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关于是否将燧发枪开发给百姓,无非是有两个核心的担忧点。第一,若被野心家用于造反怎么办?

第二,日后枪械发展,其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最典型的就是白头鹰家里经常出现的美丽的风景。

这两个问题,张昭有自己的看法。第一点,燧发枪是必须要排枪击毙战术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而排枪击毙战术的核心是什么?纪律!

它要求士兵无视战场各种伤害,保持整齐的队列走到敌方阵型二三十米出开枪,齐射后,打崩溃敌军,上刺刀解决战斗。

不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和实战根本达不到这种战术水平。所以,野心家造反是不用怕的。新军卫和边军足可以保证明王朝的安危。

至于说,几百年后明军战斗力衰退,最终被起义军打败。这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不是一个燧发枪所能决定的。

第二点,要知道,在天朝初期,民兵连可是有枪有子弹的。也没见出什么事。后来禁掉。所以,白头鹰家里的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到中华大地来。

大不了,等日后大威力的燧发枪出现后张昭也执行禁枪。

当然,燧发枪放开后,达官贵人们的安保措施肯定要跟上来。刑侦的水平要提高。

那么,开放燧发枪给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就是张昭说的,十万百姓十万兵。经过预备役的数月训练后,一个民兵拿着一把造价低廉的燧发枪就足以在二三十米的距离杀死精锐的鞑靼战士。

这将让西北的百姓在鞑靼入寇的时候,多出一些自保能力,对其造成更大的伤亡。

要知道,纯粹的冷兵器作战,如果是披甲的精锐战士,对普通百姓那真是碾压般的存在,如同凶兽。

但是,再牛逼的甲,能防御得了燧发枪吗?答案是,不能!打死你个苟日的骚鞑子。

第二,张昭所设想的大明版图:东起东瀛诸岛,南至南洋、大洋洲诸岛,南亚大陆,西至亚欧交界线的乌拉尔山脉,囊括整个中亚,西伯利亚,北至北冰洋。

面对如此辽阔的地理面积的“探索”,仅仅依靠明朝官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那只能是一个个的点,最多以铁路连成线。这时,就需要英国和白头鹰的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探索模式:个人开拓的土地,归其个人所有,受国家保护。

而这势必要给百姓配枪的。

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的人口一直都很多。但这其实是一个“假象”。在没有高产的农作物:土豆、玉米、红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两亿。

明朝人口的巅峰期在晚明,不同的历史学家给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认为明末时只有六千万,最高的认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有1.6亿人口。

这点人口在同期的大国里面算顶峰。但是,对于那辽阔的版图够干什么呢?

寻找那三种高产的农作物,也是张昭关心的问题。

张昭脑海里的念头一闪而过,此时史琳已经做出决断,道:“这没有问题。”

张昭笑一笑,心里略微放松。和王六小姐谈的赈济百姓的话题,此时总算是妥善处理。算是对得起小娘子昨晚给他的称赞。

张昭喝口茶,说道:“老大人,去年时我曾在御前力陈在九边建立预备役之事。李阁老因地制宜,允许边境的缙绅、大族的子弟担任预备役里的军官。

然而,我自四月份离京,沿着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固原镇这一路走来,并未感受到预备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实亡啊。我打算上书朝廷,陈述此制度的弊端。”

预备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战争动员”。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然而,仿照卫所建立的预备役制度,在经过李东阳的修改之后,就张昭目前看来,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当鞑靼骑兵打来时,大明缙绅们并不愿意将族中的子弟征召成军。

这个动员能力算是废掉。这主要还是明朝对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缙绅,掌握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农正在不断的减少。

他现在不希望于预备役能起什么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点老兵。像韦州城下这近万名百姓,在遭遇到鞑靼骑兵抢掠时,能作出抵抗。

张昭等史琳消化他的话后,再道:“对九边地区执行的预备役需要作出调整。钱粮和官位不再给地方上的缙绅、大族的子弟,而是给到军镇中。

让军镇里的军官们为他们培训。

这需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即让边关的士卒们每年进行轮休,且设定最长的服役年限。并允许士卒们退役。而不是当兵后,就是终身在边关里不得归。

不知道老大人有没有兴趣先上一本,我随后声援。”

师爷赵子龙的眼睛顿时一亮,张昭办事讲究啊。东翁刚同意“合作”,他就给出一颗甜枣。别管这提议最终能否成行,只要东翁首倡,张昭跟着上奏章附和,以张昭此时的声望,这就是一种资本啊!

史琳考虑的自然比赵师爷要深远一些,他明白张昭说的核心意思所在:即让军镇帮忙训练缙绅、大族的青壮,钱粮算朝廷的。条件是这批青壮为各军镇服役数月不等。

现在要扩散燧发枪,需要职业军人教授技能。那这帮缙绅们有什么理由不出人呢?

这一环扣着一环的。现在火铳打的好的基本都在军中。这需要射击量。

当然,等那帮缙绅的麾下掌握射击技巧后,有没有这么踊跃,那就是另外的事。不过,那至少是数年以后。

他这个三边总制下辖数百万人口。青壮不下数万人,一个个的轮候到军镇中,就得这么久的时间。

史琳笑着道:“子尚这是善政,边镇的士卒们若是能轮休,士气必定高涨。本官自当上书朝廷提及此事。”

事情谈的非常顺利,双方各取所需。史琳谈完后,和张昭闲话几句,立即启程回固原城。两天后总督府就行文各府县、军镇:第一,开放燧发枪的购买;第二,准备召集民夫,以工代赈,在韦州城、小盐池、花马池一带修筑大量的水泥堡垒。

消息传出,西北各地震动。如果有股市这东西的话,估计能看到瑞昌号的股票会是连续涨停!

因为,燧发枪、水泥只有他们家有。

而此时,京中弘治皇帝的旨意沿着官道迅速的抵达红城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