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四百九十六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

清末枭雄 第四百九十六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9:17 来源:笔趣阁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尽管在四十年代里满清还千方百计的阻扰西方文化的侵入,但是随着中国整体上逐渐融入全球的文明体系。

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侵入,然后两者不断融化并创新并是必然的事。

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性,大可不用叫嚷着传统文化已经消失这种自卑的论调,中华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以极强的融合性著称,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后,总是会失去它原本的色彩,进而被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久而久之则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了。

这佛教可是正儿八经的外来物,但是千年后的国人却是早已经把佛学当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扎根中国之后的佛教也和印度的佛教有着天差地别!

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里,是西方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的早期阶段,不过并不明显,这和满清以及民众的天然排斥有关。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华军崛起之后有了巨大的改变!

林哲的中华军是怎么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其中固然有太平天国的动乱以及满清自身落后的因素,但是说的直白一些,中华军能够统一中国,依靠的并不是说将领的聪明才智,至少这么多年来,中华军里虽然打了胜仗的将领不算少,但是要找出一个真正的绝世名将来还是不太可能的。

中华军的将领,尤其是早期中华军的将领其实战术水平非常一般,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战场上而已。

士兵方面其实也算不上有多好,早期中华军的士兵素质虽然不错,但是人家李鸿章早年的淮军以及清廷的新式陆军里的士兵综合素质也不算差,他们挑选士兵的过程和标准和中华军其实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找良家子。并进行近代化的训练。

这从中华军击溃李鸿章以及清廷诸多新军后,大批量并放心的接受大量满清新军士兵就可以看得出来,两者之间的士兵也许在战斗经验上有所差距,但是身体素质以及战术训练上其实差距并不大。

那么真正造成中华军和国内其他新军战斗力庞大差距的因素是什么?

其实不外乎武器而已。

从中华军建军的余姚县勇营时代开始。他们就是用上了米尼步枪,而等1858年后,也就是和英法联军在上海进行决战,并在随后对满清进行最后一次的北伐,紧接着又西征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华军的部分主力部队已经换装了后传步枪。

而同时期里,国内的其他新军还在用燧发枪,只有少部分才是米尼步枪。

仅仅是步枪上的差距,就足以构成了两者战斗力难以跨越的横沟。

然后中华军里米尼步枪以及后装步枪以及大炮以及战舰,那可都是非常典型的外来产物。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中华军就已经是和外来的西方文明有了密集的接触!

帝国成立后,就更是加速了对西方文明,尤其是其科学文明的引进,1857年就向欧洲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而且在发展工商业的时候。也是大力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以及技术人才。

要知道,早期上海商贸区里的各大工厂里,基本上从事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清一色的是高薪聘请的洋人,也只有这几年帝国的新式高等教育逐步成型后,培养出来了自身的高等技术人才后,华人的身影才是逐渐出现在一些高技术岗位上,但哪怕是到了1864年的今天,洋人工程师依旧在帝国的各大工厂里非常活跃,比如说皇家武器公司里的林德机械厂里,就是存在大量的洋人工程师。当初负责1858年型林德步枪的设计师,其实也是洋人。

对于这些在华工作的工程师以及那些学校的讲师们,帝国是采用了非常大力度的优待措施,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积极拉拢这些高端技术人才加入帝国国籍了。

这个时代里。民族主义尽管已经萌芽,但是还不是主流,普通人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太过深刻的依赖,这个时代里,移民潮尚未过去,而且普通人也不排斥移民。

在这种的大环境下。尤其是还有着汉特?威廉的例子在前,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都能够在帝**方身居高位,成为一名陆军中将,获得贵族头衔,这就是充分表明了帝国对人才的态度是不分国籍和民族。

这无疑给部分想要在华长期工作定局的洋人很大的信心。

这几年里,虽然总量不算多,但是每年都会有上数十人主动申请加入帝国国籍并获得批准,尽管这个人数看上去并不多,但是你要知道,这些神情加入帝国国际并获得批准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端人才,不是那些工厂里的工程师就是学校里的教授、讲师。

这些人才的加入对于高端人才极其紧缺的帝国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当然了,帝国也不是什么洋人都要的,那些身无一长之物,明显是想要到远东冒险发财的流浪者就是不可能立即获得申请国籍的批准,他们顶多能够获得一份居住证而已。

而一些普通洋人,虽然不是什么高端的人才,但是如果在华住够一定年限,并遵法守纪,为帝国贡献了一定的税收,创造了一定的工作岗位,那么也能够获得国籍,只是难度要大得多而已。

不管什么时代,那些便捷的优惠条件面对的都不会是普通人。

毕竟帝国需求的可不是普通洋人,而是那些掌握着高端学识和技术的人才,其他人等对于帝国都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从移民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得出来帝国对于西方的科学文明到底有多么渴望了。

这官派留学生的数量是一年比一年多,留学的地方也不局限在英国、法国,其他的普鲁士甚至意大利、美国、奥地利都有派遣,不过其他国家的数量并不多,帝国的留学生主要还是集中在英国为主,法国和普鲁士为辅,其他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非常少,往往只有几个人而已。

六十年代的帝国,正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里,大量西方的东西通过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口传入中国。

其中大部分都是科学文化居多,比如铁甲舰、比如火车。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科学文明外,尚有一些软文化。

比如说衣着服饰,如今帝国的人们,尤其是在上海这等通商港口里,西装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其普及率甚至是要超过中华装的,为什么?

因为中华装在帝国的是官员的标准服装,在民众的眼中,这中华装就是官服,所以如果不是国家雇员或者皇室雇员的话,寻常人在日常的时候是不怎么穿这中华装的。

在普通国人的心中,中华装乃是出席正式仪式的礼服,价格昂贵,这做一套中华装礼服随随便便都是几十圆,稍微好一些就得上百圆,比后世的所谓名牌西服贵多了,价格为什么这么贵?因为这礼服采用的都是进口的呢料,而帝国为了扶持国内的纺织业发展,对进口的棉布,呢绒等纺织品都是采取高额的海关税,、此外呢绒这种纺织品和普通民众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能够穿得起的都是中产阶层以上的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更强,所以进口呢绒在销售上,还会被征收奢饰品税,税率比生丝内销还高。

除了原料贵,还和对做工有着极大的要求,这礼服都得靠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一针一线缝出来,而且做工是绝对不能差的,耗时极长。

如此也就导致了国内的中华装的礼服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丝织品,价格上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通常而言中产阶层的男人只有一两套而已,出席重要场合才会穿上,平常可不舍得穿。

普通市民在日常上则是依旧穿老旧的马褂长袍,也有些年轻男子穿一些复古的汉服,至于商人们,则是大多数穿着西服。

至于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些农民们以前穿什么,现在还穿什么!

因此你在上海街头,仅仅是从人们的穿着上,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化。

看上海街头里那些各国风格非常明显的建筑,几乎就是走在一个万国建筑博览馆一样,基本上这世界上比较主流的西式建筑风格在这里都能够看见。

这种情况如果上海还是一个殖民地的话,那么国人看见自然是不会高兴的,因为这是殖民地的过去和耻辱。

但是这个时代里的上海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范围博了一个采众家之长的美名。

尤其是这两年上海那边的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都是掀起了一番攀比之风,自从怡和洋行在外滩大道重修了一栋五层高,占地面积庞大的总部大楼后,就是连接有诸多实力公司在外滩大道上重建总部,由此掀起了一番建设**。(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