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见张昭进来,妻妾、丫鬟们纷纷打着招呼。坐着的李婉、方晶、王絮雪都站起来,秋月、瑶琴两个俏丫鬟盈盈的行礼。一时间莺啼燕语,如同春暖花开。

“二哥。”

“相公。”

“夫君。”

“少爷。”

张昭嘴角浮起温柔的笑意,和她们一一说着话,闲话片刻,这才挨着婉儿坐下来,问道:“你们都在聊什么?”

婉儿介绍道:“正在说报纸的事呢。絮雪妹妹打算用她的嫁妆办报。二哥,这办一份报纸预估要花多少银子啊?”明亮的杏眼询问的看着张昭。

张昭失笑道:“婉儿,这我哪里估算的出来啊?技术都是宫中的,应该花费不了多少钱。”

王絮雪的嫁妆当时有十里,折合起来一万两银子是有的。她愁眉不展的道:“姐姐,家里的银钱都在美食街上,我就不添乱了。夫君,现在的难题是没有足够的文章。”

张昭笑着道:“絮雪,创办报纸的本钱用你的私房钱也行。亏本了我养你。赚了算是一个产业。当然,赚钱的概率很大。这是新兴产业,独占鳌头。

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回头发展起来,股份肯定要分出去。

文章的事情好说。我刚才和梁储梁学士约了一篇文章。李阁老那里可以期待一篇。社论我来写。老泰山那里肯定有一篇,你回头去催他交稿。我再去找翰林学士王华写一篇。

第一期基本就有了。我和宫里的萧公公打过招呼,雇佣几个书手到六科直房摘抄奏章。

万事开头难。目前筹备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各种相关的人员、产业都没有兴起,所以想要做到每日出一期,还是有难度。大约三天一期是可以的。

另外,报纸名称、售卖价格,销售渠道,你们都想好了吗?”

张昭把文章难题瞬间解决,接着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搞得有点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方晶美眸看着他,笑颜如花,目光中带着骄傲。

王絮雪有点发懵,她毕竟还是没经验,懊恼的拍一下自己的脑袋,“哎呀,夫君,我还没想到这些呢。名字倒是想了几个。”说着,叫秋月去西厢房里将这几天里想好的报纸名字拿来,“夫君,姐姐,方姐姐,你们帮我看看。”

几个人都凑到案几边。纸面上的字笔画端庄、飘逸。王小娘子写的一笔好字。要说自成一家,那有点吹捧过头,但是确实看的非常舒服,很有特点。

婉儿压根没看报纸的名字,而是惊叹道:“絮雪妹妹,你的字真漂亮。”她是书法爱好者,喜欢临摹颜真卿的字帖。主要是开始练字时,张昭是这么教她的。她练习颜体之后便钻研进去。她现在每日处理完府里的杂事后,会写一百个大字。

王絮雪清瘦、白皙的俏脸上浮起笑容,自谦的道:“姐姐过誉。我不敢当。”

张昭笑着摸摸婉儿的头,安慰明丽、娇美的娇妻,“书法的事急不得,不写十年都难入门。你慢慢练,将来也能写出漂亮的字来。”

目光扫过“大明新军日报”、“大明新报”、“张氏日报”等等几个名字,微微一笑,道:“絮雪,这几个名字都不好,改为真理报。”

这个梗,估计没人懂。这是网文里的报纸常用名啊!大名鼎鼎。

王絮雪不大理解“真理报”这个名词,不过既然是张昭想出来的,她也不想反驳。主要是她来来回回也没想出什么好名字。妙笔生花的王小娘子在新生事物上,还是无法把握其精髓。

她清声道:“那便依夫君的意思。叫真理报。”

事情敲定,张昭舒服的伸个懒腰,看看外面的天色。不知道何时,丫鬟们已经将油灯点上。

“咱们来研究晚上吃什么吧。韩娘子把我教的那几道菜练好没有?”

至于张昭晚上睡在那里,这倒不用研究。

三月二十六日,张昭带着王絮雪在朝阳门外的厢中买好占地一亩的大院。这之前是一个扬州富商的住处。现在挂上真理报社的牌子。

又进宫一趟,给萧敬送上一份日常的小礼物,把宫里的印刷设备、人才给弄到真理报帮忙。

宫中经常要刊印佛经、四书五经等书籍,有一套专门负责印刷的班子。就挂在司礼监名下。

张昭再让冯无忌将新军营初级学堂二年级的男女学生调来十几个,跟着后面学。同时,在京中发动人脉,招募印刷技术工人,待遇从优。

活字印刷术有北宋是毕昇发明,发展到明弘治年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印刷流程大同小异。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字材料的改变上。由泥字,演变为木字,铜字。

木字和铜字印刷各有优缺点。明朝中期时大规模应用的是铜字。而木字印刷在清代时得到大力的推广,影响深远。

铅字印刷机,张昭不会。暂时采取木字活字印刷术。他手里没钱去买铜。铜很贵的。

二十八日,张昭到国子监中拜会国子监祭酒董恢,这个职位号称明朝小九卿。

张昭顺便把入学手续办理了一下。三月初他回京面见弘治皇帝时,请求弘治皇帝允许他入国子监读书。他这段时间一直在休假,并没有办理入学手续。

其实办理不办理入学手续,张昭都不可能在国子监中苦逼的坐监读书。

这个入学手续先要去礼部办理学籍,再到国子监中登记、读书。

张昭和董祭酒聊的还不错,他一个伯爵亲自来办理入学,这点脸面还是有的。

而一切不合规之处,有弘治皇帝的口谕在前,礼部尚书张升也没给反对意见,国子监这里反正是将就着来,含糊着处理。反正,也没人指望着张昭能拿到毕业证!

如今,监生这个名头又不值钱。

张昭顺利的招募到一批便宜的文科生到报社中充当编辑。国子监监生的来源很多,有权贵子弟荫庇来读书的,但是秀才么,大部分还是穷的。

张昭开的出价钱,没人会介意去真理报帮一下忙。

如此忙碌数天,搞定硬件上的难题后,张昭向几个大佬约稿的文章也陆续拿到手。翰林,叫做清流华选,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自不比说。而王承裕官职虽然低,但其人是名儒,在士林中颇有名望。

让张昭颇感以为的意外的是,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焦芳主动叫他儿子给送了一篇文章来。

至四月一日,真理报如期开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