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

明帝国的崛起 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大明朝的爵位继承是由吏部的验封清吏司郎中主管。所以,想要顺顺当当的把祖宗留下来的爵位继承下来…得交钱。

大明朝文官集团相比于宦官集团、武勋集团更加的进步,但同样的是“死要钱”。

张昭对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因为他身上这个爵位是不能继承的。

而就算日后爵位能继承,他也不可能让儿子们指着这个爵位过活,要继承他在军中的政治遗产肯定是要进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读书、带兵的。

没有这一步,拿到他这个“新秦伯”的爵位也没什么用。

而对于改革来说,改革是要将少数人的超额利益分配给大多数人。爵位继承这个顶天就涉及两三百家勋贵,他犯不着搞事。他要说的是别的方向。

“陛下,大明的武勋集团之所以没落,本质上还是机制上的问题。朱子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朝廷在封爵之上可以大方一些。未必要都封伯爵起步。可以把历史中的子爵、男爵拿出来封赏给有功之臣。

甚至可以设定一个不发俸禄的荣誉爵位,卖给爱国的商人。譬如规定:每年都需要交纳赋税超过多少元才可以拥有购买资格,且购买爵位非一次性的,而是有两年或三年的期限。

犯罪即剥夺。

此荣誉爵位可以免除商税之外的所有赋税、徭役,拥有在服饰、房屋建制上的自由,可以见县官不拜等等。

而如此多的爵位必定会增加朝廷开支。这就势必要增设退出机制。仅靠犯罪夺爵肯定是不行的。当如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一般,将功臣爵位继承时,降爵位等级继承。

而且,朝廷日后的爵位,非大功不可以世袭。”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带着几人往前走,道:“朕方才倒是误解你。还以为你要把吏部的权限拿到枢密院中。你说的在道理,但关键部分很难实行。武勋们的祖上都是有大功于国,朕何忍心剥夺其子孙的爵位、名号?”

张昭心中摇头。人都想子孙后代拿铁饭碗,这是人之常情。譬如武将,为国家出生入死,不想要世袭爵位的是少数。

所以,这也是皇帝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之一。毕竟,看起来掌握着“战争艺术”的都是少数人。家传绝学嘛!

秦汉、隋唐时不是有关西将,关东相的说法吗?两宋也是有西军将门。

但是,战争这门艺术,从来都不是靠什么名将的家族传承。诚然,基本的军事常识需要系统的培养、学习。这可以用军校代替。更重要的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而且,自英国公张辅之后,大明的武勋集团之中哪里出过一个名将?戚少保、俞大遒都是卫所系统出来的。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为笼络所谓的“将门”而让国家付出“世袭”的代价,恰恰是应该制定“降等袭爵”的规矩,让名将的子孙们把军中的位置让出来。

能者上,庸者下。

人戚少保那么大的功劳,堪称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张相公一死就让他靠边站!而英国公、魏国公、成国公这些上公,敢问崇祯皇帝死时,有几人尽心?

大明朝的武勋在明末时真是丑态百出啊!

张昭指着顾士隆道:“顾士隆愿签署自愿降等袭爵书,为天下表率。”

顾士隆赶紧躬身道:“臣愿意。”

他等这个爵位等的花儿都谢了,因而厚着脸皮来求张昭。被张昭拉来当“先锋”。他内心里其实不大愿意的,但是张昭一句话便打消他的想法。

“我与顾兄先父交好,与令弟交好。莫非顾兄以为我这艘船是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的吗?”

弘治皇帝忍不住笑起来,“感情子尚在这里等着的。”说着,微微沉吟几秒,道:“此事你去和英国公谈,再和马尚书议一议,形成章程,明示天下。”

张昭、顾士隆两人一起躬身道:“谢陛下。”

弘治皇帝看着这青山绿水,心情愉快的道:“子尚,别搞这些虚的。将近中午,这里就在你府邸隔壁,中午可有美食呈送给朕?”

张昭道:“这自然是有的。”

一旁的张忠看着张昭在天子面前谈笑风生,宛若子侄晚辈,心中就叹口气:话说干爹到底图什么?他们这些阉人在咱们面前服个软,有多大的事?

你看看这场面。

午后时分,张昭送弘治皇帝在京师大学的门口送弘治皇帝离开。

顾士隆看着风格宏伟的北地园林,在这仲春时节中,心中萌发对新生活的希望,拱手道:“多谢伯爷成全。”

继承爵位之后,他会拿着张昭的推荐信去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这不是一般的资格!

要知道,大明皇家军事学院除开在军中选拔的名额外,还面向全天下招生。勋贵子弟要进军校也是要考的。而那些考题…非常难。今年春刚公布语文、数学、体育、思想四门课程。

比如刊登在真理报上的数学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张昭道:“顾兄不必谢我。争取早日从军校毕业,把伯爵变成侯爵,方不负令尊!”

顾士隆向张昭行一礼,告辞离开。

张昭负手而立,他想要把镇远侯府、顾士隆打造成武勋集团的新样板。

跟在张昭身边的京师大学的校长孟睿欲言又止,想了想,还是追问道:“伯爷,这用来打高尔夫的地方,日后还属于京师大学吗?”

孟睿,表字元仲。他是张昭通过真理报邀请来的人才。此公今年四十二岁,北直隶真定府人,秀才功名。他这个年纪早就放弃科举,专心研究杂学。时常在真理报上投稿。对张昭提出的数学、经济学都颇有兴趣、研究。

张昭为组建京师大学和河东派“打擂台”,特意的在真理报上搜罗了一批长期投稿涉及数学、经济学领域的作者,亲自写信邀请他们来京中任教、做研究。

周修对这位张昭从报纸上找来的京师大学校长有点无语。这话问得!

你这学校面积不够是怎么的?是天子高兴重要,还是你这破学校重要?

张昭却是笑笑,“元仲,球场这地方我只是暂时借用一下。两三年后京西的皇家园林修建后,球场还是要归你们京师大学。放心,我的承诺不变。”

孟睿略有些惭愧的拱手一礼,辩解道:“非是在下怀疑伯爷。如此便好。”

张昭微微一笑。

顾士隆从京师大学这里回府,第二天就到吏部的验封清吏司提交“自愿书”。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时,户部尚书侣钟在不断的上书,要求将试行的税务司正式化,暂时划归户部名下,并将商税的试点扩大至整个北地。

这立即又是引起京师舆论的关注。

平静一段时间后,京师又热闹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