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四百八十七章 报童卖报

清末枭雄 第四百八十七章 报童卖报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9:17 来源:笔趣阁

初春的上海街头依旧寒气逼人,来往匆匆的人们大多还穿着厚厚的外套,往外呼出一口气还能看见阵阵白雾。

“卖报,卖报,昨日陛下发布圣谕,重申帝国坚持工业发展之决心!”一个穿着草鞋,穿着单薄布衣的报童手里拿着一大叠报纸,腰间的布袋里还有厚厚一大堆的报纸。身上的一副虽然单薄,还打了不少补丁,但是却洗的极为干净,洗得发白的衣服和那双草鞋虽然抵不住早上的寒气,但是却看起来比较清爽。

他站在十字街头,一边用手扬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叫喊着。

“先生,来份报纸吧,只要一分钱!”报童举着报纸,靠近了一个衣着光鲜的中年人。

那中年人略微扫了一眼报童手中的报纸,见报纸上头写的‘商贸公报’后,当即就是停下了脚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印着‘一分’的纸币零钱。

“来一份!”中年人说了声后,就是把钱递了过去。

报童当即就是面露喜色,这是他今天卖出去的第一份报纸,把手中的商贸公报递过去后,小心的接过那一分的纸币,然后才是转身走向另外一个衣着不错,还手提藤制公文包的年轻男子。

口中还喊着出发卖报之前,那些报刊的人口述教他们学的口号,因为他不识字,不仅仅是他,大部分报童都不识字,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今天的报纸上说了什么,估计他还不知报纸上的内容。

“卖报,卖报,昨日陛下在上海行宫举行皇家宴会,大量官商出席!”

他一边一边得喊着。手中的报纸也是很快卖掉了,再看看在街口对面另外一个叫苏松商报,华林报的报童还有一大堆报纸。他不由自己地露出了笑容,好在今天在拿来的都是卖商贸公报。这商贸公报虽然平时不好卖,虽然刊登的都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政治时事以及工商事务,并没有和上海的其他几家报纸那样,还会刊登乱七八糟的趣闻,八卦之类的。

所以平日里这商贸公报不好卖,因为除了那些关心时局,商业信息的人外,普通人基本不会看。但是那些关注商贸公报的人普遍都是上流社会的人,官员,商人,他们大多会选择直接按月,按年订购,很少会直接到街上买报看。

因此平时里,他也是很少拿这商贸公报来卖,因为卖不出去,虽说卖不出去的报纸都可以退货,但白白浪费时间也不是什么好吃。卖不出去就没钱,有可能晚上就得饿肚子了。

但是每当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商贸公报总是最好卖的一份报纸。比如去年的时候,帝国派遣了军舰炮击日`本下关炮台,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商贸公报第一个刊登了这个消息,而当天商贸公报是卖断货,甚至不得不紧急加印,其发行量达到了历史以来的一万五千份,要知道这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报啊,每天发行一万五千份。这个数据可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早年帝国对于报业是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能否办报基本取决于当地的官员的态度。比如上海就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很早就有了报纸。但是一河之隔的南通却是不允许办报。

后来在1860年的时候,帝国正式颁发了报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筹办报社,但是要筹办报社需要的手续非常繁杂,而且对申请人的要求相当高,首先是资本要求,另外是对报社的老板,以及编辑都必须经过申请并核准,任何有不当想法以及言论的人都是不能参与报业的。

此外因为帝国报业法律规定,公开发行的报纸在正式发售之前,必须提前送审,而考虑到国家雇员也不可能出那么多人天天晚上给你审核明天的报纸,所以各地方虽然准许办报,不过一般都是只允许办周报甚至月刊,至于要想办日报,其申请难度相当大,就算是偌大的上海,也只有区区五份日报,分别是‘上海商报’‘商贸公报’‘苏松商报’‘华林报’‘上海晚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家日报里,有两份都是由皇家资产管理处控股,其中商贸公报创立于1854年,在林哲亲自指示下成立,这份报纸一开始还刊登一些趣闻八卦信息,但是后来皇室产业中的皇家银行和英资的信德洋行又是合作成立了一家报纸,是为上海商报,而上海商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

所以那时候开始,商贸公报就是转型了非常纯粹的政治,工商业的报纸,主要刊登一些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

虽然这份报纸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不过却是江南地区中高级官员、商人们必看的一份报纸,因为上头会及时刊登一些政治信息,比如高级官员的履新,中央或者某地方省份出台了什么政策。

整个上海就五份日报,不过同时还有着三十几份周报、月刊,如果平均下来的话,每天整个上海要发行大概八万份报纸,除了在上海本地消化外,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会送往上海周边地区,甚至是送到浙江,京师甚至湖北那边去。

每天的定期蒸汽客轮航班上,除了搭载旅客外,还会携带大量信件以及报纸。

这几年不仅仅是上海,其他地方也是涌现了大量的报社,基本上大型城市都会有一家日报以及若干周报,月报之类的。

报业之所以出现井喷的状况,并不是说帝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人们发现了一条评论时事的新途径,尤其是当外界传闻皇帝陛下林哲每天都会看报纸的习惯后,就更是想要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求直达天听。

因此就算是从事报业有着非常高的门槛,但是能够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想法,还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投身其中。

有些人见报纸竟然不发表自己的文章,反而是发表自己看不上的那些人的文章后,一个个都是不甘落后,一咬牙干脆就拉上三五个好友,又或者干脆是自己一个人来搞,然后弄个报社出来,日报他们申请不了,但是玩玩周报,月报也不错嘛。

由此这两年还催生了一批为报纸撰稿的文人群体,由于大部分的报纸都是面向普通人,为了让更多人看懂自己的文章,传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文人开始使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句来写文章,而这种文章也就是白话文。

不过后世那种所谓的现代诗却是没什么人写的,毕竟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是有些自尊的,让他们把:

这些,

狗屁不通。

随便断

个句加个标

点符号的句子。

认为是诗,

还是有些难度的。

白话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毕竟学生读书识字的时候,让他们去学习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是远不如学习‘背影’这类文章通熟易懂的。

白话文的出现,就是报业迅速发展的一些必然结果,

不过虽然1860年,全国各地都开始涌现大量的报社,不过现在的报业发展的还比较落后以及不均衡,在一些沿海港口城市以及政治、经济中心,报纸发展的相当迅速,比如上海这边已经有经过正式审批的报社三十四家之多。

京师作为政治中心,也有十来家报社,其他的广州,天津,苏州,武昌等城市也有或多或少的报社。

这些大型城市,报社多,而且发行量也比较大,比如上海各份报纸加起来,每天的发行量接近八万份,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上海商报,这份综合日报乃是上海报业巨头。这家上海商报又皇家银行以及信德洋行合作出资筹办。

不过这两大出资方虽然是投资了,但是却不掌管经营权,其管理层由董事会聘请的若干资历和威望都不错的文人以及职业经理人管理。

这种放权模式也是让上海商报拥有其他报纸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没有太多来自资本方的管束,而且管理层也有几个洋人,还是早年在上海办英文报纸的几个洋人编辑,因此该报社发展迅速,如今其日发行量已经高达每日两万六千份,它的受众非常广泛,不想苏松商报那样面向普通市民,也不像商贸公报那样面向中产以上阶层,它的读者既然有着帝国高官甚至林哲这个帝国皇帝,也有着那些普通市民。

报业的井喷,也催生了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报童!

仅仅是在上海外滩大道的这个十字街头,就有三四个报童。

那个贩卖商贸公报的报童,面带着笑容拍了拍已经空空的布袋,一边用手紧紧捂住口袋里的那一叠零钱纸币,一边小跑起来,他要趁着今天的商贸公报好卖,再去拿一批回来叫卖。

如果运气好,说不准他今天还能赚上不少!

他想着,如果赚了一角钱,他就去买上一小袋的米,他的妹妹可是好久都没吃过白米饭了。(未完待续。)

ps:最近这几天有点忙,所以更新少了些还请兄弟们多多体谅,过几天等我空闲下来会恢复正常更新的,到时候再补上一些欠下的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