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西暖阁中陈宽、萧敬带着几个小太监侍奉着。

听到天子如此直言不讳的问策于张昭。两人心中都禁不住感叹。

陈宽眼皮子低垂,保持着雕塑的状态。

这真是圣眷正浓啊!

今天宫里这一幕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傻眼。

他算是看出来,天子对张昭的看法,不仅仅是他所提拔的名将,不仅仅是张昭能献上金银,而多多少少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这是其圣眷的根基。

要知道,有这种感情因素在,张昭未来稳如磐石。

外朝和勋贵中很多人只怕要失望啊!有些人还不着调的指望着天子猜忌手握精兵的张昭。

萧敬站在房间内书案边。他一样如同一个雕塑,不影响天子和张昭说话。

心里却是感慨。他是真没看错人。

张昭一经磨练,立即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取得韦州大捷。张生才调更无伦啊!现在连天子都要问国策。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政z盟友之类的考量,而是张昭能为皇爷解决问题,有益于国家。

打赢西北战役之后,明朝该对鞑靼采取何种策略?这件事张昭在行军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中。

很简单,张昭虽然有志于改造大明朝,但很明显他目前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就像废除卫所,转募兵制这样的事情,都在他建议的范畴内。

而对鞑靼人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顶端。

他脑子又没进水,一路上当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张昭躬身行礼,从容不迫的道:“陛下,臣前年初遇长宁伯时,提出平北虏三策,后在院试时提出战略三阶段。是以,臣要先说一说当前的形势。”

弘治皇帝走到书案边,喝着茶,颔首道:“嗯。”

张昭道:“陛下,臣在西北斩首一万六千余人,这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震慑,动摇了小王子,也就是鞑靼人所宣称的达延汗在草原上的权威。

因而,敌我双方的态势,亦有战略防御阶段,转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

而我们大明当前的国力并足以支持大军出塞,横扫漠北。所以,臣当日提出的平北虏策中的上策,此时还不能用。而使用下策,则等于拱手让出韦州大战打出来的优势。”

弘治皇帝放下细腻的汝窑茶杯,“张爱卿的意思是选取中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这会儿都没再装雕塑,而是看向张昭,竖起耳朵听。

对鞑靼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战还是和,朝廷中为此纷争不已。而边境没有大战,双方亦没有通使,天子有意延后再论,此次风波才得以平息下来。

没想到,张昭归来之后,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意见!

折中的意见,朝廷中两千京官,当然有人提出来,但问题就在于张昭刚刚说的:战,皇明没有国力出塞。和,则是拱手放弃当前的优势。

折中之策,其实本质上是延缓当前打出的优势流失的时间而已。因而不能服众。

换言之,就算要和鞑靼人“和谈”,也得保住当前的战略相持优势!否则,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

届时,朝廷的御史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难点就在这里。

张昭给出“折中”的意见,弘治皇帝,陈宽,萧敬当然要竖着耳朵听。以张昭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应该会有点东西吧?

张昭当日流传甚广的平北虏三策,其中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

张昭沉稳的道:“正是。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臣介绍一下鞑靼内部的情况。”

弘治皇帝微微诧异,“哦?你说说看。”

张昭道:“陛下,鞑靼人划分为六个万户部,分左右翼。其中,小王子自己统帅左翼三个万户部,汗旗在察哈尔部。这是他的基本盘。臣在韦州大战中,所斩杀的基本都是察哈尔部骑兵。”

弘治皇帝眼睛顿时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期待的看着张昭。

张昭接着道:“而右翼的三个万户,其中火筛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镇所面对的鞑靼人。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军事贵族们对小王子并不服气。

所以,鉴于以上形势,臣认为应当在宣府和榆林开互市,我大明提供茶叶、铁锅、丝绸、美酒、盐,用来交换战马、奴隶。同时,铁器、弓箭甚至燧发枪都可以偷偷的卖,不断的补充小王子的反对者们的力量。

这只是中策的一部分,羁绊鞑靼人一段时间,并削弱他们。最关键和本质上,还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间积蓄国力,为战略进攻阶段做最后的准备。”

张昭最后一段话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赚钱的一方。

当然,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茶叶、丝绸的价格猛涨。肯定会要求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维持贸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这里。大明换来的战马,是可以用于作战或者运输的。鞑靼人换取的丝绸、茶叶,只能用于吃、穿。长此以往,双方的战争天枰就会倾斜。

以前的互市,为何没有这个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贸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决心开互市。

那么,应当将宣府、榆林两镇中设置贸易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制初一、十五这样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吞吐货物,产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沉思着。他意识到张昭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意识到推行这件事的麻烦。

对内,有反对声音。

对外,如何保证巨大的贸易量顺利成交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