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汪允贤刚把张昭的文章读了个开篇,手下的一个主编到他办公室里来,“总编大人,论道报那边已经在安排头版的版面。”

这种事情根本不难打听。如今大明的报社,不管是谁家的,基本都是和筛子一样,消息进了报社根本就没法保密。

而现在已经是将近下午五点许,想要赶上明天的印刷,样报基本得定下来。

所以,论道报那边作出改变头版的决定,明理报报社这边很快就知道。

汪允贤失笑的摇摇头,“定国公徐光祚到底还是武勋啊。我知道了,你去吧。”

将主编打发走,汪允贤继续读张昭的文章。

“事情的起因说清楚,这就要涉及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大明的生员需要承担何种权力和义务。

自弘治十四年报业开始兴起,经过三年的宣传,我想:有一个理念应当是深入人心的。即权力和义务是对等。

这体现在什么地方?

比如,大明天子受天下万民的供奉,每年有金花银100万两,有内帑,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天子的权力,那天子的义务呢?要让天下的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

比如,大明的百姓,种地要缴纳皇粮国税,要服徭役。苛捐杂税。这是他们的义务。他们获得什么权力?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权!谁要是让百姓活不下去。那就该杀!

诸如此类。

如果权力和义务是不对等,则必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具体到大明生员,其权力有:免除徭役,免税粮,县学禀生发放补贴。还有很多隐性权力。诸位都是见过秀才相公,不必我去详细的多说。

而其义务呢?我尝试着来列举一下。

第一,生员们的首要任务依旧是读书。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庞大的生员群体是举人、进士的候补。现在虽然有招考制度作为补充,但依然不可否认,科举产生的进士是整个国家的基石。

第二,生员们因为识字、有学问。如今报业大兴,他们天然的拥有一定的舆论权。可以引导地方舆论。

那么,生员们的义务是为自己家族的利益发声,还是为朝廷、百姓的利益发声?

要不要自觉的拥护大明的统治?对抗朝廷的政策、钦差,这是拥护大明的统治吗?

这几个问题,我想每个读书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能吃大明的饭,砸大明的锅!

第三,必须要承认,先贤们虽然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具体到大明,有些人是享受司法豁免权的。譬如我,只要不犯谋逆的大罪,应当不会被处死。

因而,我们要承认生员享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那么大明所有的读书人都应当有一个应尽的义务,在取得一定的豁免权之后遵守大明的律法。

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随意的抨击、雄辩某个案子。律法,当为治世之共识。”

汪允贤默默的读着,喝口茶,蹙着眉。

张昭不愧是大明的名将啊!这篇文章,将问题剖析的非常透彻,将最本质的问题说的清清楚楚。

大明的生员,吃着大明的饭,就不能砸大明的锅。享受了权力,就有义务遵守“规则”。

而从这个角度而言,扬州、金陵的生员确实应该受到处罚。他们正在“肆无忌惮”的破坏大明的根基。

进一步的从这个逻辑上讲,满朝诸公还能继续支持这些士子吗?

顶多从处罚超标的情况去驳斥。但到这一步就是个技术问题。绝对不会有“百官叩阙”的戏码。

兵部尚书刘大夏白搞的“串联”戏码。

从这个结果来看,这真的是一篇雄文!

而从他的角度而言,明理报到底要不要在头版刊登呢?他是要立场,还是要报纸的销量、口碑?

这是个难题啊。

汪总编犯愁时,时间悄然的走过。

张昭的文章到京中,首先去的地方是报社。而非朝堂。首辅李东阳等人反而是后来才得知的消息:有雄文北来。

夜间时分,李东阳坐着马车回府中。随即便叫儿子李兆蕃送来张昭的文章。

索要文章,对于大明首辅而言,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稍后便有真理报社复印的文章送来。

标准的字体,标准的纸张,印刷出来的。

书房之中,李东阳没有急着读文章,反而是有点出神。

他身为文坛宗师,大明首辅,对“印刷术”的改进当然是看得很深刻。

换言之,印刷术的改进,是如今文风正在转为白话文的最根本的原因。

诸子百家难道不想把他们的思想更准确的记述,流传下来吗?因为当时是用竹子做书简,用锦帛来书写,成本非常的高,必须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意思。

汉以来,不就是经学、赋兴盛吗?再到如今的大明,世情小说等读物更胜于诗词。原因不就在于此吗?

大明的文风,自李梦阳等人掀起复古运动之后,又要开始改变了!而且,随着小学的推进,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改变将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东阳微微感慨一番,这才开始读张昭的文章。

“律法,当为治世之共识。

若是律法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能合乎法理人情,不能治理地方,当修改律法。而不是简单否定律法,用人治来替代。

如今大明圣天子当朝,文治以《大明会典》为最主要的成果。会典之中就有详细的律法规定。

非只如此。南北两京之中均藏有《永乐大典》,其中亦不乏律法著作。我们都将从汲取古人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知识。

大明京中各衙门也都在制定各自的典籍、规章制度,作为传承。以及大明文治的痕迹,提供给后世瞻仰、学习。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亦是我所想要表达、呼吁的,大明应当此案为契机,逐步推动以律法治国,改变千年以来的人治。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多远化。这是客观规律。而如何让多元化的社会凝聚共识,如何规范个人的行为?仅仅靠道德是不够的。还有律法来托底。”

李东阳是站着读完的,并非是他看得入迷,而是读着读着,就以此来表示对文字的尊重。

读完,轻轻的吐出一口气,“果然是一篇雄文啊!”

这并非是说张昭的“白话文”写的多么好。那是扯淡!强行贴金。但是,这篇文章所展露出来的思想,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绝对是非常深远的。

不会逊色于一般的诗词名篇!

朝堂的局势,将会因此文而改变。

他作为大明的首辅,政治领袖,已经觉察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