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家科学院

清末枭雄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家科学院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9:59 来源:笔趣阁

作为批出国留学,并第一个学成归国的留学生,苏志才回国后得到了帝国的极大重视,这能不重视吗,为了送这些留学生出国留学,帝国为这些留学生平均花费过五千圆。≌

从资本角度来看,巨额的投资花出去了,自然是要收回成本的。

除非是留学生实在是不成器,不然的话只要学有所成那么帝国肯定会把这些回国的留学生重用,榨干他们的所有利用价值的。

作为国内个学有所成的归国留学生,苏志才还破天荒的得到了林哲的亲自接见,得知林哲要亲自接见自己的时候,苏志才整个人都激动的不得了,去新华殿的头一天晚上甚至都睡不着。

林哲接见苏志才的时候,表示帝国已经皇室会资助他在物理学领域上继续进行研究,并邀请他担任皇家科学院的会员,主持皇家科学院下属的物理学相关研究,皇室会在未来五年内提供总额过十万圆的研究经费给予他以及他的团队。

皇家科学院,这是林哲在今年年中才成立的一个机构,该机构并不是纯粹的官方机构,因为和帝国政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也不是纯粹的民间机构,因为该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皇室支持。

当然了,这些经费投入并不是无偿的,实际上这些投资都是由皇室产业下属的各大企业投资,这些企业将会获得这些科研成果的专利权。

为了鼓励民间对理科进行深入研究,保障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是为了鼓励、保障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开,帝国早在相关法律还没有颁布的时候,就通过行政条例的方式出台了‘专利法’

对企业等机构以及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保障,只要申请专利即可获得法律上的保障,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1858林德步枪了,这款步枪是林德机器厂研的,但是如今金陵兵工厂,天津兵工厂、长沙兵工厂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这些兵工厂虽然说都是皇室产业全资控股,但是他们依旧会给林德机器厂支付相关的专利费用。

后来帝国6续出台民商法,刑法等正式法律,也是正式写入了专利法。

不过这种专利只针对国内。而且帝国也没有和其他西方国家达成什么专利保护相关的协议,所以如果国内企业仿制西方企业的技术成果,同时西方企业尚未在华申请专利,并且这专利还被中资企业抢注的话,帝国也是不支持国外企业进行维权的。

也就是说。现在帝国只承认在华注册申请的专利,不承认企业在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

专利法的施行能够有效的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的深入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

这也是帝国那么多企业在最近几年开始投入资金到科研凌羽的原因,因为现在你不研的话,等过几年竞争对手研出来什么新技术你就不能用了,到时候在市场竞争上还不得亏死。

毕竟现在帝国的整体工业规模相当小,而且是因为工业区的缘故是相当集中的,在大工业区里你要想侵权造价的难度相当大,至于说跑到什么偏僻地方去生产侵权产品,这个只能留待以后慢慢解决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把部分资金投入到研领域,而投入最大的是林哲能够直接掌控的皇室各大产业了。

这也和皇室产业下属的各大企业规模普遍偏大有关,对技术比较依赖。

比如说现在还在烧钱,未来很多年都看不到盈利前景的徐州铁路公司,这徐州试验铁路还没有完工呢,但是他们就已经是有了一个二十多人的研中心,主要是对铁路,火车等相关技术进行研。

当然了,这个研其实说白了也是抄袭国外的技术,不过抄袭也得有技术能力啊。

还有上海纺织公司。他们已经联合了国内的其他多家资本雄厚的生丝产业,对生丝行业的相关技术,尤其是桑树、蚕种培育上投入重资,希望可以获得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生丝原材料,即蚕茧。

不过这些都是应用技术的研究,所以企业的投入积极性比较高,但是一些纯粹理论性研究民间方面就不怎么管了。

比如说哪怕是在后世二十一世纪里都属于高大上的物理学,这物理学属于典型的前沿学科,那些科学家研究的项目内容至少几百年内甚至几千年内都看不到什么明显的实际应用可能性。

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论,你一企业资质他们进行这些物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能获得什么收益吗?

这种属于典型倒贴钱的科学研究只能由官方组织或者非盈利组织扶持!

而这也是林哲成立皇家科学院的最大原因,虽然目前皇家科学院里的很大项目还是皇室产业的各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应用性项目,但是也有诸多皇室直接提供经费的纯理论研究。

其中的物理学、数学、化学就是重中之重,另外医学、地理学、农业等也是次要项目。

皇家科学院的研究一般都是和帝国大学、江南大学以及各大企业的研究室进行合作,很多都是这些机构的教授以及高级工程师等。

苏志才作为第一个回国的留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科研型的人才,所以他是不可能被安排进行官场的,而是被安排到了帝国大学,担任物理学的老师,在授课之余,他还在皇家科学院的资金扶持下,正式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电磁学的研究室。

可以预料的是,后续苏志才这一生基本上是和科研离不开关系了。

和苏志才这种科研人才不同,一起回国的韩庆升却是一个外交官,一个政客。

他回到南京之后,林哲并没有把他继续派往英国担任公使,而是因为他在欧洲的丰富任职经验,直接让他担任外务部协办大臣,兼任外务部欧洲司司长,主要负责欧洲外交事务。

帝国驻英国公馆由原外务部欧洲司司长前往英国担任,同时外务部也是正式往帝国驻巴黎使馆派遣了任公使,是为原帝国驻伦敦副领事。

同时由于上半年帝国和比利时、德国、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商贸谈判正式达成,并正式签订了贸易等相关友好合作协议,这些通商协议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商贸条约,帝国对上述国家开放现有的通商港口,而这些国家也正式对帝国开放市场,并承诺对生丝、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降低一定幅度的关税。

截止到186o年八月份,帝国已经和除了俄罗斯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达成了相关的商贸协议,并6续建交。

不过帝国虽然和他们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考虑到帝国的外交人才实在不多,而且目前来说和帝国有较多外交联系的只有英国、法国两国,考虑到东南亚地区的话,那么有部分联系的只有荷兰、西班牙,至于德国比利时、挪威、丹麦、瑞典、奥匈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是相当少的。

为了降低欧洲方面的外交维持成本,降低外交人员,所以帝国除了在伦敦、巴黎设立了正式的公使级别的公使馆外,只在德国、荷兰、西班牙三国设立了小规模的办事处,平日里只有两三个人驻扎而已。

而上述国家的外交人员,即除帝国驻法公使乃是独立机构,直接向帝国外务部负责外,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一律由驻英公使监管。

除了欧洲,帝国还在美国纽约设立了公使馆,驻美公使除了处理对美事务外,对墨西哥以及美洲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也由该公使监管。

目前帝国外务部只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设立了公使馆,另外在少量欧洲国家设立有办事处。

之所以没有在每一个建交的国家都设立大使馆,还是因为目前帝国合格的外交人员严重缺乏,外交经费也不是很足有关。

这年头的外交官其他先不说,先你得会法语啊,这法语乃是当代通行的外交语言,此外除了法语外多少也得懂点当地的语言,比如在德国从事外交事务,不会德语说得过去吗?

而帝国里懂的外语的人才并不多,而且多数都是只会英语,比如上海那边很多和外贸接触较多的行业,比如说生丝行业,很多人都会英语,所以让他们说一口伦敦腔的英语,但是你要是让他们说一口标准的巴黎口音的法语,那就是相当难的。

毕竟如今英语的覆盖面远远要过法语,但是让人相当郁闷的是,这年头的外交标准语言却是法语,外交官在公开场合里一般都会用法语交谈的,哪怕是当代世界老大英国的外交官,他们也是说法语的。

国际谈判里,你要是说一口英语的话,是没人搭理你的!

法语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职外交人员的缺乏。(未完待续。)

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到W?W?9??9??9??W????O??M,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9??9??9??w????o??m,清爽无广告。敬请记住我们最新网址9??9??9??w????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