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十八章 进京

明帝国的崛起 第十八章 进京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马车迤逦前行。不是自己的马车,张昭即便好奇官道外的风景,亦只能安坐。

这是他来到明朝后第一次去京城、明王朝的帝都。他内心中有些激荡的情绪。

他虽然只是个理科宅男。但内心中并不缺乏上进心。普通人一样有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被现实生活的残酷磨去棱角,只剩下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现在,他穿越而来,握有先知先觉的优势,掌握着大量的知识,他如何甘于平凡?

既然来明朝一遭,他希望几十年后能执掌明帝国的中枢,让这个古老、庞大、辉煌的王朝,焕发勃勃生机,恢复汉唐时的荣耀,屹立于东方!

而京城就是这个理想所在的舞台!

马车摇摇晃晃。余籍坐在对面的塌椅中,看着安然、沉静的青年,兼之仪表出众。心里不得不赞许一声。他之前怎么没发现这个出色的学生呢?

既然张昭和长宁伯有关系,且徐郎中决定让张昭去徐府见面,明显会谅解张昭。他的心态也随之调整。

余籍道:“子尚,近日在家读什么书?”

张昭结束沉思、对此行的推敲,答道:“学生在家复习之前书院里教授的课本。”其实,他自穿越以来都没看过四书五经。总得先安顿下来。学习八股文的优先级在后面。

时间在两人的闲聊中,慢慢的过去。

南口村距离京城50里。而青龙镇在南口村西20里。总共70里路,就算有马车代步,一行人也将将在日落后的夜幕中赶到京城西面的阜成门。

徐郎中便是住在西城的咸宜坊中。马车停到徐府后的角门前。余夫子在一名年轻的徐家子弟的引领下,带着张昭进去。

五品的户部郎中,在京城西郊的青龙镇而言,这是大人物。而在京城,却又是那么的不起眼。夜晚之中,徐府并没有高朋满座,反而还有点冷清。

以张昭对明朝政治生态的了解,京中最炙手可热的官员,首推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正所谓: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

然后是朝廷的重臣,具体的就是七卿:六部尚书 左都御史。

再然后是“储相”。即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大臣们。比如:吏部右侍郎、日讲官王鏊;杨廷和(还在老家服母丧)等人。

所以,一个户部郎中,不会在晚间时宾客如云。当然有交际活动时例外。

徐家子弟将两人引到一处花厅中。花厅中灯火通明,驱散着夜色。仆人们进来奉茶。再退下去。张昭打量着环境幽静的花厅。八仙桌、梨花木椅、字画、瓷器陈列。显得雅致。

就在张昭在花厅中等待时,距离花厅不远的书房中,时年四十六岁的户部郎中徐贵正在书桌后奋笔疾书。

其长子徐鼎推开门进来,等一会,小声汇报道:“父亲,那张昭已经来了。”

徐贵有着一张国字脸,微胖,但这对于中年官员而言更添风姿,他头都没抬,说道:“叫上你四叔和李教谕一起去见他。”

徐鼎约二十多岁,长的和徐贵肖似,只是更年轻、更瘦,欲言又止,“父亲,他若是不同意怎么办?”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都很清楚。那个叫张昭的童生为求得父亲原谅,请明理书院、父亲的旧识余籍带来一种统计之法,父亲颇为看重,想要用在户部的统计上。

若能让户部的账目更加明了、清晰,必定会让父亲更受李阁老的看重。且会在户部尚书侣(lǚ)钟那里留下好印象。

但是,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要这个小童生同意,这种统计之法是父亲受到其启发而运用在户部统计上。

简单的说,就是“技术转让”。

徐贵看儿子一眼,还是差点火候啊,道:“他会同意的。”这种事,在他和张昭的默契中,他给张昭想要的“东西”,这种统计之法自然就是他的。

今晚就是谈这个。只有谈妥,他才会将东西拿到恩师面前。这是一个老道的官僚的做法。

至于说张昭日后反悔,这有用吗?

张昭和余夫子稍坐片刻,就有三人从花厅后转进来。

为首的一人是宛平县徐县令,旁边的是顺天府府学李教谕,后面跟着徐郎中的儿子徐鼎。

“余前辈。”徐县令笑着伸手,示意余籍落座。他和余籍打过多次叫道。和善的道:“这就是你书院的弟子张昭?果然是青年俊杰啊!”他得到族兄的吩咐:安抚张昭。

这个小童生一个月前当着族兄的面骂李阁老“尸位素餐、水平不行”的事情他当然知道。今晚便是要化解。

余籍和几人打个招呼,再笑着给张昭做介绍,“子尚,这便是徐县尊。”

张昭一见徐县令的态度,心中便有底,作揖行礼道:“学生见过老父母。”明朝中后期流行别称。“老父母”是县令的别称。又在余夫子的介绍下,分别和李教谕、徐鼎见礼。

徐县令官职最高,自然是话题的发起人,喝着茶,微笑着道:“我听余前辈说张小友今年连过县试、府试。治的是何经典?”

这是标准的读书人开场白。先问年庚,再问科名,本经是什么?

张昭站着回话。这种场合他确实没有坐的资格。而童生的代称就是“小友”,就算六十岁,只要没中秀才,士林中人还是叫你“小友”。

“学生的本经是春秋。”

在明朝的考试体系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既是考试大纲,也是考试题目。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对于考生门而言,四书是必考题。五经则只需要选修一门即可。所谓的本经,就是问学的那一本?

徐县令便笑起来,点头道:“不愧是余前辈的学生啊。”余夫子就是治春秋。

几人都笑起来,气氛融洽。

今天这场见面,在余籍而言,就是带张昭来徐府拜访,化解张昭的“冒犯”。而徐府谁来见张昭,他并不在意。徐郎中让他带张昭来,这就是人情。

而对于徐、李二人来说,这是没有营养的扯淡,只是个姿态性的见面。所以,话题都是很浅的点到为止。

十分钟后,见面就到尾声。

一身官宦公子装束的徐鼎还指望着张昭当面开口向他认错,但张昭根本就不提。这让他目视张昭几眼后,心里颇为不爽。

张昭见徐县令并无谈兴,余夫子也不再穿针引线,就知道该告辞了。正要说话,又看到徐鼎目视过来的目光。心中晒笑。

他懂徐公子的意思,要他当面说出认错的话。但是徐公子也不想想,这种事能宣之于口吗?再一个,徐公子可能没明白,这只是一场“交易”!

根本就不是认不认错的事。没有他给的“统计办法”,他跪在徐郎中面前忏悔都没用。而既然是交易,他也没兴趣低头“认错”。

一切都在不言中。

过几天自然会有人将这次见面传出去。而他得罪徐郎中这个雷自然就排除。

张昭心中长长的吐出一口气,躬身行礼,说着客套话告辞,“学生今日有幸见到三位前辈,聆听教诲,实在获益良多。不敢再叨扰几位前辈。”

这时,李教谕忽而开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