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倾巢而出

清末枭雄 第三百二十七章 倾巢而出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9:59 来源:笔趣阁

八月六号,这个时节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一段时期,吴淞炮台外围的壕沟内,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季军服,但是一个个依旧被晒得不行。

而在要塞的上方,一大票高级将领们也是冒着赤日作者最后的临战安排!

自从上午时分发现英法联军所有异动的时候,中华军就是进入了响应的备战状态,诸多原本储存于弹药库内的炮弹被紧急搬运到了火炮阵地旁边,盖着火炮的炮衣被掀了出来,更多的步兵们从营房内快速沿着交通战壕进入预定阵地。

当吴淞炮台内的中华军做着临战准备的时候,位于吴淞炮台北方大约十公里的罗店方向,施清瑄也是得到了前方联军大规模出动的消息,迅速召集了高级将领进行了战前动员会议后,他就是做出了相关的战术安排。

在这种双方对持的战场上,任何一方的异动都不可能瞒过敌人,英法联军刚动起来呢,中华军就是做起了战备准备。

那边的吴淞炮台方向的第七军,距离炮台大约三公里外的第二军,以及罗店方向的第六军都是做好了准备。

不管英法联军是要南下还是北上,一场大战都是不可避免了!

距离联军登陆营地的一个小高地上,几个穿着中华军军服的骑兵远远的观察着远方的联军士兵,视线中大量的联军士兵从营地内出发,然后在营外列出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仅仅是目视过去,就会发现这出战的联军有将近两万之数。

“快看,他们分出队形了!”随着其中一名侦骑的说话声,其他几人也是抬头看去。

只见原本还在列队的联军士兵开始缓缓移动起来,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朝着北方而来,也有一部分留住在那边。

“他们是要来我们这里,快,你立即回去情况汇报上去!”

那几个侦骑看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就有一个侦查翻身上马,然后快速的奔向北方数公里外的第六军阵地,而其他几个人则是留着继续观察着。

不过他们并没能停留多久,因为他们很快就是发现有着数队联军的骑兵正在向外围搜索而来,由于来的联军骑兵人数众多,他们区区几个侦骑自然是不会硬抗,而是快速向后退去。

不过在他们的后边,一队中华军的骑兵也是缓缓上来,这是嫡属于第八步兵师的骑兵连。

中华军在今年的扩编计划中,虽然有筹建两个骑兵团的计划,但实际上受困于马匹不足,新编的骑兵部队大多只能按照一个连一个连的编,这能够给新编的几个步兵师配属足够的骑兵连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六军作为新编部队,目前一共也就三个骑兵连而已,分别是第八步兵师和第九步兵师的师属骑兵连,另外军部直辖一个骑兵连。

这个数量自然无法和第五军、第二军这种老部队相比较,要知道第二军不仅仅有着两个师属骑兵连,还有着一个第二骑兵团呢,而第二骑兵团作为目前中华军内仅有的三个骑兵团之一,从余胜军时代开始就是主力骑兵部队,其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

不过第六军所属的骑兵部队虽然不算多,不过在这片战场上可不只有第六军的骑兵部队呢,第二军以及第七军的骑兵部队大多已经出动,现在是游走在战场的外围,一旦有机会的话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发起冲锋。

也就是说今天参战的中华军骑兵部队中,以第二骑兵团为绝对主力,另外尚有六个师属骑兵连,一共有十个骑兵连,骑兵总数接近一千八百人。

不过对面的联军骑兵也不少,之前的战斗中,双方的骑兵大规模交战并不多,只是在当初的吴淞攻防战中,双方的骑兵有过一次短暂,最后两败俱伤的战斗,但是后续联军又是陆续增援了部分骑兵。

目前来说联军方面的骑兵部队有刚增援抵达的近卫军第1龙骑兵团,该部队也俗称国王的龙骑兵团、另外还有锡克人组成的普罗比骑兵团,另外有印度人组成的费恩骑兵团、帕坦骑兵团,法属北非殖民地征召的西帕希骑兵团,另外尚有一些零散的非正规建制的骑兵部队数百骑。

上述联军的骑兵总兵力大约在一千六百骑左右。

其中战斗力最强悍的自然是来之于英国本土的近卫军第一龙骑兵团了,然后再过来应该是法属北非的阿拉伯骑兵还有锡克人的骑兵,这两者不管是北非骑兵还是锡克骑兵都是当代最顶尖的骑兵之一,北非的阿拉伯骑兵不用说,素来以彪悍著称。

而锡克骑兵则是南亚地区最优秀的骑兵!

印度骑兵虽然差一些,但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近代骑兵。

历史上,英法联军就是靠着这区区一千多人的骑兵把上万满蒙骑兵打的大败,粉碎了传统东方骑兵的最后一丝骄傲,自八里桥之战后,中国的骑兵则是彻底抛弃了传统模式,进而学习西方的近代骑兵,一直到北洋新军时代才略微恢复了元气,编成了北洋六镇中的师属骑兵标,骑兵总数大约七千人,可惜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是泯灭在民初混战中。

如今在这片战场,双方的骑兵总数大约相当,联军有一千六百骑,而中华军则是有一千八百骑。

不过双方的骑兵多少有些差别,比如说中华军基本是清一色带有浓厚中华军特色的轻骑兵,装备米尼步枪或者后装步枪,然后装备了仿效法国骠骑兵,但是后续改良,减少了骑刀的弯度,形成了和后世骑刀非常相似的1856年式骑刀,然后还配属有骑兵左`轮手枪。

不过这些步枪大部分都是摆设,中华军骑兵在绝大部分战斗中都是直接拔刀发起冲锋的,大规模使用步枪作战的战例是一次都没有。

中华军的骑兵不太好用近代骑兵的分类来规划,因为他不是属于龙骑兵,也不算骠骑兵,更不是手枪骑兵,糅合了太多东西的中华军骑兵非要分类的话,只能是笼统的称呼为:轻骑兵!

而对面联军中的近卫军第一骑兵团就是非常标准的龙骑兵,嗯,英军中的龙骑兵可不是什么骑马步兵,而是重骑兵的一种,乃是手持长枪冲击敌阵的主力兵种。该骑兵团在历史上的数百年征战历史上,可谓是战功显赫,基本上英国的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其人数虽然只有几百名,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

然后锡克人的普罗比骑兵团以及印度骑兵还有北非骑兵,都是属于非正规骑兵,使用长毛或者弯刀,但是都经过了系统化的近代骑兵训练。

如果只从书面数据来对比,那么中华军的骑兵其实是落了下风,双方的马匹质量差距很大,双方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中华军骑兵也不是没有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中华军骑兵虽然不使用骑枪、长矛等长兵器进行冲锋,也没有胸甲之类的防护手段,但是历史已经无情的证明,使用马刀发起冲锋的作战效能要远远超过其他武器,更不要说中华军骑兵还大规模运用骑兵左`轮手枪,一旦陷入混战后,中华军的骑兵手枪内的六法子弹足以让他们在混战中取得巨大的战术优势。

而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吴淞之战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六月份双方的那场参战兵力超过一千多人的骑兵交战中,双方对冲的刚接触阶段里中华军骑兵损失惨重,但是陷入混战后却是连接杀伤联军骑兵,最后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因此,双方骑兵之间的交战胜负如何,现在还不好判断!

如今双方的骑兵作为前锋已经是活动了起来,双方都没有派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而是派出数十骑或者百余骑为标准,然后在战场的双方交汇点里来回奔跑,一方面是试图靠近敌军的步兵方阵获得更多情报消息,另外一方面也是通过小规模的骑兵交战拦截敌军对己方的侦查。

这也就造成了双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交战之前,双方的骑兵部队发生了零散但是非常频繁的交战,双方基本都是一触即走,不给敌人召唤友军骑兵增援的机会。

而这种零散的骑兵交战也许单个看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放到整个战场上,就会发现战场的外围角落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双方的骑兵正在追逐交战。

双方三千多名骑兵汇集在这片狭小区域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双方的骑兵已经汇集起来进行大规模决战了呢。

之所以有这种假象,是因为上海这边的战场还是比较狭窄的,从吴淞炮台到罗店,直线距离也就十公里左右,而在这片狭小区域里,却是汇集中华军超过三个军,总数大约五万人的皇家陆军兵力。对面的英法联军经过增援后,也已经是突破了两万人,如果包括他们的海军派遣上岸的水兵,那么是有可能超过两万五千人的。

在二战期间,一个步兵师的防线有可能超过十公里,这双方加起来七八万人的大规模战役少说也会波及五十六公里的战场宽度。

然而在这个时代里,双方七八万人的兵力却是拥挤在这片只有长不过十公里,宽不过五公里的狭小区域了。

主力部队都是拥挤在一起,这骑兵部队自然也不能例外!

随着双方骑兵进行着持续、消耗性的接触战,联军的主力部队也是缓慢北上,他们的方向不是那边的吴淞炮台,而是北边位于罗店方向的第六军。

看着远方数千米外朝着己方阵地过来的英法联军,施清瑄略微眯起了眼打量着,这看上去敌军至少也有一万三四千人以上啊,再加上留守在南边的七八千人,估计这联军是陆军以及海军的水兵是加在一起倾巢而出了。

面对强敌来袭,施清瑄就算表现的满脸自信,但是也是忍不住有些忐忑,这是第六军第一次上战场,不仅仅士兵是新兵,就连武器以及战术都是全新的。

从上到下,从里到位都是新的第六军能够挡住来袭的英法联军主力部队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