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四十九章 湖州厘捐局

清末枭雄 第四十九章 湖州厘捐局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9:17 来源:笔趣阁

得到了黄宗汉支持,并获得‘督办湖州厘捐局事宜’这个名头后,林哲很快就是开始了行动。⊙四⊙五⊙中⊙文↖,

几乎是得到黄宗汉的批文当天,他就是在自己的营部里挂起了‘湖州厘捐局’的招牌,并亲自任督办。

有意思的是,已经连上数道折子弹劾林哲的湖州知府曲胜潮被黄宗汉任命为‘湖州厘捐局会办’。

对于黄宗汉的这个任命安排,林哲虽然心有不满,但是也知道这是黄宗汉的一种权术平衡,毕竟林哲自己只是空有候补道这个顶戴,但是却没有本官实职,而余姚县勇营督办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

要想获得湖州府上下官绅的支持,就得需要曲胜潮这个知府的配合。

当然了,为了避免厘捐局的钱被湖州府官府挪用,黄宗汉明确指示,该局所得一律用于余营军需,不得挪作他用。

林哲考虑到自己本身事务繁忙,也不可能亲自处理厘捐局的全部事务,为了防止厘捐局的日常权力被曲胜潮掌控,他又是提议让余姚县勇营的营务官毕余同兼任厘捐局的帮办。

清朝的各种督办、会办、帮办、协办、坐办等是有着明确的上下级之分,督办是一把手,会办算得上是二把手,而帮办的话,在没有会办的情况下算是二把手,如果前头有会办,那么只能是三把手了,至于协办和坐办的地位又要更低一些。

除了把毕余同调入厘捐局外,林哲同时还从营部抽调了众多人手进入厘捐局任职。

这样一来,这湖州厘捐局的架子算是搭了起来,次日,林哲就是邀请曲胜潮过来营部商讨厘捐局事宜,同时参加商讨的自然还有帮办毕余同。

“这厘捐一事,江苏那边已经有了现成的例子,我们可以仿效他们的章程,再根据我们浙江湖州这边的情况进行一些细节的调整,比如江苏那边主要是对米粮征收厘捐,但是湖州这边的话,米粮不多,但是湖州的生丝却是闻名海内外,所以我们的厘捐征收,主要还是要集中在生丝这一块上!”

林哲对后世的湖州不熟知,但是到这个时代后却是对湖州,尤其是湖州生丝那是非常熟悉的,为什么?

因为林家就是做生丝生意的!

生丝乃是林家商行的主业,林哲办团练之前的那几个月也是苦心了解过家族的生丝产业,并提出了开办机器缫丝厂等建议,这个过程里自然是对湖州的生丝有所了解。

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同时也是产量最大的生丝产区,湖州的生丝一直都是名声不小,而且产值相当高,林家就在湖州的南浔以及其他各县镇普遍开设了货栈、商行,主要是收购蚕茧,手工缫丝等,然后把成品生丝销往国内外。

所以要在湖州搞厘捐收商税,这头一个肯定得瞄准生丝产业!

只要把这生丝产业的厘金给收上来,还怕养不了区区几千人的军队?

曲胜潮听着林哲的话,虽然他对林哲心有不满,但是不得不佩服林哲的眼光的确独到,这为了筹集军费,连仿效江苏那边开办厘捐的办法都能够想出来,更加敢直接提出来并实施,这份胆魄还是常人所没有的。

曲胜潮虽然对厘捐局也有着顾虑,害怕此事搞得不好容易得罪士绅,更害怕引起湖州商人的反弹,但是他更害怕林哲和上次一样,直接向湖州富绅摊派军饷。

说实话,林哲到了湖州后,名声并不怎么好,尤其是之前大肆敲诈当地大户引来诸多人的反弹,不少人包括曲胜潮在内已经上书多道弹劾林哲了。

但是碍于林哲的的强势,曲胜潮他们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心里一边骂着一边忍着。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想要对林哲非常不满,但是如果林哲真的要走,估计他们还得拉下脸皮来求着林哲不要走?

为什么?因为林哲一走,万一太平军南下进攻湖州,他们也不用活了,太平军每攻克一个地方都会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大肆屠杀当地的士绅阶层。

所以那些老百姓们兴许不害怕甚至期望太平军打过来,但是士绅阶层绝对是不会希望太平军打过来的。

总之现在湖州的官绅阶层现在对林哲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他们就像娇滴滴的**被林哲强行上了一样,一方面是哭喊挣扎试图反抗,另外一方面又不舍这种充实爽快的感觉。

如今林哲搞这么一个厘捐局,虽然对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总比被林哲天天敲砸勒索好的多。

曲胜潮在这场碰头会的简短会议里,并没有多说什么,不说同意林哲的那些措施,但是也没有说话反对。

对曲胜潮的反应林哲不在乎,反正他也没有指望着曲胜潮帮自己,只要他不添乱就够了,再者林哲也知道给曲胜潮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添乱,因为湖周边厘捐局不仅仅是林哲的事,同样还是黄宗汉的事。

黄宗汉也是想着如果办成了,不仅仅能够解决余姚县勇营的军费,后续黄宗汉还打算在全浙江推广,都时候就可以凑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方方面面,缓解浙江目前的庞大财政压力。

这种情况下,曲胜潮如果想要捣乱,不用林哲动手,黄宗汉就会直接出手教训他。

湖州厘捐局挂牌后,林哲首先是把原先自己私设的诸多关卡移交到厘捐局,同时在湖州全境内增设部分关卡,对过往的所有商旅货物收取厘金。

同时也对各行各业的商铺收取‘坐厘’,有着官方的支持,有着余姚县勇营的枪炮做保证,虽然厘捐制度刚颁发就引来了不小的反弹,不少商人甚至直接抗税,但是经过几次的逮捕镇压后,顺利平息了反弹,从而让湖州厘捐局的收税行为走上了正规。

而当林哲在湖州搞厘捐局,为解决自家军费缺口而努力的时候,余姚县勇营派回到绍兴各县招募兵员的军官们也是忙绿着。

绍兴府上虞县,昔日平静的城门口位置此时排起了长龙,一个年约二十,手持折扇,身穿长袍的年轻人面露不解,问着身旁的另外一个同样年约二十,身穿长袍的年轻人:“周兄,前面发生什么事了?怎么那么多人?”

那周姓男子道:“你不知道?”

但是很快又是露出一副醒悟的神情:“哦,我倒是忘了,安兄你这些日子都在苦读,不知道也正常!”

他继续道:“前头乃是余姚县勇营在募兵!”

安姓男子面露疑惑之色:“余姚县勇营?就是余姚林哲搞出来的那个县勇营?怎么会跑到我们上谕来募兵?而且还招那么多人?”

余姚县勇营他前几个月也听过,据他所知是余姚那边搞的一个地方县勇,由余姚首富林家少爷林哲牵头搞的,而地方县勇这种事对于当代来说不算什么稀奇事,上虞县里的很多士绅地主都是搞起了乡勇之类的。

但是可没有听说过还需要跑到外县去招募兵员,而且看眼前这规模,这招募的兵员应该不少,要知道寻常乡勇也就几十人,顶天了几百人而已,而且一般都不是脱产的职业兵员,大多都是由农夫临时兼职。

旁边的周姓男子显得对时事要了解的多一些:“这个余姚县勇营可是和那些乡勇不一样,此外那林哲率军北上湖州,听说是连战连捷,以千余士卒连溃上万贼军,斩首两千余,啧啧,据说连朝廷都被惊动了!”

“哦,此事当真?”安姓男子露出好奇之色。

“自然是真的,我听家里从湖州传来的消息,说是余营移交给广德那边的俘虏都有千人之数!”

说到这里,他想起了什么一样,然后道:“对了,余姚石琅翼你还记得吧,就是前几年和我们一起在青林书院读书的那个?”

周姓男子点点头:“他我到还是记得!”

“他连考多年都没能考上,今年就弃笔从戎了,这去的就是余姚县勇营!周姓男子说起石琅翼的时候,露出了一丝羡慕的神色:“据说他在湖州连战连捷,迄今不过数月就已经在林哲麾下荣升六品千总!”

安姓男子听罢叹了口气:“他的才华是有的,可惜这几年运气不济,不然早就和你我一样考上生员了。不过现在也好,投军也不失为一条妥当的路子!”

话语间虽然叹气,但是依旧带有一丝对武将的轻视,也是,数百年来文官对武将的鄙视那是根深蒂固的,如果能够走上科举之路,谁会去投军当丘八啊。

然而这话在旁边的周姓男子听来却是让他略微皱眉,为什么,因为他不日将要奔赴湖州。

周姓男子名为海京,绍兴上虞县生员,今年二十五岁,这个年纪虽然算得上举业有成,但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以他的经论水平考个秀才已经是非常勉强了,之前县学数次考核都是名列末等,这个成绩根本就不用指望去考举人,更别说进士了。

他和石琅翼相交匪浅,石琅翼投军后也和他通过数次信,而不久前他接到了石琅翼的信,信中劝他去余姚县勇营,说如今余姚正值扩军用人之际,如果周海京愿意来余营效力,那么他将会亲自为他向林哲举荐。

不过这事他没有对安姓男子说,一方面是他知道安姓男子一心在举业上,知道后怕是要劝自己,而另外一方面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有些疙瘩,虽然说弃笔从戎听上去是很有爱国情操的事,但实际上在这些年轻士子心中,如果不是科举无望,谁会跑去投军混官身啊!

脸面有些挂不住的周海京选择了没说!

不过次日,他还是收拾了行囊然后踏上了北上之路,他要去湖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