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唐日月 > 第三章 连环 大碗求订阅)

盛唐日月 第三章 连环 大碗求订阅)

作者:酒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47 来源:笔趣阁

光柱里的浮尘如沸腾了一般翻滚,回声绕梁,张潜的瞳孔伴着回声迅速缩成了一根针。

他忽然发现,朝议好像不那么无聊了,也终于摸索到了一些政治的门道。

先前“修历派”连续发起攻击,看似火力猛烈,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造势。而到了此刻,势已经造足,“维持派”一整天都在疲于招架,早已经焦头烂额。“修历派”才终于祭起了准备已久了杀招!

这个杀招,就是《九执历》。

张潜虽然还是第一次听到此历法的名字,却从纪处讷自信满满的话语中听得出来,此历法与天象变化的契合度,应该远远超过了大唐正在运行的《麟德历》。所以,只要以韦巨源为首的“维持派”敢答应比较,“修历派”就稳操胜券!

目光迅速转向一众“维持派”,张潜很是期待这些人的反应。却失望地发现,大多数“维持派”,甚至包括浑天监正监迦叶志忠本人,都垂下了头,不敢做出任何回应。

唯独年纪早就过了古稀的同平章门下三品,秘书监正监韦巨源本人,兀自顶着一头虚汗在苦苦支撑:“历法乃涉及国运与民生的重器,岂可用来赌斗?你说的那《九执历》,老夫也曾拜读过其中部分内容,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其对星象气运的解释,却完全是佛家那一套,处处与《易经》相悖,甚至截然相反!”

这次,张潜又听懂了,并且刹那间被惊了个目瞪口呆。《九执历》对天象变化的解释,会与佛经相互对应,而《麟德历》的指导理论,居然是易经!

怪不得韦巨源等人,明知道《麟德历》的缺陷,依旧对“修历派”寸步不让。双方争夺的,哪里是历法的修改与否?双方争夺的,分明是天象的解释权!

想当年,董仲舒在谏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时,就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哲学理论。此后历代帝王和臣子们,即便心中对这套理论有所怀疑,表面上却依旧会奉之为圭臬!遇到对某项决策举棋不定之时,帝王和臣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观测星象,来了解所谓的“天意”,然后以“天意”为幌子,强行推动自己的政见!

一股战栗的感觉,忽然从尾椎骨处涌起,直达张潜的头顶。大学里学了四年的哲学,直到现在,他才终于发现,这门学科的用武之地在哪,并且近距离地感觉到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威力!

这就是一把无形之剑,想要杀谁,根本不会让你看到任何血光!

如果天象的变化,不再用《易经》来解释,而是采用了换成以佛经为基础,或者与佛经有关联的另外一套哲学体系,从今往后,宗楚客等人想要哪个政治对手倒霉,就变得易如反掌!

毕竟,《九执历》是以宗楚客为首的“修历派”率先推出来的,他们对此这一套历法和相关解释理论,研究得比朝堂上其他任何一派势力都早,都更扎实。今后,天上任何星象变化,特别日食、彗星、大型流星雨这种不常见天文现象,就都可以被他们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情联系起来!届时,他们想让谁死,对方基本上就在劫难逃!

这种先例不是没有过,贞观年间,太白金星频频在白天出现,浑天监推算出的结论是,这种天象预示着“女主昌,差点儿引起李世民在后宫内大开杀戒。亏得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厚道,以天象已成,杀掉此女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才让李世民暂时压下了杀念。

一年后,武连郡公李君羡无辜被杀,因为他乳名为五娘子!

数年后,武则天篡了自家儿子李显的位,“女主昌”这个星象预兆,当时对人心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注:此事记载于《旧唐书》)

……

光柱内,浮尘翻滚,宛若惊涛骇浪。

晚风透过窗子,缓缓吹入紫宸殿内,让张潜感觉到自己的后背一片冰凉。

他看懂了,真的看懂了。

今日朝堂上的争斗,没有任何刀光剑影。却比他以前在另外一个时空看过的所有战争大片,都紧张刺激。

一旦韦巨源招架不住,让对手成功更换《麟德历》为《九执历》,必然会导致浑天监的遭到的彻底清洗。从上到下,都安插满宗楚客夹袋里的人。毕竟,以前浑天监的观测人员,都是以《麟德历》中的哲学思想和算法体系,做理论指导。换成另外一套不同的理论和算法,他们肯定难以适应!

而宗楚客控制了浑天监之后,就可以随时可以借助天象变化,向对手发难。其对手,无论如何自辩,都很难接得住,“天意”这块万吨巨石!

甚至,不,是百分之百,佛门的力量,将重新回到大唐朝堂。让儒家子弟和神龙皇帝李显先前的努力,毁于一旦。

《九执历》是随着佛经一起翻译到大唐的。《九执历》的解释,与佛经或者佛教哲学,有着脱不开关系。而对佛经和佛教哲学的理解和掌握,谁又能比得起那群和尚?!他们作为理论的掌控者,被宣入朝堂为皇帝和群臣们解惑,从此顺理成章!

……

“《麟德历》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一年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皆与关中地气变化相对应。自其颁定之后,农不违时,岁有余粮。”韦巨源的话,陆陆续续传入张潜的耳朵,孱弱而又衰老,已经完全成了最后的挣扎。

而纪处讷,则微微一笑,胜券在握,“地气亦是应天象而生,若是天象观测不准,地气又如何准确得了。眼下还堪用,不过是误差没有显现出来而已”

“这,这……”韦巨源气得直哆嗦,却找不到足够理由来反驳。毕竟《麟德历》连月相变化的反应都出了偏差,对方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让他所有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韦正监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右仆射萧至忠属于第三方持重派,不忍心继续眼睁睁看着韦巨源一败涂地,硬着头皮下场给他撑腰,“那《九执历》来自天竺,天竺去长安何止万里?气候与长安的差别,想必不亚于长安与岭南?以天竺的历法来标定节气,恐怕会耽误农时。”

“这有何难!”宗楚客早有准备,立刻笑着接过了话头,“《麟德历》精确于节气,以后用《麟德历》来指导农时,以使民间不误耕种。《九执历》精确于观测天象,则今后以《九执历》观测天象,以使得朝廷施政顺从天意。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进二退一,如假包换的进二退一!这厮,打一开始,应该就没准备全盘推翻《麟德历》,而是想把对天象的解释权部分,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脑海里再度灵光闪烁,张潜再度明白了宗楚客的真实图谋。

打一开始,此人就没准备将《麟德历》全盘推翻,而是只想将天象的观察和解释权,牢牢抓在手里。此人之所以与麾下爪牙们,摆出一副不将《麟德历》彻底废除,就誓不罢休状态,就是为了现在这一步。

如果“维持派”还不松口,就面临着没完没了的攻击和一败涂地的风险。如果双方各退一步,则相当于将浑天监的工作一分为二。有关节气农时的部分,仍归“维持派”。而有关天象和国家大政部分,则被“修历派”一刀砍走。

目光迅速转向李显,张潜期待神龙皇帝能清楚地看出宗楚客等人的图谋,并且果断阻止。却发现,应天神龙皇帝李显仿佛所有争执都跟自己无关一般,舒舒服服地坐在专属于他自己的龙椅上,手里捧着一只茶盏,正在喝得优哉游哉。而一名专职的小宦官,还拎着茶壶,随时准备为了他续水。

“莫非皇帝早已经认可了宗楚客等人的作为!”下一个瞬间,张潜悚然而惊。然而,很快,他就推翻了这一判断。

将佛门力量逐出朝堂,是李显一手所为。作为皇帝,李显多疑善变,缺乏担当。然而,却绝对不缺乏政治智慧和手腕。更不会坐视有人借助历法不准问题,将自己先前的努力成果毁于一旦!

“咳咳,咳咳,咳咳……”正在他百思不解之际,斜前方忽然又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咳嗽声,紧跟着,中书令杨綝缓缓从绣墩上站起,向御案后深深施礼:“圣上,萧仆射与宗侍中的话,老臣都听明白了。老臣有一些浅薄之见,不知可否拿出来抛砖引玉!”

“中书令有办法了?”李显对杨綝极为尊敬,立刻放下茶盏,笑着轻轻点头,“尽管说出来!朕就知道,中书令老马识途,定然能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谢圣上!”杨綝又向李显行了个礼,随即,笑着补充:“老臣方才追思历史,自汉代以来,已经有至少十五部历法被采用。其中使用之间最长者为四分历,前后大约是三百年上下。而使用时间最短的大业历,不到两年便遭废除。可见修历乃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

“嗯?”李显目光闪烁,若有所思。

以宗楚客为首的“修历派”,也没想到老狐狸杨綝居然这么快倒向了自己这边,顿时一个个全都喜出望外。而以韦巨源为首的“维持派”和以萧至忠为首的慎重派,则全都皱起了眉头。

然而,还没等他们想到该表态支持或者反对,狐狸杨綝却抢先又将话头拉了回来,“但是,萧仆射的担忧也有道理,民以食为天。那《九执历》毕竟来自天竺,万一水土不服。让老百姓饿了肚子,想必也不是宗侍中的本心!”

“得,正的反的,又全让您老给说了。您老还真是谁都不得罪!”张潜听得暗暗纳罕,目光看向杨綝,心中的感觉说不出来到底是佩服多一些,还是鄙夷多一些。

仿佛察觉到了他地注视,老狐狸杨綝忽然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微上挑。随即,又轻轻咳嗽几声,继续补充,“历法上应天象,下引农时,世间不可一日缺之。宗侍中先前建议,引入天竺历法,以应天意。留下《麟德历》,以顺地气,此法神妙。然而,老臣却以为,与其让两套历法并行,不如将其合二为一!”

这个观点,确实新颖,登时,令很多人的眼神都为之一亮。然而,亮过之后,大部分人的眼神却又快速暗淡了下去。

合二为一,说起来极为简单。实施起来,却难比登天。首先,两种历法一个依托于《易经》,一个依托于《佛经》,指导思想有着根本性差别,怎么可能强行捏合得起来?

其次,两种历法对星辰的标定,也不尽相同。《麟德历》观测天象,依托于浑天黄道仪,定位依靠天空中肉眼可见的星辰。而那《九执历》,按照先前双方争论的内容,却在天空中假设了两个位置恒定但是肉眼看不见的星球。

第三,则是差不多大伙都听明白的事情。《麟德历》中的圆,根据汉代以来的传统算数,为三百六十五度。而《九执历》,却标定圆的度数为三百六十整。双方计算天体位置之时,角度,弧度,参考数值,都大相径庭。强行统一,必然造成巨大的混乱!

“修订新的历法,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想当年,以李淳风之能,集大唐所有智慧之士,还花费了足足数年时间方才完成。”仿佛已经猜到了大伙在想什么,杨綝故意换了一口气,用极为缓慢的节奏,喘息着补充,“是以,老臣以为,此事不宜急于求成。以免出现新历还不如旧历准确,民间无所适从的灾难!”

“所以才不能轻易强行捏合两种历法,以免铸成大错!”宗楚客终于抓到了反驳的机会,皱着眉头在旁边高声否决。

“不急,不急,宗侍中,让老夫把话说完。老夫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有点,有点缓不过气来!”杨綝看了对方一眼,喘息着摆手。

“嗯!中书令请!”宗楚客气不得也急不得,只能拧着鼻子回应。

“多谢宗侍中体谅,人啊,就怕年纪大。”在一片质疑或者钦佩的目光中,老狐狸抬手轻轻锤了自己的腰眼几下,声音依旧不紧不慢,“是以,咱们不妨将这个修字,做两种解释。第一种,修订新历,以备于将来启用。另外一种,则是以《麟德历》为基本做出修补。换句话说,就是取《九执历》之长,补《麟德历》之短,令其变得更为精准。”

“《麟德历》当年也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集先前数代历法之大成,又加上了太史令李淳风前辈,自行创造的诸多运算方法。如今,再引入一部分天竺算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九执历》对天象的解释,依照老夫之见,就没必要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之。可没说要邯郸学步。万一邯郸步没学好,自己连路都不会走了,可该咋办?!”

“这……”处心积虑准备的一轮进攻,居然被老狐狸给轻松一分为二,宗楚客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双肉眼泡眨了又眨,却迟迟想不出合适的应对之策。

按照杨綝的提议去修订历法,《麟德历》准是准了,可天象的解释权,却仍然留在了浑天监,他很难如愿拿到手。即便勉强拿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去解释。道理很简单,朝廷里熟悉《易》学的人,一抓一大把,他如果胡乱牵强附会,根本不会被众人接受。

而不同意杨綝的提案,他又在短时间内,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毕竟先前对《麟德历》发难的借口,就是准确度问题,而不是《九执历》比《麟德历》更优秀。

如果不考虑对天象计算和推测的精度这一关键因素,《九执历》的优势就降低了一大半儿,并且还因为其出身于天竺的缘由,很难被大唐的官员和百姓们接受。

“宗侍中,你让老夫把话说完!”仿佛根本没看出来宗楚客的真实居心,老狐狸杨綝缓了口气儿,再度向李显拱手:“圣上,老臣观那《麟德历》,最大的缺陷是定朔不准。让浑天监参考天竺人的定朔方法和实际观测结果,重新定朔,应该不难。而重新定朔之后,再综合两方所长,重新推算日食,月食的出现时间,也花费不了太长时间。以此类推,哪里不准,就修订哪处。”

“甭管是天竺人办法,还是大食人的办法,只要能被我大唐所用,就是大唐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发现那种办法更好用,也可以用于新历法的制定。一边修补,一边制定新历,如此,麟德历勉强再支撑个五六年,应该不成问题。而五六年之后,新历修完,则以新历替换旧历,也水到渠成!”

话音落下,四周围,一片寂静。

无论是以韦巨源为首的“维持派”,以萧至忠为首的稳健派,还是以宗楚客为首的“修历派”,都愕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只有张潜,虽然不懂天文,却第一个理解了杨綝的建议。忍不住在衣袖朝着老杨綝的背影,偷偷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怪不得经历了那么多风浪,位置却始终稳如泰山。”

“这老狐狸虽然是个唐朝人,如果不小心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能做个大公司CEO也绰绰有余。他提出来的方法,不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给操作系统打补丁么?旧系统上面,一个个补丁打下去,管他是买来的,还是抢来的,天下所有皆可被我用作补丁。一个系统修修补补,至少能用七八年。一边打补丁一边开发,等新操作系统开发出来,就可以直接升级!”

“诸位卿家,朕听了中书令的建议,有茅塞顿开之感,不知道诸位感觉如何?”根本不打算给各方势力,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权衡利弊,应天神龙皇帝李显,忽然笑着询问。

“圣上,臣亦觉得如醍醐灌顶!”右仆射萧至忠对李显向来忠心,见他本人都对杨綝的提议表示了赞同,立刻躬身跟进。

“圣上,臣亦以为,一边修订旧历,一边制定新历,乃上上之策!”能保证《麟德历》不被《九执历》取代,已经是秘书监正监韦巨源所能看到的最好结果,以此,稍做权衡之后,他也果断表态赞同。

“圣上,臣的本意,就是制订新历,以更好地应对天象。”好个宗楚客,反应速度快得惊人,发现用《九执历》部分取代《麟德历》的计划彻底失败,立刻改变了策略。“然而,如果按照中书令的提议,浑天监一边修订旧历,一边制定新历,显然人手不够且权限不足!还请圣上,未雨绸缪!”

“嗯!”李显低下头,朝着今日参加追朝的浑天监一众官员扫视,果然,看到的面孔,不是老迈,就是木讷,根本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放心的。顿时,叹息着点头。

“圣上,老臣提议,擢升浑天监为司天监。将其独立于秘书监之外,级别与五监九寺并列。下设太史,浑仪两署!”叹息声未落,杨綝已经笑呵呵地拱手,“如此,择一老成持重的贤臣担任监正,执掌司天监。兼管修史与修历。择两名年富力强者,为少监,分管二署。再设六到八名年少有为者,分管两署具体事务。宗侍中的担忧,可迎刃而解。将来哪怕有人半途之中,需要暂时离开,也不愁修历与订历之事半途而废!”

“嗯,此言甚合朕意!”李显早就对浑天监不满意了,听了杨綝的提议,再度笑着点头。随即,又将目光转向了其他朝臣,征询大伙的意见。

“臣附议。修历事关重大,臣推举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峤,兼任司天监三品正监!”右仆射萧至忠立刻心有灵犀,笑着向应天神龙皇帝拱手。

“臣附议,并推荐窦怀贞为李峤之副!”宗楚客慢了半拍,却咬着牙在旁边补充。

“臣附议,并推荐吏部侍郎岑羲,为李中书臂膀!”纪处讷紧随宗楚客之后,给李峤推荐第二位副手。

“臣以为,兵部侍郎张说年富力强,且做事稳重。应为重新制定历法的首要人选。”

“臣……”

刹那间,紫宸殿内的气氛,就一改先前枯燥烦闷。几个大权在握的肱骨之臣,都不客气地推出了自己欣赏的贤才。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李峤毫无争议地兼任了司天监的正监。窦怀贞则在宗楚客的力荐之下,做了少监,分管了太史署。

而吏部侍郎岑羲,却因为才华和品行皆不能服众,没能坐上少监的位置。兵部侍郎张说,也因为不被宗楚客与纪处讷所喜,暂时被阻击在了司天监之外。

因为理解了天象解释权的重要性,张潜再一次看得惊心动魄。正为几个老狐狸的政治手腕暗自喝彩之际,耳畔却隐约传来了自己的名字,“……秘书少监张潜算学之精,天下无出其右。臣恳请,平调张潜为司天监少监,主持修订历法并订制新历。秘书少监之职,另择他人担任!”

“我的天,谁跟我有这么大的仇?!”张潜被吓了一哆嗦,赶紧扭头朝说话者望去。只见秘书正监韦巨源笑呵呵地向自己这边看来,脸上的欣赏意味如假包换!

“这……”张潜急得直跺脚,赶紧将求救的目光转向杨綝,摇着头发出暗示:这活我不想接,接了之后,将来肯定要遇到一大堆麻烦。

谁料,老狐狸杨綝居然冲着他嘿嘿一笑,随即将头转向李显,躬身行礼:“圣上,老臣以为,韦正监慧眼识珠。张潜的算学造诣,的确当世无双。然而,其终究年青,缺乏历练。是以,修历之事,不如仍由李中书本人住持,而张说与张潜,皆以本职为其副。至于司天少监,则暂时由张说兼任!”

“您老人家倒是救人就到底啊!这不上不下算什么事情?!”张潜心中连连叫苦,赶紧再用目光寻找其他援兵。

四下里,却已经响起了一片附议之声。转眼间,他以秘书少监身份参与修订《麟德历》并制定新历法的提议,就板上钉钉。

这个打击,让张潜着实有些措手不及,一直到散了朝,都没想明白,老狐狸为何帮忙只帮一小半儿。按道理,连他这个官场菜鸟都能看出来,卷进这种天象解释权的争夺之中,肯定危险重重。以老狐狸杨綝的政治智慧,不可能对危险视而不见?

如果能看得见危险,那老狐狸为何还要把张某往旋涡里推?

他不会变卦了吧?还是对张某最近的某些举动,心怀不满?所以,想借机敲打一番,竖立长辈的权威?

……

越想不明白,张潜心情越烦躁。走出大明宫之后,连马车都没心情,沿着长街,徒步走向了自己在金城坊的新宅院。

家丁张贵和喜多肉看到自家主人脸色不好,也不敢劝,只能拉着挽马在后面跟随。结果主仆三人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天色彻底发黑,才看见了金城坊的门口。

“用昭好雅兴!居然放着马车不坐,徒步走了回来,害老夫等你等得好苦!”一个苍老的声音,忽然从坊门下的阴影里传了过来,带着充足的抱怨味道。

“您老找我有事?”不用看,张潜就能听出来,说话者正是中书令杨綝,赶紧强打起精神,低声询问。

“走走?”老杨綝拉着老马,从阴影里走出来,笑着发出了邀请。身背后,居然没有带任何侍卫。

“您老就一个人?”张潜大吃一惊,顾不上再生老狐狸的气,赶紧迎上去,从对方手里接过了坐骑缰绳,“您老胆子真大,马上就宵禁了。您这么大把年纪,又是孤身一人。即便巡夜的兵卒认得您老,万一哪个地痞无赖没长眼睛……”

“长安城的治安,有那么差么?宵禁之后,老者就不敢在街上行走?”杨綝歪着头看了他一眼,笑着打断。

“那倒是没有!”虽然已经下了班,可对方毕竟是个中书令,张潜不能瞎说大实话。看了一眼自己已经痊愈的左腿,笑着摇头。

“老夫一大把年纪了,即便没人行刺,也不可能长生不老!”杨綝也忽然笑了起来,同时轻轻摇头。“老夫这辈子,都没结下任何仇家。别人再嫌弃老夫碍事,也不会连两三年都等不及!”

“您老千万别这么说!”听老杨綝的话,隐约带着几分伤感,张潜连忙小声安慰,“您老心胸宽广,处世公允,大伙尊敬您还唯恐不够,怎么可能嫌你碍事?至于长寿,以您老的身子骨,活到百岁以上,肯定没啥问题。”

“你小子,嘴巴可真甜!”老杨綝听得好生开心,笑着连连点头。“怪不得我家孙女,一天不见你,就失魂落魄。换了老夫是那妙龄少女,也抵挡不住这张抹了蜜的嘴巴!”

“您老可是当朝中书令!”张潜羞得迅速扭头,发现没人跟上来,才又压低了声音抱怨,“您老怎么开起自家晚辈的玩笑来了?我如果天天对青荇冷眼相待,您老难道还能放心?”

“那样的话,老夫做了鬼,也会从棺材里头爬出来跟你小子拼命!”杨綝立刻竖起眼睛,做怒不可遏状。随即,又叹了口气,向张潜轻轻拱手,“这小孙女,是老夫看着长大的,真的不忍心她所托非人。所以,今天的事情,老夫先向你赔个罪。老夫是心急了一些,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老夫心急,就迁怒于她!”

“您老这话说的,我根本没生您的气,怎么可能迁怒于她?”张潜见状,赶紧侧身闪避。随即,又毕恭毕敬地施以晚辈之礼,刹那间,心中对老狐狸的不满消失殆尽,“更何况,我还是兼职修历,前头您还为我扯来了张侍郎遮风挡雨!”

“老夫是希望,你能早点具备在朝堂上大声说话的资格!”杨綝也不多客气,理直气壮地受了他一拜,然后小声补充,“而修历,谁出力最大,谁就对天象的解释权越大。用昭,历朝历代,无论谁当皇帝,都讲究一个顺应天命!”

“晚辈明白。”张潜立刻意识到,老狐狸是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个改变杨青荇命运的机会,笑了笑,认真地点头。

“但是老夫此举,也不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见他一点就透,杨綝欣然而笑。随即,却又收起笑容,郑重询问,“用昭,实话实说,你出山这么久了,对大唐的感觉如何?”

“大唐,还不错吧,至少对我不错!”张潜不明白老人家为何会有此一问,想了想,如实回应。

“那就是马马虎虎了?”杨綝又笑了起来,,目光变得像个孩子一般单纯,“用昭,如果有一天,你又可以返回师门了,你会带老夫的孙女一起走么?”

“当然!”张潜想都不想,回答得斩钉截铁。

“那就好,那就好!”杨綝如释重负,抬手轻拍自己胸口。“如果,刚好那天大唐需要你留下来,你会留下来么?”

“应该吧!大唐对我不薄。青荇,您,贺著作和张叔,也都在这里!”张潜虽然不明白老狐狸为何今天变得如此婆婆妈妈,却笑了笑,继续实话实说,“其实,我在师门那边,亲近的人还没这边多。”

“那老夫就更放心了!”杨綝继续手拍胸口,做如释重负状,“老夫胆小,在大唐做了一辈子太平官,被人戏称捣糨糊的宰相。老夫这辈子终日修修补补,就希望大唐能像老夫少年时那样,重新变得强盛无比,四夷宾服,刀兵不兴。民间纵使小门小户,亦不愁隔夜之粮。老夫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还有没机会看见那一天,但是,有用昭在,那一天应该不会太远!”

“您老,您老太高看晚辈了!”没想到杨綝对自己的期待如此深,张潜楞了楞,心里好生感动,“晚辈只能说,竭尽所能。其实大唐的情况,已经在日渐好转。其实,即便没有晚辈,您老的心愿,很快也能实现。”

这是一句大实话,在另一个时空,即便没有他这个穿越者。李隆基即位之后,也很快将大唐重新推向了巅峰。粟米三文一斗,小门小户过年亦能食鸡,乃是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而开元盛世之后,华夏民间重现这种富裕,则需要再过一千两百四十多年。

“倘若真的如此,老夫即便无法亲眼看到,亦含笑于九泉之下!”杨綝的声音继续传来,带着不掺尘杂的高兴,“用昭,老夫还有一个问题问你?”

“您老尽管问,晚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觉到老人心中对大唐的赤子之意,张潜的回应里,不知不觉间就带上了几分尊敬。

“用昭,你学识渊博,可否告诉老夫,何为天意?!”老杨綝的脸色,再度郑重了起来,盯着张潜的眼睛,沉声询问。

“这……”张潜是大半个无神论者,还真回答不了他的问题。搜肠刮肚,正努力从哲学角度,寻找答案。却听见老杨綝笑着自己补充:“所为天意,其实就是民心。什么祥瑞星象,要老夫看来,纯属扯淡!”

顿了顿,老人声音陡然转高,丝毫不忌讳被人听见,“为政者弄得民不聊生,上天给予再多的吉兆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照样在史书上留下一片骂名,甚至成了亡国之君?而天降大雨,水淹九州又如何?为政者只要勤政爱民,照样让百川归海,陆地重生!用昭,老夫不知道你师门究竟为何派你来这里,或者老天为何让你出现在大唐。但是,既然来了,就请你仔细看看这里。看看这里的人,值得不值得你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看看这个大唐,值不值得你为它施展一些本领。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老夫都希望你,不虚此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