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素衣艳阳 > 236实地采访

素衣艳阳 236实地采访

作者:凯霞君天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59:38 来源:笔趣阁

尽管张娟娟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报道她的新闻还是在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传颂。张娟娟不愿意出名,但她已经声名远播。所谓医者情怀、护士担当、扶贫队员,这些新闻报道为她设定了许多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人设。

眼见着人生高光时刻来临,张娟娟感到浑身不自在。她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走在人群中都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她不想要这些名气。她只要平淡的日子,一个人安安静静度完余生。

新闻报道巨大的能量,让她成了许多人心目中歆羡的对象。许多人自发前来慰问她,这让她深感不安。

“我没有想过要做榜样,更没有想过要接受奖励,摔下山崖,是我自己不小心,一脚踏空了。”张娟娟这番话,是对护理部主任白洛花说的。

护理队伍中出了一个这样的典型,她深受感动。她跟周斯绵汇报,要给张娟娟颁发最佳护士奖,周斯绵没有直截了当反对,但他的态度不明朗,她只好来找张娟娟商量。

“娟娟,你虽然是在扶贫一线受伤的,但彰显了一名护士的情怀和担当。医院护理部打算给你颁发这个奖,是对全院护士的正向激励,希望你不要拒绝。”白洛花说。

“白主任,我不想用自己这一次受伤,来换取任何名利。如果你要奖励,就请给凤仙村的村民们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发动大家购买扶贫鸡、扶贫木耳、扶贫蘑菇,”张娟娟说,“凤仙村这些种植和养殖的东西,口感非常好,营养价值也很高,生态食品!”

张娟娟给凤仙村打起了广告,这让白洛花更加钦佩她的为人,“娟娟啊,你说的这些事,医院已经在全院进行了安排和动员,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护士群体。你的事,我会给你考虑好。你等着接受医院的表彰吧!”

张娟娟一再拒绝:“白主任,我明确拒绝这个表彰,谢谢您的关心!我不想让医院同事说我是周斯绵的前妻,是因为离婚才去凤仙村,是因为想出名才设计从悬崖上摔下来。已经有人隐隐约约表现出这种意思了,我不想自己被过多关注,求求您放过我!”

张娟娟的态度,让白洛花打了退堂鼓。她说的确实有些道理,前几天,她去临床科室查岗,就听到一些护士背地里嘀咕。她当时是批评了这种说法,但是,舌头长在别人嘴里,自己一个护理部主任,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临床科室护士说这些话的。即便是护士不说,医院三千多人呢,别人说了,周斯绵也没办法制止。

“好吧!这事可能太快了一点,我再考虑考虑,如果条件不成熟,就不表彰吧!但是,你的事迹,已经在大多数职工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白洛花又检查了一遍张娟娟的伤口,叮嘱一些注意事项,才离开。

医院的荣誉可以拒绝,市里给的荣誉,却不容张娟娟拒绝。市里高层看到张娟娟的事迹报道,被深深感动,一定要给张娟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还有的单位,竟然还组织捐款,前来慰问张娟娟。这让张娟娟既感动又尴尬。之前,总有人说,这个时代怎么怎么没感情,怎么这么没爱心。现在,却有许许多多人关注她这个普通的驻村扶贫队员,她怎么不感动?尴尬也是很明显的,她对那些前来慰问的人说,我不缺钱,请把这些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人家压根不同意。这钱就是慰问您的,请您笑纳。

一边是荣誉和慰问,一边是贫穷和饥饿,这样的悬殊和反差,在张娟娟看来,实在太不应该。以至于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谁送的慰问金,都收下!然后全部捐给凤仙村。凤仙村太贫穷了,太需要钱了!那里的孩子,需要一座设施设备齐全的小学,需要一个爱心中餐,需要高水平的老师,需要很多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

何不把这些钱收下来,然后全部捐给凤仙村建一个好学校?对!就这么干!她觉得,这个社会并不缺爱心,只是很多人不知情。

张娟娟突然萌生的这个想法,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以前从来没想过有能力干这么大的事。现在,她觉得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她要帮助凤仙村的孩子干一点实事!

张娟娟找来医院宣传科科长。这是她第一次找宣传科科长,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候,她没有接触过他。宣传科,多么高大上,那是宣传医院专家、技术、设备的地方,每次发表一篇稿子,都有上万的人在看,为医院专家吸粉。

张娟娟把自己的想法跟宣传科科长说了,他当即表示支持,说:“娟娟姐能有这个想法很好,我一定尽力帮你实现这个心愿。”

要知道,一家三甲医院宣传科科长的宣传策划能力和媒体推介能力都是很强的。他做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发布新闻的时候大张旗鼓。他在医院的宣传影响力和号召力,没有人能比得上。

宣传科科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一批记者,亲赴凤仙村采访。当下,扶贫攻坚是各家媒体都聚焦的大题材。谁都想深度挖掘好新闻,讲好扶贫故事。

宣传科科长去之前,跟何达兴通了气,告诉他,这个记者团,是专门来采访凤仙村脱贫攻坚故事的,让他做些准备。何达兴当然乐意,凤仙村太落后,太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了。只要有人关注,很多事就好办了。

何达兴带着记者们去了汪华建的蔬菜大棚,这里正热火朝天地施工,汪华建说了自己公司在凤仙村做的事,主要是说土地流转,这是一种新的扶贫途径。

何达兴还带着记者去了通电施工工地,那么高的山,有一个文弱的记者压根爬不上去,何达兴笑着说:“张娟娟每天跟我们一起爬山,一起干活,挺好的。”说得这个文弱书生眼睛低垂,不好意思看人。

采访完之后,有记者问何达兴:“村小学在哪里?我想去看看。”

何达兴不明就里,又带着记者来到村小学。所谓的村小学,就是村部给了四五间房子,许多课桌椅子缺胳膊缺腿,残缺不齐,电灯都没有,更别说电脑了。

大家转了一圈,提出要找学校校长谈谈,如果改善教学学习条件,需要多少钱?

校长满头白发,额头上沟壑纵横,戴着一副眼镜,镜片有玻璃瓶那么厚。

校长听说记者们可以呼吁社会关注凤仙村小学,公开呼吁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挺平静的。他说:“以前,也有人来捐过东西,但是,我们根本用不上。后来,这些东西要么被镇里调配到其他小学去了,要么就坏了。”

“通电之后,就能用上了!”何达兴说。

“是的!我也想要有能使用这些设备的年轻老师啊,不会使用,照样是一堆废品。”校长的话很扎心很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