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

明帝国的崛起 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卢奉担任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经营范围只在京师,对自家银行的数据,还是非常了解的。张口就来,“

伯爷,皇家银行目前的资产约为五百余万两。其中负债额为4百余万两。负债率为80%。银行中储备的银两为八十万两。从开业至今,总计发行银票三百余万两。”

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属于非常专业化的东西,张昭也听不大懂,但有一条是懂的。在没有纸币的时代,八十万两现银就是银行的现金流。

银票只是皇家银行发行的票据而已。

张昭手指微微点着额头,道:“以方便交割的名义,强制要求拍卖战争债券必须使用我们的银票。另外,允许战争债券在个人之间相互交易。你在广告上添上这一条。”

卢奉眼睛顿时一亮,恭维道:“伯爷,这真是个天才的构思。”

以后军都督府的名义发行的两年期战争债券,朝廷批准的额度为八百万两白银。

其销售办法是:在大明证券交易所进行拍卖,价高者得。购买者支付费用,在交易所进行登记购买数量,最终拿到手的是不能流通的凭证。

两名购买者之间的相互交易,必须在交易所的见证下才能进行。交易需要更换凭证上的数字,还有交易所登记在案的数字。

如果这些债券全部销售出去,这八百万两白银实际上就在大明皇家银行的银库中。

这对大明皇家银行的补充是何等之大啊!八百万两白银啊!

当然,大明皇家银行不可能印刷八百万两银票给后军都督府。这都是战争经费。你拿银票去南方购买粮食,江南的商家理你?用银票支付士卒军饷,他们会卖你的帐?

但是,后军都督府不可能一次性将八百万两白银全部花费出去。这就可以占款使用,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利息即可。

陈夕凤娇俏的翻个白眼。她认识的卢员外不是这样的人。但在张昭面前,他满口奉承话。

张昭笑笑,不吃卢奉这一套。没有那么神,借的钱终究是要还的。大明皇家银行要发展,还是得真金白银的去赚钱。

“大宁都司那里的金矿、银矿不少,足够偿付这批证券。你先去登广告,接下来的事情我来操作。三日后在交易所举行第二次拍卖。”

张昭之前给弘治皇帝上过一个奏章,关于金矿开采的事宜。明朝的矿产资源在名义是归国家所有的。但是,如今民间盗采屡禁不止,形成民矿、国矿并立的局面。

所以,后军都督府打下大宁都司旧地。金矿、银矿等资源都可以拍卖出去。所得经费是用于偿还战争债券。

而朝廷对所有的矿产企业,每年都要征收其产量3%至5%的商税。这是长久的财政来源,比朝廷自己去开矿来钱舒服得多。

从改革明王朝的货币角度而言,张昭目前的做法,还停留在大量储备金、银,以求未来能发行货币的阶段。

其实这种事以国家的名义来做,会顺畅得多。但是鉴于大明朝皇帝的任性,以及对金融的无知,他真不敢和皇帝们合作。

大明的皇帝们已经玩废了宝钞、盐引。张昭不想他费尽力气推广的银票,最终面值下降,沦为废纸。

大明朝的货币,目前是标准的银本位。但是,从张昭所知道的历史而言,这只能作为过渡的。

因为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经过几百年,全球范围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银矿。白银的产量会很大。这就会使得其币值波动。银本位、金银复本位最终都会淘汰。

金本位才是未来货币的本命!

张昭和卢奉再聊了一会儿大明皇家银行的发展。

目前随着业务的扩充,肯定是要招募人手的。卢员外这个人划圈子的思想比较浓厚。目前只招募他老家的伙计,还有就是张府私塾出来的学生。

但这明显已经不够用。

小学生到知行白酒商行中当账房学徒,再磨练个两三年就合格。白酒的账本能有多难,加减乘除。但是,涉及到银行这个领域,数学功底不行难以胜任。

“你给国泰商行打个招呼,联合出资在京师成立初级学堂,对外招生,学制三年。教授语文、数学、地理、自然、政治五门课,培养各种人才。呃…,把‘自然’去掉,教材找新军营要。”

卢奉一脸懵逼,他不知道“自然”是个什么课程。当然,这不妨碍他听张昭的命令,忙道:“我这就去办。”

张昭交代完,没往位于位于京师东北方向六十里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视察。军校筹备的事情由林文宁负总责,底下有具体的经办人。他对“大管家”老林还是信的过的。

张昭回小安镇陪妻妾们吃过午饭,就去往新军营。研究三院已经将他要的东西研制出来,他回头要拿给弘治皇帝看。

九月初九,真理报上登出后军都督府要再次拍卖战争债券的消息,很快就在京中引起轰动。

中午时分,棋盘街上到处是出来“觅食”的大明官员。他们的话题自然都是登在真理报上的消息。

王华和同僚们一起在一家酒楼中用餐。席间为首之人是德高望重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

吴宽摇头晃脑的道:“张都督这是迫不及待啊!虽然作出一些规则上的改变,但短时间内搞第二次拍卖,我看难得很。德辉,你和张都督接触较多,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王华苦笑道:“吴前辈,这在下如何猜得到。或许他是想以他的名声担保啊!”

“那也不顶用。关键在于大宁都司旧地是否有矿。”

一帮翰林们纷纷附和。并不看好张昭的举措。

午后时分,报社镇望海楼中。

一群报社的总编们在二楼雅间中喝茶,闲聊。这个时间节点,各家报纸的总编们都不算忙。

这个茶会是由真理报总编汤玄策组织起来,类似于报纸行业的协会组织。

大明朝各行各业都有行业协会。京中卖煤炭的有行会,卖粮食的有行会。搞中介的一样有行会。报业才兴起,如今才算逐渐起来。以真理报的发行体量,其背后东家的权势、地位,自然是报业中的盟主。

汤玄策喝着毛尖,道:“在下估摸着明日会有各种关于战争债券拍卖会的分析文章,还请各位卖在下一个面子。”

尽量说好话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