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四百五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人

明帝国的崛起 第四百五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人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王华这番话说出来,张昭不动声色的喝口酒,沸腾着木炭火锅在大堂中飘起白气。

要搁在后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把儒冠丢掉是共识。打倒孔家店是理所当然。

后世谁要是嘴巴里时不时的来一句“子曰”,你看有人会卖帐吗?多半还会被嘲讽几句。

儒家经典的语句,可以作为名言,但无法再作为真理,令人奉为圭臬!

真理,将会是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生物等等学科去研究的东西。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子曰”。

孔夫子对中国的贡献这是不必否认的。但是他的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已经严重的制约华夏的发展。

不说别的,单说西方横霸天下五百年的独门秘籍:工业化。就这一条,儒家就是不及格的。

所以说,儒家思想有优点、缺点。譬如《论语》中提及的大量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但同样的,这门学说有糟粕在其中。譬如,经过发展之后,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的程朱理学,其缺点就是非常明显的:禁锢思想和科技进步。

所以说,儒家思想,学不学,全凭个人自愿。非要洗牌搞成“非我儒家门徒就是异端”,那这本身就不对。

张昭来到明朝就极力避免去触碰儒家这一块,其实他最早还想着去科举。

思想之争,非常残酷。

说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一代关学宗师,最后竟然被划归在理学行列,就可以窥见一二。

更别说上溯至两汉时的纷争,那争斗起来更残酷。

任何思想的发展,则必然有其物质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学说,去冲击旧有的框架。比如,西方的启蒙运动。

张昭就是想走这条路。先把社会生产力推上去再说。吃饱肚子的人多起来,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自然就会有人去思考程朱理学的对、错。

他可没兴趣当急先锋。

像阳明先生的心学,和程朱理学就不是一个路数。将来未必不会在心学之外再出新的学说。

届时,他只需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初级知识传播开就好。这种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且可以用实践来证明的真理、知识,自有其生命力。

但是,他的位置到这个高度,自然而然的会感受到来自儒家门徒的压力。

王华见张昭神情淡然,心里倒是挺佩服的:如此年轻能取的这样耀眼的成就,为国之干城,确实有些东西啊!

他哪里知道张昭只是走神,思维发散开而已。

王华道:“谢大学士把这事压下去了。临行前,请我转告你一句话:在平定鞑靼人之前,别瞎折腾。”

“嚯…”

不仅仅是张昭诧异的看着王华,连同一张八仙桌上吃火锅的林文宁、吴臣都惊讶的看着他。

更别说大堂里其他桌子上竖起耳朵听这边闲聊的将校们。

张昭收敛起惊讶的神情,拱手道:“多谢谢阁老援手。”

这个人选真想不到。

谢迁老早就看他不爽,几次给他使绊子。却没想到会在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帮他一次。

其实,张昭也未必见得怕那些“挑事”的人。唱一句“儒冠误此生”怎么了?

谢迁叫王华帮忙传话。张昭这时才联系起来,王华和谢迁是老乡。都是浙江布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

而谢迁这句话,也表露出其想法。

谢阁老对他依旧有看法,但是在涉及到思想斗争这种层次,事关生死,谢迁还是选择保他。原因是:要他平定鞑靼。这是一个中枢辅臣的担当。

死后能被谥为“文正”,谢迁还是很有些水平的啊!

王华就是一笑。他的性格忠厚,决定点一点张昭。政治这个东西很复杂的。他怕张昭拎不清,道:“张伯爷,谢阁老在其位,谋其政。”

之前整张昭是这个理由,现在“保”他还是这个理由。以后,如果有冲突,谢阁老还会是这个立场。

辅臣不可能看着太子喜武事而不制止,不采取措施。

辅臣不可能让天下公认的国朝名将陨落在有心人推动的唾沫星子中。那称什么“贤相”?

辅臣不可能允许武将坐大,太阿倒持。

所以说,王华这个状元同样是非常有水平的。一句话,把这么复杂的意思全部传递出来。

张昭起身,作揖一礼,道:“谢老大人提点。”

王华知道张昭听懂了,微微一笑,坐着受张昭一礼。

张昭重新坐下来,和王华共饮一杯,说道:“老大人,伯安兄有志于兵事,不知道他日后可愿到辽东布政司中任职呢?”

“哦?”王华微微思索着。

大明只有辽东都司,哪里来的辽东布政司?换言之,张昭的意思是,等辽东的卫所改革完成之后,要奏请朝廷设辽东布政司?

张昭解释道:“等辽东卫所改革完成,届时辽东镇和蓟州镇大概率是合二为一,将边防布置在大宁都司一线。而辽东这边设布政司,需要能臣镇抚奴儿干都司下属诸部。

伯安兄天资横溢,于军事上见解独到,是统领此事的绝佳人选。完全可以参议、分巡道之职任此事。”

张昭其实没有把他的打算和盘托出。这没办法说啊!

他总不能现在就告诉王华,我准备把我的老丈人王承裕推荐为辽东巡抚。请令郎以文臣之资,在王巡抚下带兵作战。

还有,他在奴儿干都司的策略,也没法和王华说透彻。

奴儿干都司,他明年就要清理一遍的。东北平原必定要收入大明的囊中。如此膏腴之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但是,回头肯定还会有叛乱。

因为,奴儿干都司的面积太大啊!

他没兴趣一直在奴儿干都司干剿灭叛乱的活儿。新军营属于大明第一序列的战斗部队。这种治安作战,正好给圣人练级。阳明先生晚年还被大明朝廷调去平定两广的叛乱。

结果,平定叛乱后于嘉靖七年病逝于归乡途中的小舟中。没能回归故里,令人叹息。

大明朝在南方一直都用文官总督平叛的惯例。而且向来都是名臣辈出。如今弘治朝先后是秦纮、王轼。别问兵部尚书刘大夏,这位前两广总督没有平叛过。

后面的接替者就是王琼、王守仁。

王圣人后来的仕途顺利,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分不开。

王华略微不适。他知道张昭这是投桃报李,但是把朝廷从四品的官职这样拿出来讨论,不大好吧?关键是,他很清楚,只要张昭举荐,朝廷八成会同意。

张昭看出王华的“顾虑”,笑道:“老大人先别急着推掉,容我去信问问伯安兄的意下如何。而且,辽东之地设布政司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

又道:“不聊这些经济仕途的话题。敢问老大人,大明会典何时成书?我打算等书之后,奏请朝廷印刷个几十万本,彰显大明的文治。真理报社只收印刷的成本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