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启复汉 > 第六十四章 烘干房

启复汉 第六十四章 烘干房

作者:勇起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07:47 来源:笔趣阁

“你知道烧砖的砖窑吧?”刘信启对着刘智木问道。

刘智木回答知道后,刘信启再次和他讨论起来。

刘信启知道现在造船的木材,都是要晾干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使用。而后世在处理木材时,会使用烘干房烘干,将木材原本需要两三年、十几年的晾干过程缩短到十几天。

后世的木材烘干房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中间还需要加湿,避免木材加热过快干裂,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实现。

但刘信启设想的是一个简单的烘干窑,建一个可以加热的土砖窑,窑里使用木架层叠放置做好的土砖坯,然后将土砖窑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加速土砖坯干硬的过程。

这个温度可以在五十度到两三百度之间尝试,最终确定出来一个合适的温度区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土砖坯不会因快速干燥,导致其受热不均匀开裂,又可以最快速的干燥。

使得原本需要几天的晾干过程在几个时辰内完成。

“你说的办法听起来很可行,不过这个温度控制很难,我们刘家堡目前没有厉害的‘把头’,而且就算从外面请,这个技术也不会传授给我们的。”刘智木听了刘信启的想法,提出了这个想法里面存在的难度。

“没有把头,我们就自己多尝试,多总结,总有办法解决的。”刘信启回道:“这个烘干土坯的烘干房,对温度的精度要求不高,你先尝试着做。”

刘智木提到的“把头”是古代烧瓷器、烧砖控制火候的人,这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属于非常高端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的经验才可以培养出来,每个人都很精贵,每个人的工资都很高。

刘信启其实知道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测量温度。

水银在中国很早就能提炼了,中国古代一直从丹砂中提炼水银,产量可观、可持续。后世所有人都知道,秦始皇的墓葬群中有大量的水银。

而玻璃是通过高温煅烧纯净的沙子得到。

这样,制作温度计的两样材料都不难获取,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研制,还会耗费大量的金钱,而这两样是刘家堡目前最缺的。

“就算做出了这个烘干房,我们也不能一直使用这个土砖吧?土砖寿命短,风雨侵蚀,不到十几年就会严重损毁。”刘智木又说道。

“现在刘家堡大量使用土砖是权宜之计,因为制作火烧砖,耗费时间、耗费燃料,刘家堡目前的经济支撑不起来。”刘信启回答道:“目前最紧要的是,尽快给所有的族人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直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

“明白了,我会全力做,尽快做出来你说的这个‘烘干房’”刘智木回答道。

“你还是没有明白我之前说的话意思,你要多多将其他人的能力发挥出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去做。这个烘干房,你可以让别人做,你在旁边指点着、看着别走偏就行。这样烘干房做出来了,这批人也培养出来了。”刘信启说道:“不然以后刘家堡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你很快就会分身乏术的。”

“行,我一会就去找周先生要人,多要一些,再找三叔要一些老工匠。”刘智木回道。

“这就对了。”

“除了这个烘干房,砖窑也要建,先建几座,我们目前必须的火烧砖不能一直都在外面买。而且我后面还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建立能承受更高温度的火窑,这都需要你逐步摸索着解决。”刘信启再次嘱咐道。

后面烧制玻璃、土水泥、快速炼钢等都需要能承受非常高温度的窑或炉子,而建立这些窑或炉子,就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

早早开始摸索,未雨绸缪,不至于之后完全没有头绪。

摸索过程中,也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一举两得。

“对了,还要对你说一件事,你以后要多去刘家堡的各处工地去多转转,不仅自己去,还要带着手下的工匠轮流去转,一方面了解工地上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一方面观察、发现能不能制作出来新的工具,提升做工的效率。”刘信启又想起一件事:“就像我上次交代你做的快速制砖机,很简单的结构,却会十几倍、几十倍的提升制砖坯的效率。”

“我以后会将你说的这个要求做成定例,定期组织人去各处工地学习观察。”刘智木应道。

两人一直交流到申时末(17点),刘信启给刘智木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制作弩弓时使用的各种原理,并且给其列举了几种其他类型的弩弓,让刘智木有时间了就尝试着慢慢改进。

不过关于弩弓,刘信启还是提示刘智木,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后面等更高效的炼钢方法被刘家堡掌握后,刘信启会立即上马火枪的研制,并且直接研制定装燧发枪,到时候弓弩基本就被淘汰了,只能在特殊的特种作战时才有可能被用到。

……

“族长、族长……,”院子里传来刘信宝的大声喊叫声。

刘信启走出屋门,将其叫到自己跟前。

“蓬莱号他们回来了,三爷让我来通知你。”刘信宝说道。

“好,我们去看看。”

两人出门来到码头,四艘船并排靠在船位上,已经有劳工上船开始卸石炭。

劳工使用的是背篓,背满一背篓的石炭下船后,卸到马车上,一车装满后,再拉到仓库那边的院子里卸车。

“太慢了。”刘信启看到后暗自说道。

“很快了,给这些干活的人都是顶饱了吃,三爷还给他们有奖金,卸两石给一文,他们都很卖力。”刘信宝听到刘信启的嘀咕声,忙解释道。

刘信宝不知道后世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煤装卸也就两三天的事,十万吨相当于二百万石。而这四艘船,最大的也就装了一千五百石,却要卸差不多一天时间。

不过没有龙门吊,没有传送带,没有抓斗,没有集装箱,更没有集装箱船,现在想这些都是枉然,说了也白说,刘信启就没有对其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慢。

简易的畜力传送带还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后面可以先将这个做出来。

想到这里刘信启不禁心里感叹着:“到处都是可以提升的生产力,却因为没有人才,难以快速实现,有后世的见识,现在看着这慢吞吞的节奏,真是煎熬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