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唐日月 > 第六十六章 小学 (下)

盛唐日月 第六十六章 小学 (下)

作者:酒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47 来源:笔趣阁

“用昭兄,并非卫某鸡蛋里挑骨头。那说《说文解字》,以字形为索引,每字必解释其意,才收集了一万字出头,就已经高达十五卷,每卷还分上下两部,携带起来极为麻烦!你的《小学字典》,比《说文解字》又多了字音一项,想做到音、形、意相对应。你本意是为人方便……别拉我,我在向用昭兄请教!”酒宴过后,某个杠精又原形毕露,拉着张潜喋喋不休。

“纲经,纲经,其他客人都走了,咱们再不走,等城门关闭,看你怎么进城?”牧南风拉着卫道的胳膊,白净的额头急得全是汗珠,“况且用昭兄才华是你我十倍,你能想到的问题,他肯定早已想到。”

“南风,此言大谬!”卫道毫不客气挣脱了他的拉扯,醉醺醺地反驳:“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用昭兄才华是卫某人十倍不假,却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想得面面俱到。”

“那也不用急着今天说。”牧南风拖他不动,气得连连跺脚,“用昭兄都说了,编纂字典,是年后的事情。届时,你再一条条陈列出来,跟大伙当面探讨便是。”

“年后,卫某怎么保证自己还记得这些?”卫道歪着头,冲他轻翻眼皮,“况且有话不说,如鲠在喉。从现在憋到年后出了正月,岂不是将卫某憋出毛病来?”

“你问,你问,最好问到天黑,然后住在用昭兄这里!”牧南风无奈,只好抱着膀子在旁边嘲讽。

“那有何不可?刚好还能多向用昭兄讨教一些。”卫道却毫不在乎地摇头,随即,又双手抱拳,向送客人出门的张潜行礼,“用昭兄勿怪,实在是不将话说出来,小弟会憋得难受。那《说文解字》上下共计三十卷,携带起来已经非常麻烦。你的《小学字典》,想必只会比其字数多,不会比其字数少。若是高达五六十卷,岂不是与你最初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便利的本意背道而驰?!”

“纲经兄可见过店铺所用的账册?”知道卫道这人其实没啥坏心眼,只是天生喜欢跟人争论,张潜笑了笑,将自己的设想如实相告,“一卷卷携带,的确非常麻烦。所以字典准备像账册般,分割成页,每页都跟你今天见到的青铜版廓同样大小,下角写好页码,再用麻线装订。如此,字稍微印得小一点儿,字典就差不多能做到两块青砖厚薄。随便找个袋子装好,就能随身携带。”

在另一个时空,线装书发明时间不详,但于宋代已经风行于天下。所以在八世纪的大唐,想做一本线装书,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并且已经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雏形。

所以,当张潜把账册这个雏形一拿出来,卫道立刻恍然大悟。“用昭兄果然大才,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这回卫某终于可以安心回去睡觉了。”随即,将面孔快速转向牧南风,又笑着问道,“几句话的事情,可拖拉到了天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我虽然不是古人,但心中没了困惑,才好安心睡觉。”

“对,你有理,你永远有道理!”牧南风没有力气跟他争论,更没勇气跟他纠缠不休,撇了撇嘴,转身奔向坐骑。

“南风兄此言差异。非卫某永远有理,而是理在彼处,卫某必往之!”卫道却不肯轻易放过他,晃晃悠悠追过去,翻身跳上自家坐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吾若将话憋在肚子里不问,焉知其善与不善?”

说话间,人和马都已经去远,却仍然有声音不断顺着风传过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吾若不问,如何知之?若以不知为知之,则误己。若吾不知,人却以为吾知之,则人与己皆误……”

“这人说话做事,倒也有几分柏拉图之风,却不知道为何没在青史上留下名姓?”张潜听得有趣,望着夕阳中的背影轻轻点头。

转念一想,其实也未必不是卫道在历史上没留下任何痕迹,也许只是此人名字没被写在教进教科书里,或者不是考试必考内容,他又禁不住哑然失笑。

就像毕构这种儒家大佬,他记忆里头,也找不到丝毫痕迹。而曾经被他忽视的卢藏用,他现在倒是能想起来了。原因却并非此人文章写得多好,本事多大,而是姓卢的名姓,与成语“终南捷径”,有直接的关联。

借着几分酒意,又想到待《小学字典》编纂成功之后,卫道和牧南风,肯定会因为参与了编纂工作,而留名于史册。而王翰和王之涣的仕途,也会比自己记忆里另外一个时空的他们,顺畅许多,又有一种改变了历史的满足感,在张潜心中油然而生。

自己终究还是改变了一些人和事情,虽然历史的惯性是如此之沉重,自己做出的那点儿改变,对历史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白来这一趟,至少,自己让身边的人,命运都在越变越好。

只可惜,这股熏熏然的感觉,才持续到他返回正堂,就消失殆尽。忘年交张若虚特地留在了正堂,正一边喝着醒酒茶,一边在等他。在重新看到他的第一眼,老人家就站起身,笑着说道:“用昭,有一件事,老夫刚才忘了跟你说。老夫开了春之后,要返回故乡去祭祖。小学字典的编纂之事,就不能参与了。还请用昭勿怪老夫懒散,不肯留下来帮你的忙。”

“世叔,这话从何而来?是不是晚辈有什么举动怠慢了您老?如果有,还请师叔原谅则个!”张潜听得一愣,慌忙躬身行礼,心脏处,刹那间好生酸涩。

自从相识的第一天起,张若虚就拿他当做晚辈对待。并且通过赏菊盛宴,与贺知章一道,将他正式引荐给了毕构和张说。同时,让他有了机会跟张九龄、张旭、王之涣、王翰等人相交,进而第一次,对大唐有了归属感。第一次,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唐朝人。

甚至,连他跟杨青荇的认识,都跟张若虚有关。而他最近几次跟杨青荇之间传递消息,也是通过张若虚的女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老人家张若虚就像一个锚点,让张潜这只在时空长河中飘荡的小舟,终于找到泊位。而现在,正当张潜准备大展拳脚,同时给予老人家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之时,老人家却打算飘然离去!

“胡说,你怎么会怠慢老夫?”张若虚回应,从对面传来,带着七分欣慰,三分遗憾,“用昭对老夫的尊敬,老夫能感觉得到。用昭提携老夫重新出仕的意思,老夫也能感觉得到。但老夫不是伯高(张旭),季凌(王之涣)和子羽(王翰),他们三个之中年纪最长者,才跟你同龄。而老夫,却已经年近半百。常言道,三十婚而不婚,四十仕而不仕……”

“世叔,您可不是四十还未出仕,您原本就是折冲都尉。况且昔日廉颇年过七十,还能上马而战!”确定不是因为自己表现得过于得意忘形,而惹了老人家生气,张潜的心情稍微好受了一些。连忙堆起笑脸,小声央求,“况且您也应该能看出来,晚辈身边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如果您老都不肯出山,晚辈这个秘书少监,恐怕用不了一年就得让贤!”

“别胡说,哪能这么咒自己?用昭是个有大才和大气运之人,早晚要出将入相的,区区秘书少监算得了什么?”张若虚听得眉头紧蹙,果断出言喝止,“况且你想找人出主意,也不能找老夫。老夫当年只是一个区区兵曹参军,都尉乃是致仕之时,朝廷赐予的虚职,根本当不了真。你若只是一个县令,老夫给你当个幕友,还能勉强而为。以你现在的职位,老夫再给你出主意,恐怕是十谋九不中,反而等于故意在害你!”

“世叔不要自谦,你以前帮我出的主意,每次都恰到好处。”张潜岂肯放对方离开,干脆睁着眼睛说起了瞎话。“况且,我这次也不是想请您做幕友,而是想请您进秘书监,协助贺前辈一道主持字典的编纂。编纂字典的事情虽然不算太大,但是贺前辈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而伯高(张旭),季凌(王之涣)和子羽(王翰),终究年轻了些。”

张若虚却坚决不肯答应,笑了笑,轻轻摇头,“老夫有几斤几两,老夫自己知道。更何况,老夫当初,就是知道自己不适合做官,才主动请辞。若是受了你的邀请,重新出仕,难免会被当年的同僚们当做笑柄。而别人知道咱们两个的关系,也会弹劾你任人唯亲。”

“用昭,你不必再劝。老夫是真心拿你当晚辈,才提前告知你,免得走了之后,你心里觉得失望!”唯恐张潜继续央求个没完,更担心自己在功名富贵之前把持不住,不待张潜开口,老人家又快速补充,“况且老夫不是季翁(贺知章),他生性豁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该闭嘴之时就懂得闭嘴。老夫如果做了官儿,哪怕是个九品校书郎,遇到不顺眼的事情,也难免会叫喊几声。届时,万一老夫被贬谪千里,这把老骨头就得交代在路上。还不如守着个都尉的虚职,好歹还算全身而退!”

“世叔,那您也不用回乡啊!”听张若虚态度如此坚决,张潜也不好再强拉他出来做官。亲手拎起茶壶,先给对方倒了一盏茶,然后又将对方按回座位上,最后,才用商量的口吻,缓缓劝说,“您老可以只参与字典编撰,不出来做官。晚辈保证,过后没人会勉强您老。而咱们这个字典,虽然名为小学,却可能成为世人开蒙之后必备工具之一。您老与贺前辈若是做了主编者,即便千年之后,恐怕世人也不会忘记二位的名姓。晚辈知道您老志向高洁,不贪图功名富贵。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一个痕迹。否则,后人提起您老,除了“风流倜傥”四个字之外,却什么都说不上来,岂不可惜!”

这话,可说得有点昧心了。在另一个时空,《春江花月夜》响彻诗坛,谁人提起唐诗宋词,能绕得开张若虚?谁有计较过,张若虚娶了很多美妾,年少时还留恋花丛?

然而,张潜知道自己这番话说得昧心,张若虚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后世的名声,会那么响亮。听到“风流倜傥”四个字的评价,再想想自己年少时的荒唐,顿时老脸就有点发烫。沉吟半晌,才咬着牙点头:“也罢,你说得有道理。老夫就去给季翁打一回下手。不过,老夫跟你提前说好,不要打提携老夫重新出仕的主意,否则,你等于在坑害老夫!”

“不敢,不敢,您老的话,晚辈什么时候当过耳旁风?”张潜心中石头,终于落地。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喘息着保证。

“你当耳旁风的时候还少么?老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却拿个三年之约来搪塞老夫!”张若虚不屑地翻眼皮,却知道有些话,自己说了也没用。又摇摇头,主动转换话题,“老夫原来还有些担心你窜起太快,有失稳重,想劝你早日打造自己的班底,现在既然你已经着手做了,老夫就不在多嘴了。”

“也不算打造班底,世叔您高看我了!”张潜闻听,赶紧又笑着摆手,“伯高、子羽和季凌他们,才华都在我之上。能拉着他们一起做些事情,是我的荣幸。此外,他们的才华,也不该白白埋没了,晚辈手头刚好有了一些机会,当然要优先想起他们。”

“真心话?”张若虚用眼皮夹了张潜一下,笑着追问。

“至少一大半是真心!”张潜脸色微红,讪讪点头。

“有一半儿真心,也很不错了!”张若虚也笑了笑,低声夸赞,“旁人若是提携他们,恐怕巴不得将他们一辈子都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其实他们三个的性子,都不太适合为官,至少不太适合在长安任职。否则,隆翁(毕构)和张侍郎(张说)在赏菊宴上认识了那么多才俊,也不会单单对你一个人青眼有加!”

知道张潜肯定听不懂,笑了笑,他又将声音迅速转低,“有才华和会做官,是完全两回事。子羽、伯高和季凌,都棱角过于分明。地方为官,遇到麻烦,他们顶多是像老夫一样,致仕回家。而在长安做官,万一卷入什么旋涡,他们恐怕连全身而退都不可能!”

“啊——”张潜光想着让王翰、王之涣和张旭三个,不像另外一个时空历史中那样,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却忘记了,眼下这个阶段,在长安做官还容易遇到性命之忧。顿时,就有些追悔莫及。

张若虚见了,心中顿时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赶紧摆了摆手,笑着补充,“老夫只是说最坏情况,毕竟,即便只是在长安做个九品校书郎,都比外边做百里侯风光。更何况,他们头上还有你这个少监遮风挡雨。”(注:百里侯,指的是县令。)

“晚辈只能说尽力,真的遇到大麻烦,却未必遮挡得住!”张潜听得心里头直发虚,顶着一脑门子冷汗回应。

这就是预先知道历史大概走向,却又知之不详的坏处了!他只知道李显是死在了韦后之手,随即韦后又死于政变。政变后,相王李旦第二次当了皇帝。再往后,又过了几年,大唐皇帝又变成了李隆基。但具体中间各方势力之间如何明争暗斗,当时谁站在哪一队?谁勾结了谁?谁又打击了谁?却全然不知。

所以,一听到张若虚提起“旋涡”两个字,他就心惊肉跳。而如何摆脱旋涡,或者远离旋涡,眼下他心里头,却没半点儿主意。

那张若虚看到他这般模样,还以为他在故意装可怜。忍不住狠狠瞪了他一眼,低声呵斥:“遮挡不住也得遮挡,谁叫你拉他们几个出仕来着?!总之,将来他们几个无论是谁遇到危险,老夫一概拿你是问。”

“世叔有令,晚辈莫敢不从!”张潜不愿意让对方失望,犹豫了一下,笑着提出要求。“只是世叔你得……”

“跟你说了,别打老夫主意。老夫已经奔五十的人了,功名心早就随着酒喝掉了!”张若虚早就防着他讨价还价,毫不犹豫地出言打断,“不过,老夫倒是可以看看,能不能帮你找个合适的幕友。老夫故乡扬州一代,可是出过不少厉害人物。他们虽然早已不在朝中任职,他们昔日的幕友却未必愿意成为闲云野鹤!”

“如此,就多谢世叔了!”张潜闻听,赶紧拱手道谢。然而,心中却更不愿意放张若虚离去。

对方也许真的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十谋九不中。但对方有一点,却是其他任何幕友都比不了的,那即是,老人家真的拿张潜当自家晚辈看待。而只要张若虚还在身边做邻居,张潜就觉得底气更足一些,并且随时随地,都能得到长辈的提醒。

想到这儿,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补充:“世叔不想出山,小侄肯定不会勉强。但有一件事,却非世叔出马不可。”

“什么事情,你先说来听听!”张若虚警惕性甚高,立刻笑着回应,“能做,老夫自然不会搪塞你。若是老夫做不来,你也不要觉得老夫是故意不帮你的帮忙。”

有这句承诺,张潜已经心满意足,立刻笑着给出了答案,“小学。佛门赔偿了晚辈四座禅院和四块各两千亩的佛田。晚辈将其中一座连同佛田送给了人,另外两座寺庙连同佛田送给了圣上。最后一座寺院,就在渭南,晚辈将其改成了小学,准备拿佛田的佃租,来供应学校的开销。如今,小学正缺一个校长,晚辈自己才学不足担任此职,也没时间照管学校太多。所以,请世叔您务必帮晚辈这个忙!”

“小学?你准备开设学堂,将你秦墨学问广传于天下?”张若虚既没立刻答应,也没立刻拒绝,而是皱着眉头,低声追问。

“不是,世叔千万不要误会!”张潜想都不想,就将头摇成了拨浪鼓,“之所以叫小学,就是只教识字,算数,和做人的基本道理。让读过书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能够轻易不被他人所骗而已。若是能够让读过书的孩子,将来能对苍生增加一点儿悲悯之心,对同类生出几分共情之义,则喜出望外。其他,晚辈暂时还真不敢奢求太多!”

“只教识字,算数,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没想到张潜将办学的目标,设定得如此低,张若虚迟疑着低声重复。

“佛门赔给晚辈的,晚辈收了,则嫌其来路不正。拒绝,又平白便宜了和尚。便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知道自己的秦墨弟子身份,办学容易招来误解,张潜想了想,又笑着解释,“晚辈以为,世间多一所学校,未必能令大唐多一个栋梁。然而,世间少一座寺院,却能减少上百名愚昧之徒!”

“这……”张若虚听得眼神一亮,全身上下的酒意,瞬间一扫而空。

…………

“圣上,张潜在渭南开了一座私学,想请圣上赐名。”紫宸殿右侧的御书房,监门大将军高延福,趁着李显心情高兴,弓着身子低声进言。

“嗯,学堂,还想请朕赐名?朕记着呢!高将军,他托你求朕,可给你好处了?”李显皱了皱眉,带着几分玩笑的口吻询问。

“圣上英明,他的确给了!”高延福也不害怕,笑了笑,朗声回应,“他从佛门手里得了四处寺院,八千亩田皮!老奴去传旨那天,他请老奴把两座寺院和田皮,献给了圣上。一座寺院和田皮,则给了老奴做跑腿费!”

“嗯?”李显楞了楞,这才想起来,自己早在赐封张潜为开国子的当天,就收到了对方的谢礼。顿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继续询问:“那最后一座寺院呢,他自己留下来了,还是送给了别人?”

“最后那座寺院,他准备拿出来做学堂,用佛田的佃租,来给先生们做束脩。”高延福早有准备,继续笑着补充,“老奴之所以斗胆替他求圣上为学堂赐名,不是因为收了他的好处。而是因为,他当时曾经跟老奴说了几句话。”

“什么话?”李显的兴致,立刻被勾了起来,瞪大了眼睛刨根究底。

“他说,世间多一所学校,未必能令大唐多一个栋梁。却能减少上百名愚昧之徒!”高延福收起笑容,非常认真地转述,“他还说,若是有朝一日,世间学堂多过寺院和各类神庙,则圣人之治可期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