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三百一十九章 特殊时期

清末枭雄 第三百一十九章 特殊时期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9:17 来源:笔趣阁

中华帝国为了推广国债举办的国宴还算是成功,前后一共卖出去超过千万圆的国债,而这就也代表着财政部今年度的财政收入多了一千万,足以有效缓解目前中华帝国的财政困境。 △,

这钱刚到呢,军方以及内阁各部就是频繁出入财务部,有的人甚至直接找上了齐宣浩的私宅,为的就是从财政部手中拿到经费。

也有些人走上层渠道,比如说直接去找帝国皇帝林哲去诉苦,而每当这个时候,林哲总是会说同意,必定会敦促财务部那边尽快拨款,但实际上林哲往往是把这些请款的报告批上千篇一律的批示,那就是:转财务部阅。

而这几个字往往就代表着把决定权交给了财务部,财政宽松可以拨款,财政紧张的话则是缓一缓。

很少有人能够获得‘着财务部办’之类的批示,因为只有这种明确让财务部办理的批示才能够让齐宣浩松口,从紧张万分的财政中挤出一部分来。

所以到头来他们还是得找齐宣浩!

不过齐宣浩虽然并出任财务部大臣以来虽然经常被同僚弹劾,甚至一度有人凑请督察院对齐宣浩进行调查,不过他能够稳稳当当的继续做着这个位置自然是有着他的手段。

他的手段是什么?

一方面是进行开源,整顿满清时代的落后税赋体系,并建立全新的高效的征税体系,如今遍布每一个地方的独立财物部门,比如县级的财务科府州级的财物处。省级的财务厅,这些部门虽然表面上归属当地府县机构。但却是接受财务部的直属领导,当地府县的主官是没有权力对财务系统的运转指手画脚的。对于地方府县而言,只要每年他们从当地的财务部门能够拿到额定份额的税收分配,那么他们也是懒得管财务部的人怎么征税,收多少税。

另外海关总司也是归属财务部管辖,而当代采取全西式管理,聘请了大量洋人任职的海关总司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最高效同时最廉洁的行政机构。

而这些都是财务部的政绩,而财务部的政绩也就是他齐宣浩的政绩。

除了固有的政绩外,齐宣浩能够深得林哲信任,把诸多弹劾他的密折留中不发。驳回司法部要求对财务部多名高级官员立案调查的提案,这就和齐宣浩的另外一项本事有关了。

这本事是什么?

两个字:抠门!

这个人可是把教育部里给那些留学生的生活费都敢扣下,其他部门的基本也是能扣就口,185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很多部门连半数办公经费都没能拿到手。

当然了,这个抠门也是被逼的,而且还是林哲默认,甚至是暗地里指示的,因为现在战争期间军费实在太紧张。在夏税以及秋税没能征收到之前,只能依靠商税为主,再服役其他零星收入,这钱也就不够用了。

光光是上半年。军费已经是累积支出了约四千万,几乎把上半年的财政收入以及去年的部分留存全部榨干净了。

手里头没钱的齐宣浩自然也就无法给其他部门支付太多的经费,所以是能扣就扣!

也正是因为齐宣浩大规模的扣留其他部门的办公经费。如此才导致了众多官员一股脑的弹劾他。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尤其是新生并且还处于战争期间的政权而言。那是多少钱都不够花的,五千万财政收入不够。一亿财政收入也不够,但是在不管怎么样都不够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政权的稳定运转,战争的持续紧张,这就非常考验齐宣浩的理财能力了。

拆东墙补西墙是必须的,用各种借口扣留经费也是必须的。

而齐宣浩虽然总体而言并不算什么理财大家,更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之类的,但是他尽心尽力下,总算还能让帝国财政勉强维持下去,不至于彻底破产。

而这就已经足以体现他的能力,并让林哲继续重用他了。

面对各大部门相继上门要钱,齐宣浩可没有因为手里头有了一千多万的国债收入就胡乱给钱了,该扣着的继续扣,一些实在推脱不了的就给一点点,比如江道泉那老家伙可是眼巴巴的等着经费的到账呢,要不然的话教育部就没钱给国立学校的老师们发薪水,也没有办法给那些在国外留学的公费留学生们邮寄生活费了。

所以齐宣浩也不好一点都不给,先给了三十万圆意思意思 ,至于教育部剩下的经费啥时候才能给,就得局势发展,嗯,尤其是中华帝国和联军之间的战争发展了,要是不顺利的话估计等到秋税征收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给上,如果顺利的话,军方压力降低,相应的军费支出减少的话,那么在夏税的时候就能够把上半年欠缺的教育部经费给补上去。

其他部门嘛,民政部以及司法部,工商部之类的部门也是一家给一点,好让这些部门的国家雇员们能够拿到薪水养家,尤其是那些基层的科员以及巡警等一线国家雇员,这些人可不和那些中上层官员一样不缺钱花,人家都是眼巴巴的指望着每月薪水养家糊口呢,要是不给他们发放薪资,这日子也没发过了。

倒是中上层官员的薪资可以缓一缓,因为中华帝国施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官员们的整体收入和满清时代的官员差不多,不过是把满清时代官员的各种陋规火耗等全部取消,直接纳入薪资里头。

在南京的诸多部门任职的京官以及部分直属机构,比如说海关总司,这些机构官员们的薪资比较固定,大约上各部大臣级别的顶级高官其年薪大约在一万圆上下,而各科室内的普通科员。其年薪大约在千圆左右。

不过地方官员的话,其薪资水平和任职的地方富裕程度有极大关系。因为地方官员的薪资除了有国库直接发放的固定薪资外,还有地方财政发放的补贴以及福利。比如江苏巡抚薛焕的年薪就高达一万五千圆,但是福建巡抚陈祥猛的年薪就会低很多,大约只有一万圆左右。

普通科员们也同样如此,上海商贸区的普通科员们,其年薪有可能超过一千圆以上,但是福建的穷地方,比如延平汀州等地的普通科员们一年薪资也就几百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其实也是和当地的富裕程度,物价水平有关。汀州等穷地方的普通科员一年拿个五六百圆薪资,这日子也能过的小康了,但是要在商贸区这房价物价都昂贵无比的地方,这一年没有上千圆的薪资很难过上比较舒心的日子。

政府部门的人员薪资开销,占据了政府部门开支大头。

值得说明的是,如今中华帝国内虽然采取的是国家雇员体制,不是什么公务员或者官员之类的,但是国家雇员也分好多种呢,巡警更夫清洁夫甚至是马夫之类的都算是国家雇员。而这些人的薪资水平其实是相当低的,比如说数量最庞大的巡警,其薪资水平是按照军人的薪资标准,然后降低了标准发放。

但是同为国家雇员中的科员级别以上群体。则是算得上是明清时代的官了,数量较少,而他们薪资水平是远远超过巡警等底层国家雇员的。差距是五倍十倍往上走。

科员以上的群体薪资高,不过数量也少。一个普通的县拥有科员级别以上的国家雇员也就二三十个,有的下等县更少。只有十几个而已,这些科员如果用明清时代的标准来实也就是吏员以上的群体。

如果不是科员级别以上的国家雇员总体数量有限的话,估计国家雇员的薪资开销还会更大。

现在财政紧张,齐宣浩不给各部门经费,各部门也就很难发薪资,也就进行扣留,而基于科员级别以上的人员薪资较高,同时这些人也有着较大的经济承受能力,嗯,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员基本已经算得上是官了,他们得为政治前途考虑,所以上头暂停发放他们的薪资的时候,忍耐力会比较好。

不会说出现两三个月不给薪资就活不下去要闹事之类的。

至于那些巡警更夫以及其他底层的国家雇员,就算是财政再紧张也是得勉强维持的,有时候中央财政没钱拔下来,各地方政府就是各显神通,和前清时代那样自行搞苛捐杂税是不行了,直接搞摊派也不行

但是也有其他办法啊,比如说上海县(不含商贸区)那边为了填补财政空缺,大笔一挥就是提出了所谓的县城扩张计划,从商贸区一直到原南城郊的部分土地都纳入所谓的新城规划里头,然后就干起了买地的事。

通过买地获得的资金虽然有部分还得上缴国库,但是依旧能留下一大部分来。

又比如说打起修桥补路的名头向富商们募捐,再从中间克扣一部分用以发放国家雇员薪资等等。

甚至还有的地方府县学起了财务部,直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搞的财务部以及其他部门的大臣们很头疼,比如说嘉兴县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时候就是被财务部喊停,说什么债券只能由财务部发行,地方政府不能发行,但是人家一句:不让发行地方债券,本来税收里头归属地方政府开支的地税你们又扣着不给,难不成让县里头数百名国家雇员喝西北风去,还是说嘉兴县衙门里能挖出金矿来不成!

对于这些破烂事,林哲也是有心无力,他也想让马儿跑又不给它吃草啊,但现实里却是行不通的,中央扣着经费不给,一股脑投到军费上头,难不成还不让地方府县自己想办法凑钱啊!

对于这些,林哲只能是对自己说,特定时期特殊办,有啥问题以后再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