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官居一品 > 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船主下船

官居一品 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船主下船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8:49 来源:笔趣阁

柔娘吧平常抱下去,众人重新开席。话题便回到了正事上,沈默问愈大酋道:“愈大哥,现在闽浙那边怎么样?”

愈大酋道:“去年王直抵达平湖之后,他的不总还算老实,唯独马一本部盘踞在浙江柯梅,不听约束,仍然为祸。部堂大人组织会战,命我与卢镗左右夹击,击沉其粮船,一连胜了几场。马一本见势不利,遂逃窜南去,现在倭寇大多在福建和湖广一代,战事虽然频繁,却没有什么大场面。

愈大酋所说的‘王直入平湖’。是抗倭史上一件转折性的大事,收到沈默降伏徐海的刺激,胡宗宪这几年不遗余力的策划,想要把王直请道岸上来。

他一面派出沈京,频频向王直递送秋波,不知许下多少承诺,发了几多毒誓,希望王直能跟他会面。大家好好谈谈,共建和谐美好新局面。

但作为倭寇界的终极老大,王直是真正的老奸巨猾,论智商五个徐海绑一块,也比不上老船主一人,他深知一切承诺都是不靠谱的,所以那里会投降?跟胡宗宪谈判几年,面上你来我往,客客气气,但实际上丝毫没有松口,还整天想着把胡宗宪当枪使-------事实上,他跟胡总督配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借官府之手,将不听话的磁头一一铲除。使自己成为海上唯一的霸主!

到时候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不得不依附于他,五峰船队自然就成为海上唯一的大营运商,大搞垄断经营,那样他将成为凌驾于市舶司之上的控制者,自然就可以一统江湖,千秋万代了。

然而王直聪明,胡宗宪却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对王直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逢年过节还有礼物奉上。热情堪比热恋情人,可谈判桌下的手段却也一样都没少------他派出具有说客天赋的蒋洲,游说九州强藩大内义长于大友义镇,表示愿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既往不咎,共创和谐美好的新局面-------

大明东南总督的招牌,还是很好使的,大内家恶化大友家都准备派出‘贡使’,送还掠去的人口,请求展开朝贡,准备与中国开展贸易。

这对王直来说可是极大的震动。因为他明白,这意味着九州的强藩将很快不能容忍,自己在他们的地盘上称王称霸了。实际上在此之前,岛津贵久已经开始了大隅统一战。使王直在日本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

更深的原因是,随着抗倭战争的深入,大明地大物博,实力雄厚的优势体现出来,胡宗宪,沈默,卢镗,愈大酋,戚继光等一系列优秀的文武官员涌现,富有战斗力的招募兵,完全取代了腐朽糜烂的卫所兵,明军的战斗力越发强大,现在的倭寇进犯已经很难讨道好处,像原先那种几十上百人便可肆虐沿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相应的,官军与倭寇的死伤比不在那么悬殊,虽然远不能持平,但像原先那样,是个人换不了人家一个的悲剧,已经不再重演了。倭寇的死伤人数急剧上升,其中自然有很多真倭。

说起这些真倭,命运其实是很悲惨的,他们大多来自九州,一部分是诸侯的军队,但更大部分是战争失败的浪人,失去土地的平民,这些人听信倭寇的宣传,认为中国沿海富裕繁华,成为一名可耻的倭寇分子。

事实上,在任何一支倭寇队伍中,真倭的比例都不大,最多不过三成。一般两成左右,但往往海战之后,死伤最惨重的定也是这些人,甚至比占大多数的‘假倭’,死伤人数还要多。

可可到了战后分赃时,却又是另一番情形,一根筋的日本人总是少分后分,分不着多少值钱的东西,被充分赋予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伟大情操。

妹妹倭寇攻城,都是让真倭冲在前面,拼死拼活,但一旦城陷,那些汉人便抢先入城,吧城中的帑藏抢劫一空;如果被真倭抢先入城,汉人便会骗他们,说官府的库银都藏在监狱里,或者其他沈默难于 攻打的地方。

这时候真倭便相信了,遂叽里呱的吧老乡,同胞叫到一起,去攻打那些地方。而此时汉人假倭,便去府库中,将成千上万官帑拿走。然后溜之大吉。而真倭往往还不知情,仍在卖力的攻打那些没有用的地方,等到明军反扑过来,将他们打败后,所有的死伤被俘者,皆是真倭,而假倭寇无一被创者。

沈默所说的那件事,是发生在嘉靖三十八年春,而在此之前,日本人的伤亡已经很大,所以其遗族多有怨恨倭寇的,对王直的态度也从拥戴专为仇视。而原先那些支持王直的大名,也因为损失惨重,所获甚微,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所以非常不满。

而且嘉靖三十七年,叶麻,辛五郎等人丧命,徐海,徐洪倒戈,成为了消灭倭寇的急先锋,使日本强藩感到失去了战胜官军的希望,且十分不满王直在此过程中的观望态度,所以对他的立场也大为改变。

当大内家和大友家的使者准备出发时,王直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决定上岸与胡宗宪谈判,以免落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嘉靖三十八年,他带着上百艘战船,以及精锐属下千余人,协同大友义镇的使者善妙一下的四十余日本人,抵达了浙江岑海,请求登录与胡宗宪谈判。

胡部堂终于得出所愿,按说此时应该老怀大慰才对,可恰恰相反的是,他遇上了大麻烦-------就像沈默当初一样,他选择在私下进行自己的谋划,并没有将计划详细通告手下,更别提治下人民。因为他与沈默持着同样的看法,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非理性的,不能让他们凭着好恶感情去操纵军政,而是要靠少数清醒的人独断专行,才能成大事。

但当王直大摇大摆的出现在岑港,要求上岸谈判时,巨大的分歧在官府内部出现了,大多数的官员是保守的,他们要求胡宗宪拒绝与王直的谈判,并用强硬的手段,回击对方的挑衅。

这其中,以巡按御史王本固最为积极,他甚至已经上奏皇帝,称:‘直等意未可测,纳之恐招侮!’于是一时激起千层浪,朝中那些人云亦云的愚昧之徒众议汹汹,都说胡宗宪要酿成东南大乱了!

就连胡宗宪的铁班底------浙江的文武官员也都冷眼旁观,无人出来支持他。甚至他最为倚仗的将领卢镗,还有私下会见善妙,要他擒获王直,作为通贡的条件。

结果不愿意用谈判解决问题的武将们,擅自将军队调集道岑港,并戒严该区域,禁止任何船只出入。王直乘兴而来,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同样的事情在嘉靖三十六年已经发生过一次,但当时王直算是不请自来,明军防备还情有可原,可这回是胡宗宪几次三番要求,人家才来的。却又一次被拒之门外,老船主心情之恶劣,也就可想而知。

他再次派出毛海峰,上岸责问胡宗宪:“我等奉召而来,将恩兵安境。谓宜使者远迎,宴犒交至。近咸陈军容,禁舟楫往来,公怡我耶?”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玩人也不是这么玩的。’

胡宗宪很郁闷,事情弄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他之前没想到的-------他低估了清流谏臣们不切实际的死硬。更低估了手下将领对战胜王直的渴望======现在的情况,已经与几年前沈默招安徐海时,截然不同了,当时倭寇的压力太大,明军左支右绌。恨不能减轻下负担,因此虽然有非议,却还是顺利的实现了。

但现在,眼见着占据越发有利。越来越多的明军将领,开始热烈盼望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了,胡部堂想用谈判解决问题,显然不合他们的心意。

可胡宗宪不是那些只知道空喊口号的谏臣,也不是那些只知道打仗的武将,他是统领全局的东南总督。对当前的局势有着超人的清醒认识,正因为知道这几年倭寇之所以消停,其实最大的功臣是沈默的市舶司,正因为有了丰厚的贸易利润和护航收益,王直和受他控制的亲近势力,都专注于贸易和护航中,对大陆的骚扰自然减少。

所以最近几年官军击败的其实是一些新近加入的杂牌势力,而真正的老牌倭寇,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因为财力壮大,纷纷招兵买船。装备也鸟枪换炮,愈发强大起来。

但身为一个深通厚黑的老辣大员。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孤注一掷,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件还没大有谱的事情上,他必须做熬各方面的准备。为自己留好后路。而且,他还得避免有把柄落在别人手上,也不能过于违逆众意-------无论这个‘众意’是多么愚蠢。

堂堂一品大员,太子太保兼东南总督胡宗宪,那时竟有‘二嫂之间难为姑’的郁闷,因为面对毛海峰的质问,他只能想尽办法多方劝说,甚至不惜诅咒发誓,向王直写书面保证。保证一定保证王直的安全和人生自由,并全力向朝廷争取,尽可能满足其要求,云云。同时,还得劝说手下的文武官员让他们统一自己的计划。

胡宗宪的委曲求全没有白费。因为王直终于消气了------其实他不消气也不行,因为此时王直已经是骑虎难下------妙善已经向他发出最后通牒。要他尽快与官府谈判,否则他将直接撇开王直,单独进行。

而且面对着已经集结好的明军,王直也没法强硬了,他只能在三试探------先提出让毛海峰回来,事实上,胡宗宪还嫌整体包他食宿费浪费钱呢。闻言二话没说,便让小毛回去了。

见到毛海峰全须全尾的回来。还带着胡宗宪的礼品,王直的心放下一半,在提出派遣贵官作为人质。胡宗宪也不在乎这一条,反正手下的官员又不是他儿,便立刻把沈京和夏正提了两级,一个成了总督参议,一个成了指挥使,速成了一文一武,两个高级官员,让他俩去岑港当人质。

这下王直终于放心了,他命毛海峰留守岑港,看好后路,自己则带着叶宗满和王汝贤登上了大陆,往平湖去见胡宗宪------胡宗宪特意从杭州移师平湖,为的就是离那些呱噪的家伙远些,一来眼不见心不烦,还能少些压力,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胡宗宪按照自己的承诺,用最高规格接见了王直,这两个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对手,终于见了面并坐在一起,虽然谈不上惺惺相惜,但他对待王直十分礼遇,且从不限制他的自由,这既不是什么‘礼仪之邦,重信守诺’,也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只不过是面对强者时的必然选择--------倘若王直没了岑港那数千精锐,没了大洋上的上千条船,几万人马,胡宗宪还是会请他吃饭的,不过是吃牢饭,哪能让他这么逍遥?

对于自己的本钱,王直有着绝不狂妄的自信,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跟老娘儿子团聚,一边优哉游哉的享受起了天伦之乐,一边耐心等待着谈判的结果。

谁知这一等就是一年,从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道现在三十九年十一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他还是没等着最终的结果。不过他知道这个庞大朝廷的效率惊人地下,又隔着千里万里,谈判自然耗时,往往这边开出个条件,到达京里,然后讨论出结果,再传回音讯来,就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然后他在讨价还价,又是一个月,如是下来,时间自然不值钱了。

好在买卖做到他这一步,只需在战略上把把关,至于具体运转自然有人去做,根本不用他操心。正好可以趁机多陪陪老娘,所以王直的情绪基本稳定,没有特别急躁。

但是却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胡宗宪在招降王直一事上遇到了超乎想象的阻力,许多人都认为,应该趁这个把王直杀掉,一方面永绝后患,另一方面可以洗刷那些反对派反对他的污蔑。

胡宗宪恍然发现,自己遇到了与沈默当初同样的问题,那时候沈默招降了徐海,他去主持仪式,也曾在私底下劝沈默,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当时沈默的选择是,坚守承诺。不背信弃义,加上当时的敌我势态,沈默还算顺利的过了关,且在朝野上下名声极好,都说他重承诺,守信用,年纪虽轻却又长者之风------他二十五岁便升任巡抚,说怪话的人却不多,与这个很有关系。

但沈默之所以能过关,靠的是‘用徐海对王直’的理由,但是现在要保住王直,胡宗宪就没办法找房抓药了,他是在不知道,还有谁值得让王直去对付的?王直不是徐海,他是公认的海盗之王,倭寇的祖宗,这世上在没有比他更值钱的倭寇和海盗了。

所以胡宗宪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理由,来保住王直,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哪位浙江巡按王本固,连续数月三日一本的攻击他‘养寇自重’,‘股息养奸’云云,虽然皇帝没有追究过,可也没有下旨斥责过王本固。这让胡宗宪愈加惶恐,不知道皇帝到底什么态度,会不会突然一天。有锦衣卫上门,将自己像张经医院锁道京里去?

惶恐之下,他渐渐开始动摇了-------当然这是后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