳住目前的疆土,都成问题。 将付出极大的治理成本,经济、军事、政治,数管齐下,才能重新稳住局面。 许敬宗算的不是经济帐,他算的是未来的政治帐。 哪怕大唐刚经历辽东之战。 哪怕府兵疲弊。 哪怕如今大唐唯二硕果仅存的名将苏定方病重,这一仗,都必须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朕意已决。” 李治在武媚娘的搀扶下,目光环视殿中文武诸臣,缓慢,但却坚定道:“无人不想安定,无人渴望战争,但若吐蕃非要一意孤行,侵吞我大唐蕃属。 那便雷霆并举,灭此朝食。 大唐非好战,只为惩罚不义而兴兵。 明日,朕要看到兵部的折子,此次出兵多少,粮草如何,战略若何,拿出一个章程来。” 李治方才还是一副精力不济,咳喘的模样,但是说这番话时,居然一气呵成。 他的两眼闪动着慑人的光芒,有鲸吞万里之气概。 直到此时,苏大为才看到了李治的另一面。 做为大唐雄主的一面。 “方略订好后,朕要在半月见到府兵出长安,击吐蕃。” 这话说出来,李勣、萧嗣业,甚至苏大为和苏庆节,李思文,几名武臣一齐出列疾呼。 “陛下,征吐蕃路途遥远,而且兵甲、粮草、人员调动,恐非一日之功,半个月,绝无可能。” “陛下,若太过仓促,只怕准备不足,吐蕃和吐谷浑那边环境有异于中原,兵卒过去,大半水土不服。” “且地形多山,我军需要仰攻,攻山的话,重甲骑也不得施展。” “陛下……” “都住口。” 武媚娘厉声喝道:“军中有难处,难道陛下不知?此事非止军事,更关系到大唐国威,那么多蕃属国都看着,若大唐不能迅速反应,以天兵临吐蕃,今后大唐要如何坐镇西域? 此战,非争军胜,更要争人心。 兵可速发,绝不可耽搁。” 这话说出来,李勣和萧嗣业一时语塞。 道理我都懂,可真要那么玩,半个月的动员你想将吐蕃赶出吐谷浑,岂非儿戏? “还有一事。” 李治喘息了一会,目光环顾李勣和萧嗣业:“朕以为,此战的目标不妨大一些,除了将吐蕃人赶出吐谷浑,朕,还要看到大唐的旗帜,插上逻娑。” 逻娑是吐蕃的都城,即后世拉萨。 这话出来,整个大殿又是死一样的沉寂。 不光李勣变了脸色,就连许敬宗和郝处俊,都是一脸冷汗。 陛下真的动怒了。 这是想要将吐蕃灭国啊! 李治本人可能不太清楚高原地形,但李勣、萧嗣业和许敬宗等人,多少有一些耳闻。 何况,吐蕃如今的国力,比之颠峰时的高句丽也不遑多让,想要一战灭其国,这…… 很有难度。 苏大为目光扫了扫众人,主动站出一步,向李治和武媚娘叉手礼道:“陛下,臣有一言。” 殿上李勣、萧嗣业的目光向他看过来。 李思文、苏庆节用眼角余光后望。 许敬宗向这边瞩目。 郝处俊看向他面色不善。 武媚娘扶着气喘急促的李治坐下,向苏大为道:“阿弥有何见地?” “陛下方才的要求,希望速速出兵,最好是半月出兵,就兵马调动来说,有难度。” 见李治目光变冷,苏大为接着道:“但有办法可以克服。” “什么办法?” “陛下所虑者,是如今云集长安的各国使节,若吐蕃吞并吐谷浑之事传开,大损国威,所以要立即反应,派大军出征,以定那些蕃属和酋长之心。 若为此,其实派一支偏师出长安,做样子即可。 甚至可以多派兵马,出城后虚打旗号,入夜后悄然回城。 这样,既安定人心,又不会令大军仓促起行。 其后兵部可以制订军略,做好万全准备,再派真正大军出击。” “以一支偏军,虚张声势?” 武媚娘看了一眼李治。 见到皇帝陛下眉头皱起,手指在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在推演利弊。 萧嗣业拱手道:“陛下,苏大为此计可行,半月之期府兵连粮草无法保障,以臣之见,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 郝处俊在一旁道:“但此计可以瞒一时,却无法瞒太久,若是迟迟没有唐军与吐蕃交战的消息,只怕终究会散了人心。” 苏大为立刻道:“可以把虚做实,派一支偏军先去增援,巩固吐谷浑至大唐边境一线的防御,同时刺探敌情,收集情报,甚至可以使间,用各种手段去迟滞吐蕃对吐谷浑的占领,为后续大军到来做准备。 同时吐蕃也必然防备着我们的报复,短时间内,他们能保持警惕,但若稍长一点,必然会放松,反而容易露出破绽。” 说着,看向郝处俊道:“至于说外蕃属国的心,他们的酋长和使节现在长安,看到大军出征,便够了,等消息一来一回,后续大军,估计已经到达吐谷浑,与吐蕃开战了。” 李勣一直拈须思索,没有表态。 直到此刻,他才微微颔首道:“陛下,依老臣之见,此计可行。” 坐在椅中沉默的李治,深深看了李勣一眼。 他是怒。 怒的是即将出行泰山封禅,即被吐蕃此举悍然打脸。 怒的是吐蕃公然挑衅天可汗和宗主国的威严。 更怒的是,吐蕃对他的欺骗。 之前,针对吐蕃对吐谷浑的侵吞,李治以天可汗的身份,向吐蕃赞普去信,要求吐蕃退兵。 大唐与吐蕃既有姻亲关系,同样也是宗主国。 否则当年王玄策也不可能向吐蕃借兵,灭掉中天竺。 而吐蕃的回信,也极尽谦卑,说只是惩戒吐谷浑王对吐蕃的挑衅。 并派出大量使者,携带重宝美色,在朝中游说。 如今来看,这全是吐蕃人的缓兵之计。 怒归怒。 但李治是成熟的帝王,不会因怒而兴兵。 是实实在在被吐蕃碰到了底线。 想要毕其攻于一役。 想要一战,能如昔年太宗朝的松州之战一样,换来数十年的边境安宁。 无数念头,自李治脑中闪过。 他微微点头:“就依苏大为此计,三日后,先派一支偏师出长安,可多立旗号,多造声势……” 说完,他侧脸与武媚娘小声说了几句,转过头来又道:“此偏师,便以苏大为为主将。” 这话一出来,苏大为的脸色一黑。 这特么,谁提出,谁干活吗? 自己和小苏才是新婚,这就被李治给派出去了。 心里虽苦,但也只能硬起头皮抱拳领命。 皇帝金口玉言,李治这话出来,哪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还好,李治又加了一句:“朕也知你才大婚,派你出去,实在无奈,朕左思右想,能以偏军,刺探敌情,分化敌人者,舍你苏大为还有何人。” 停了一停,李治提高音量道:“苏大为献计有功,着,赐明光甲一领,出城之日,披甲挂彩,耀武夸功。” …… 直到天色入夜,苏大为才拖着缓慢的脚步,回到自家宅子。 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件罩着红布的衣甲。 被数名太监和宫中千牛卫,带着羡慕的眼光,一齐送到苏大为家中。 铁甲,在唐时,属于禁物。 《唐律疏议》规定私藏“甲一领,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所以这年头,除非是军功贵族家传的铁甲,普通人家里再富,也不可能有铁甲。 这既是军功,也是身份的象征。 如李义府的案子,就是因为书房莫名发现七领铁甲,成为定他谋逆之罪的重要证物。 后世的人,包括苏大为,其实开始有些不理解,为何大唐把私藏铁甲定罪这么重。 但是试想一下,后世情景—— 你家里为什么私藏枪支? 为了狩猎。 那这把刀呢? 为了砍柴。 哦,好吧,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等等!那辆装甲车是做什么的? 为了……干!没错,劳资就是想上街!大梅兴,串普王! 换为古人说法: 你家里为何私藏弓箭? 为了狩猎,班头。 那这把朴刀呢? 为了砍柴。 善,若无事,吾当归……且慢!这套甲胄是何用处? 谋反,我承认了,毁灭吧,赶紧的。 成套铁甲的价值很高,而且民间难以打造,对于穿戴者要求也很高,至少配马,而且最好是双马。 还要专门受训等等。 也只有军功贵族,家传才有一套铁甲。 绝不可能多。 都是要记录在案的。 古代的铁甲,就如同后世的装甲战车,是个门槛颇高而用途单一的战争工具,异常敏感。 苏大为现在被御赐了一件明光甲,可以传给家族后世。 是相当牛逼的一件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