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四百三十九章 财政和军费

清末枭雄 第四百三十九章 财政和军费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9:59 来源:笔趣阁

面对敌军超过三万的兵力,其中还有将近八千人的骑兵,同时阿古柏的步兵部队也是批量装备了俄国、英国提供的步枪,甚至还有部分米尼步枪。

所以边成勋在决战中采取了先守后攻的战术,利用阿古柏所部不熟悉后装步枪的巨大战术优势,前期示弱,露出左翼只有三千人不到的弱点引诱阿古柏的骑兵冲击第六军的左翼。

随后边成勋仅仅是用左翼三千余步兵组成的防线,利用后装步枪的射速形成密集的弹幕,一举击溃了向他们发起侧翼冲锋的六千多敌军骑兵。

稍候边成勋以正面主力压上,依旧通过密集的后装步枪火力,一战击溃了阿古柏所部的主力部队。

此战第六军歼灭以及俘虏至少上万人,顺手还收复了迪化。

九月下旬,第六军的前锋部队顺利收复乌苏,进入到伊犁附近!

但是在这个时候,中华军却是和俄军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俄军拒绝从伊犁撤出,所以前线率军的边成勋毫不犹豫的就是把阿古柏扔到一边,直接率军发起了进攻。

盘踞在伊犁的俄军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也绝对多不到那里去,总兵力五千人不到。

仅仅是交战两天后,俄军就是伤亡超过千人,眼看不敌,而且俄军的后勤补给以及援兵又是遥遥无望,所以俄军将领无奈之下只能是率军主动撤退。

收复伊犁后,边成勋派遣了大约五千人北上继续追击俄军,并前往收复伊犁西部、塔尔巴地区等。

而他自己继续率领第六军主力部队约一万多人南下!

等到了1860年临近结束的时候,边成勋的兵锋已经抵近喀什。

进军途中,第六军和阿古柏的部队也是发生了多次交战,但是面对已经全面装备后装步枪的第六军,他们虽然有着俄罗斯人和英国人支援的火枪,但是依旧是不敌中华军。

要知道,现在英国人和俄罗斯自己都只能用米尼步枪而已,面对装备了后装步枪的中华军都打不过。更别说阿古柏的部队了。

如果不是受到补给线实在太长,估计边成勋早在1859年就杀进喀什了。

此外,进入1860年下半年后,帝国已经是结束了云南、四川方面的战事。压力可以说是大大降低,目前只需维持新疆、乌台省外蒙古、外兴安岭地区的战事而已,而且乌台省以及外兴安岭地区的战事以小规模为主,根本就没有什么大规模战斗,对后勤的压力比较小。

也就是说。进入1860年下半年之后,帝国可以全力供应第六军在新疆方向的战斗。

不过现在的两万人也是帝国后勤能力的极限的,这么多兵力打仗,炮弹,子弹都需要从遥远的江南地区运输过来,甚至连粮食都需要在陕甘地区征集然后千里迢迢送过去,维持这么一条补给线的花费实在是太大。

现在两万人就已经很勉强了,再多的话根本无法维持!

十二月二十七八号,第六军对重兵把守的喀什发动大规模总攻,经过两天激战后。第六军成功杀入喀什城并在当天把阿古柏的顽抗兵力逐出城区。

1861年一月一号,西历新年的第一天里,边成勋就是骑着自己的战马踏上了喀什城的土地!

喀什乃是新疆西南部的重镇,也是阿古柏盘踞新疆的核心战略支撑点,收复该城后基本上已经可以判定初步摧毁了阿古柏,剩下阿古柏的些许残兵已经不足为患。

又是经过了两个月的清剿作战后,边成勋所属的第六军成功歼灭了残留在新疆境内的阿古柏所部,彻底收复南疆地区。

于此同时,俄罗斯的数千人也是被驱除出了伊犁地区,中华军追击俄罗斯人的五千大军已经兵临科帕尔这个俄罗斯在巴尔喀什湖南部的重要据点。

由于长时间的作战。补给线的进一步拉长,西进的中华军也是失去了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所以需要休整。

中华军已经无力再攻,俄军也好不到那里去。根本就没有能力汇集重兵发起反攻,只能是被动防守,如此中华军和俄罗斯的军队在巴尔喀什湖南部,伊犁河一带初步形成了一个武装对持局面,虽然偶尔还会爆发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都是针对彼此的一些小据点进行。而这并不能改变双方已经进入战略对持阶段。

这种情况基本上也可以宣告中华军在新疆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接下来虽然还会和俄罗斯进行持续的战争,但是会和在外兴安岭地区一样,在没有重大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双方已经不太可能爆发超过万人规模的战争。

随着在新疆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让帝国基本上进入了和平休整期!

虽然说目前的和平状态对于后世来说兴许是比较扯淡的,毕竟现在中华军在国内地区,尤其是在西南,西北地区还在持续进行密集的行动,以清剿各类非法武装,在中亚和外兴安岭还和俄罗斯人隔三差五打一仗,蒙古那边的叛乱也没有彻底解决。

但是你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到十九世纪中期的国际形势,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几百人几千人的边境冲突根本就不能算是战争,乃是属于日常事务,别说林哲了,就算是军方那边都不太在乎。

这不,新疆那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刚结束呢,军方那边就是开始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部队换装以及扩编上来。

军方在1859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要筹建至少三十个步兵师的计划,并且也在稳步施行,不过进展的速度一直不算快,毕竟在1859年和1860年的是,军方还需要把大部分的资源投入到新疆、云南以及四川方向,这些持续的战争都耗费了军方的资源,使得军方能够用来扩编部队的军费不够用。

不过现在已经是1861年了,帝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虽然说字1861年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的比例比1860年还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只有百分之三十七而已。

但是总军费却是有所增长,从八千万圆直接增加到了一亿之巨。

为什么比例下降了,但是总军费还增加了呢?这自然是因为帝国的财政收入进一步提高。

进入1861年后,除了被俄罗斯侵占的外兴安岭部分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部分外。其他的领土已经是彻底收复,就算是西藏地区也是派遣了一个步兵团进入拉萨,作为帝国控制该省的军事存在。

同时随着时间的过去,帝国也就从以往的战争中恢复的越多,民生的恢复不仅仅是民众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同时帝国的税赋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加。

在财务部的1861年财政收入预算中,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望超过两亿五千万,比1860年的两亿足足增加了五千万之多。

其中增福最大的依旧是工商业领域,其次受到帝国统一后,民生恢复的影响,农业税、盐政方面的收入也是增加较大。

另外同样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海关方面的关税收入有着较大的增福!

帝国对纺织产业的全力支持,导致帝国国内的生丝产量进一步增加,同时帝国为了出口更多的生丝,以便获取更多的外汇。对国内的生丝消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对国内生丝制费征收较高的税收,使得原本大量在国内市场消耗掉的生丝用于出口,所以1860年开始,帝国的生丝出口量增加极快。

1860年,帝国以上海为主要出口基地,宁波为辅,总共出口生丝二十一万包,按照每包生丝四百五十圆的均价来计算,价值约九千四百五十万圆。占据帝国在1860年一亿四千万圆的总出口中的百分之六十七点五。

从这个数据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的生丝行业对帝国的工业经济而言具有多大的作用。

此外帝国传统出口商器以及茶叶这两项上,茶叶上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廉价茶叶的影响,但是中国茶叶依旧是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的首选。而中国茶叶的最大进口国,英国每年都要进口至少价值三千万圆以上的茶叶。

这些茶叶主要从福州、厦门、广州等港口出口,另外今年宁波也是开始出口大量的浙江产茶叶,要知道浙江的西湖同样是茶叶的重要产区,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就在浙江呢。

而瓷器作为中国千百年来的重要出口商虽然整体市场已经不算太大。但是依旧是中国的三大出口商一。

依靠这些出口商帝国以上海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丝产业链,浙江、江苏的农民们种植桑树养蚕,然后把蚕茧贩卖给各大蒸汽缫丝厂,缫丝厂再把这些蚕茧加工为生丝,然后直接贩卖给那些进出口贸易商们,再运往英国、法国等欧洲地区以及美国等。

甚至为了进一步国内资本对生丝产业链的控制,避免外资剥削太多的利润,中国的商业资本已经是专门成立了诸多商业银行,钱庄,这是为了给那些蒸汽缫丝厂们提供贷款维持他们的生产以及蚕茧收购的。

另外在上海生丝协会的牵头下,诸多生丝厂家开始独立或者联合起来组建远洋贸易公司,亲自组织船只把生丝运往欧洲贩卖。

1859年的时候,皇室产业的上海纺织公司就是亲自运了一船生丝过去,并在伦敦售卖,尽管此举引起了很多在华洋行,尤其是信德洋行,怡和洋行的反对甚至是抵`制,使得上海纺织公司运到伦敦的生丝不得不降价到原本生丝到岸价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出售。

但是此举依旧让上海纺织公司获利颇丰,扣除运输、公关、营运费用后,依旧比直接在上海把生丝贩卖给洋行的利润多上百分之七十以上。

只是很可惜的是,这年头远洋贸易的风险实在太大,就当上海纺织公司意气风发的组织了第二艘船生丝运往欧洲的时候,该船在通过非洲好望角的时候不幸遭遇风暴触礁沉没,价值百万的货物沉入冰冷无情的海水里,数十名船员只活下来九个人。

这一船货物的损失,直接让上海纺织公司在当季度的财务报表上出现大额度亏损,让1859年度的上海纺织公司的总利润比预计下跌百分之三十以上!

后续迫使上海纺织公司一度停止自行组织船只把生丝运往欧洲,一直到去年年底才开始重新有这个想法,不过这一次上海纺织公司为了降低风险,拉上了国内的其他诸多生丝厂家,甚至专门购置了一艘排水量高达一千八百多的大型远洋货船,而且还是装备了蒸汽机的商船,单单是购置这艘船,嗯,同时还为了武装这艘船,免的被海盗或者其他国家的军舰袭击,还配置了不少火炮,还邀请了一个因伤退出现役的海军军官为舰长。

仅仅是这艘商船就得花费十几万,不过和上面装载的货物比起来却是什么都算不上了,这一船的生丝价值高达一百多万呢!

现在这艘船已经满载着国内十余家生丝厂家的生丝航行在海上,一切顺利的话有望在今年三月份抵达英国伦敦。

哪怕是这年头的远洋贸易有着巨大的风险,但是也无法组织商人们对利润的追求,那些洋人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通商,不就是为了超高的利润吗。

和中国自行组织的远洋贸易活动比起来,那些洋行们的远洋航行同样不安全,非洲的好望角对于任何一艘船只都是致命的考验。

人们对利润的追求让中国的出口快速繁华起来,同样的中国的工业发展也是导致进口货物的快速增加。

1860年中国进口总值约在一亿两千万之间,主要进口商高技术的工业用设备,另外还有一些工业成如蒸汽机、远洋商船、日用工业产比如火柴、肥皂、煤油甚至水泥和钢铁。

还有一些国外的特色产如说英国的高级呢绒、还有一些农业产比如来自南洋地区的香料、大米等

近年进口量增加最大的还是工业原料的进口,比如说来自南洋地区的橡胶,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的煤炭。

其中煤炭的进口量增幅相当快速,1860年国内的煤炭用量比1859年增加了百分之两百以上,而这么多的煤炭用量里头,国内自产的煤炭是相当少的,部分来自台湾、徐州煤矿以及国内的一些小煤矿的煤炭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巨大煤炭需求,而且这些国产煤炭质量较低很难用于船舶的应用,一般来说目前国内的船舶用煤都是用进口货居多,商船会用便宜一些的澳大利亚煤或者英国的普通煤。

但是帝国的军舰清一色是用英国的无烟煤,甚至为了防止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进口到无烟煤,海军还专门修建了诸多囤积煤炭的仓库,用来囤积无烟煤。

进出口的繁荣,也是给帝国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海关税收入,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这海关可都是要收税的。

工商业的滂湃发展,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恢复,让帝国的税收大幅度增加成为了可能。

如此财务部才能够给出一份高达两亿五千万的财政收入预算。

同时为了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财务部打算在明年开始大规模发行债券,预计发行超过两千万的债券。

如此也就是说,在1861年的财政支出预算里,帝国是准备了超过两亿七千万的预算!

军方获得其中的百分之三十七,那就是足足一亿圆啊!

还没进入1861年的时候,军方就是开始考虑着怎么用这一笔巨额的军费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