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暴雨噼里啪啦的砸在琉璃瓦上,再顺着朱红的廊柱流下来。

弘治皇帝在玻璃窗前转过身来,看着张昭。

他御极这些年,朝政总体上还算平稳。并没有大的党争。但自弘治十四年张昭冒出头后,朝政纷争不断。

他并非如先帝那样是一个怕麻烦的皇帝。谁敢制造麻烦,先帝就解决制造麻烦的人。而他希望能解决大明的问题,带领着大明重新走向辉煌。

此心,从未改变!

张昭这两天都在家里编写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

他开设这个技术学院的目的是培养产业工人。准确的说是培养报纸印刷工人和纺织工人。

所以,要在一年之内教授给学生的技能是明确的。第一,要识字。能够简单的读写。第二,掌握相关的工作技巧。

难点并不第二点。去工厂实习个几个月,让老师傅带一带,基本都能熟悉,毕竟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岗位。难点在于第一点。南口村张家私塾就有小学教育。学制是三年。

张昭现在要做的是压缩、削减这三年的知识,浓缩到一年甚至大半年之内。

而他在家中编写教材,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在等礼部尚书张升攻击真理报这件事发酵。

所以,弘治皇帝召他进宫问他对这件事的想法。他并没有迟疑,行一礼,陈述道:“陛下,臣以为刘尚书开报禁的提议可行。”

其实,刘大夏提议开报禁,正是他所构思的解决办法。你们御史不都说真理报上阻塞言路吗?行,把这个行业放开。这帽子总不能还继续往真理报头上扣吧?

他前几天和李幽见面,就是这个想法。

他根本没打算“扶持”论道报。而是想把明朝的报禁放开。这样,营造一个看似公平的舆论环境。

但实际上,真理报占据着先发优势,又有他这个穿越者的见识。真理报第一大报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兵部尚书刘大夏的提议,正合他的想法。

当然,他没傻到以为刘大夏是在给他帮忙。这其实说明的是刘大夏、这位弘治三君子,和礼部尚书张升的格局差距。

试问,攻击真理报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都是要“切蛋糕”,拿利益的。

刘大夏这是直接开始下手分真理报盘子里的蛋糕。而且不和张昭打招呼。说明他心里对张昭的意见不是一般的大。

而张升只想着封禁真理报,这没想过当前的情况。看报都已经成为京中各阶层的习惯。没见通政司的邸报都快要停了吗?直接用真理报给天下布政司、府县衙门发过去。

堵不如疏!

刘大夏提出来“切蛋糕”,这和张昭主动“退让”,其中的利益能一样吗?

张昭的想法是:百花(报)齐放,一枝独秀。

刘大夏在奏章中是怎么写的?他要求禁止真理报、论道报进六科廊房抄奏章。另设新报,替代邸报发往天下,以正视听。

换言之,他要把持官方渠道,搞出一份代表朝廷官方的报纸。而把真理报、论道报直接降格民办报纸。

要知道,之前这两份报纸都是弘治皇帝金口玉言同意的,而且皇帝经常看,这两份报纸的第三版都会刊登朝廷的奏章节选。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这是釜底抽薪。刘大夏能成为弘治年间的名臣,水平、手段都是一时之选。

“哦?”

弘治皇帝略感诧异。他以为张昭不会同意的。或者说,让步不应该这么大。毕竟,掌握舆论权代表着权力。

甚至,他内心里也不愿意同意。真理报掌握着舆论,和他掌握着,有多大的区别?

朝中舆论是掌握在他这个皇帝手中,还是掌握在文官们手中好?这需要想吗?

“张爱卿,报禁一开,你有把握能竞争得过其他报纸?京中巨富者不在少数。”弘治皇帝询问道。

以他的看法,目前,创办报纸想要成功,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即可。而京中从来就不缺乏有钱人。他这个皇帝都算是穷人。

张昭知道弘治皇帝说的是对的。

若干年后,外戚李园修建清华园,花费白银几十万两。再远到崇祯年间,李自成拷打出7千万两白银。所以,不要低估明朝京中权贵们的财富。

但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金钱啊!而是内容。

张昭肯定的道:“陛下,臣有把握。国泰商行的印刷机,臣都打算卖出去。但刘尚书的提议,臣有部分不同意。报业出兴,新生事物需要鼓励其发展。臣希望保留真理报、论道报在六科廊房抄录奏章的权利。毕竟,这两份报纸是陛下允许创办的。”

其实,刘大夏他们想要控制报业、舆论,最好的办法不是和真理报搞市场竞争。而是直接让通政司对报纸内容进行审查。

张昭不待弘治皇帝思考完毕,也没藏着掖着,挑明道:“陛下,从长远来看,报禁一开,必定会有各种奇谈怪论。朝廷日后有设立审查机构的必要。

臣创办真理报时,曾和主编、记者们约法三章。第一,不得损害天子形象。第二,不得宣扬、违背大明的法律、法规。第三,不得辱骂、诽谤朝廷三品及以上大员。

报业新生,现在设立审查机构会损害其发展。但臣请陛下将此三点作为基本的报业守则颁布。违令者查封。”

弘治皇帝执政十五年,张昭一说他就明白。先放任报业发展,然后再立规矩。

至于,报业发展的好处,那不是明摆着的吗?御史言官时不时的上奏章骂他这个天子。谓之劝谏。等报业发展起来后,他的“生存”环境会宽松许多。

事实上,近段时间言官们就很少找他的茬。

弘治皇帝感慨的点点头,温声道:“张爱卿有心了。朕会和阁臣、刘大夏谈一谈。此事你受委屈了。”

弘治皇帝有心为大明做事,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但他从来都不是强势皇帝。朝堂重臣刘大夏“摆明车马”,他还是觉得有点棘手的。

而张昭并没有让他为难。直接退让一步,并把报业这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更是在报社中约法三章,不得损害天子形象。他内心中岂能没有感触?

张昭把事情说的这么清楚,主要是弘治皇帝待他确实不错。前不久直接将他加官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他没必要去坑弘治皇帝。当即,神情略微“惶恐”(演技)的道:“臣不敢。”

弘治皇帝摆摆手,微微沉吟片刻,道:“卿可愿意去宣府负责边贸城的修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