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七五七 教导(下)

第一氏族 章七五七 教导(下)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03:38 来源:笔趣阁

黄远岱微微一笑:“既然韩王殿下如此问了,那我只能这么回答殿下:某也不知。”

赵英:“......”

黄远岱把空掉一半的酒囊收起来,现在不是可以喝醉的时候,喝上一些助助兴即可,没必要抱着酒囊不放:

“其实之前我们有机会分辨耿安国是否忠心,但我们没有往那个方向去谋划,因为一旦事情的成败需要靠人的品性来决定,那事情便已失去控制,是在赌。

“殿下把杨氏高手挡在徐州,让义成军中的梁山诸将没了依仗,迫使义成军在现实面前只能选择效忠大晋,我们也就失去了辨别耿安国品性的机会。”

这番话赵英倒是完全听明白了,点点头表示理解。

赵平寻思片刻后 沉吟着道:“事到如今,义成军肯定要跟随王师作战,虽然他们战力寻常,但运送粮草辎重总是没问题,往后只要形势不大改,我们就永远无法知晓耿安国究竟是不是忠良。”

黄远岱呵呵笑道:“不能识别官将的忠奸,只能说是没有给官将成为奸佞的机会。这是一种幸运,因为那说明局面没有坏到哪里去。”

赵平深以为然地点头,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局面。

赵英则不然,他希望得到一个问题的明确答案,遂转头问赵宁:

“革新战争是千古大业,耿帅的份量非比寻常,以他过往的资历,日后很可能得到更大重用,难道我们不需要准确判断他的品性?”

赵宁对赵英这个问题不无欣赏,遂正色给予指导:

“形势不能让我们判断一个人,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无奈,很多时候,当形势能让你判断一个人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事情败坏,局面不可收拾之际。

“为了避免在紧迫关键之时,我们重用的对象不是小人,这就需要我们有识人之明。

“你们要记住,识人之明,是一个统领大局的主事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品质。如果你们还没有这个能力,就要立即想方设法训练提高。

“至于耿安国,虽然黄先生站在利益攸关的角度上,不太相信对方,但在我心目中,耿安国完全值得信任,他是忠正之士无疑。

“这不是一种臆测,而是因为我跟耿安国并肩作战多年,当时也算得上是朝夕相处,对他很是了解。”

赵英、赵平面色凝重的受教。

黄远岱啧啧两声,“殿下这话我可不完全认同,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没什么东西会一成不变。而人又是最善变的。

“国战时期的耿安国值得信任,成为节度使后的耿安国,未必值得殿下毫不怀疑。”

赵宁笑了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最善变不错,但人往往也最难改变。我在耿安国身上,很早就看到了那些不会改变的特质。”

黄远岱没有继续反驳。

赵宁又对赵英、赵平道:“当然,黄先生的话也很有道理,按照干将的话说,我们要以变化发展的目光看待人和事。”

赵英半懂不懂,赵平若有所悟,两人皆是拱手表示记住了。

赵宁见赵英有些晕乎,眉宇间不无懊恼、自责、自卑之意,知道对方是对自己“半懂不懂”的状态不满意,便宽慰他道:

“你刚刚出来历练,不可能一步登天,一下子把什么都看明白,勤于思考勤于做事即可,不必太过急切。

“耿安国这件事本身就很复杂,一时想不透彻在所难免,有所得就行了。来日方长,慢慢学习就是。”

“是,大哥。”听了赵宁这些话,赵英长吐一口气,放松不少。

......

翌日,

赵宁得到一个消息:魏氏秦国的大军已经开始攻打函谷关。

这并不出乎赵宁预料。

大晋在关中的探子不少,虽然大战将起的时刻,一直在被魏氏的修行者捕杀,但这些时日以来还是有一些消息传回,故而赵宁早已知道关中的秦军在集结、东行。

赵宁、黄远岱等人看来,三家逐鹿中原,魏氏必不可能缺席,虽然部分将士因为从蜀中回军道路险阻,耗费了不少时间,比赵氏、杨氏行动慢些,但不会落后太多。

相较于杨氏,魏氏出军中原要困难不少。

挡在他们家门口的,不是武宁那种可以轻易渗透、策反,乃至威逼的寻常藩镇,而是四镇之主张京,实力强大太多。

这就注定了魏氏进入中原,从一开始就会是一场攻坚战。

另外,张京如今投靠了杨氏,就算没有吴国大军帮着把守函谷关,杨氏高手也能及时赶到战场,帮助张京封锁关隘,让魏氏没那么容易深入张京的地盘。

张京投靠杨氏引发了连锁反应,对杨氏来说有利有弊,对赵氏而言同样如此。现在正是这种反应显现效果的时候,短时间内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与秦军两面夹击吴军,先解决掉一个对手,这当然是赵宁乐意看到的局面,但他不想-操之过急、逼之过甚。

毕竟谁都能看清楚的事态,便很可能在某个时候出现意外变化;杨氏明知自己会陷入险境,坐以待毙不寻求破解之法的可能性不大。

再者,张京虽然投靠了杨氏,自身却颇有实力,还有金光教相助,难保一直不闹幺蛾子,让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混乱。

赵宁有自知之明:相较于魏氏、杨氏,赵氏实力强劲。

他可不想先败杨氏不成,被杨氏与魏氏联手,先击败了自己。

因是之故,赵宁没有急着挥师南下去进攻张京,除了保障反抗军大队人马渡河,他眼下选定的用兵方向是东面和北面。

义成东面是兖州防御使,下辖兖、密、沂三州,州数不多,地盘却很大,东临大海;

北面是青州的平卢节度使,下辖青、齐、淄、莱、登五州,有腹地有半岛,算得上是三面临海。

王师一旦从郓州向中原进击,兖州便成了侧翼,而青州则是后院。

这两个方向不平定,王师就不能说在黄河南岸站稳了脚跟,赵宁亦不可能去进攻张京的地盘。

当年博尔术率领天元大军渡河来犯,久攻郓州不下,不得不分兵出击,哪怕侧翼有卫州、杨柳城一线呼应,都没能达成目标。

以当初天元大军对齐军的战力压制,在没能攻占郓州、青州的情况下,博尔术也被牵扯得疲惫不堪,最后兵败兖州,身死道陨。

虽说当初博尔术分兵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有自己的底气在,但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赵宁不可能重蹈覆辙。

兖州已经派了范子清过去,且有北撤的武宁军呼应,算是有了布置,接下来就看形势变化、战事进展,再临机应对。

现在赵宁考虑的是青州的平卢军。

大晋在河北河东进行革新战争这些年,天下节度使虽然没几个明着打出反叛大晋的旗帜,但要么被魏氏、杨氏分别攻杀和收服,要么拥兵自重行割据之实。

平卢节度使王师厚同样是听调不听宣,在青州过着土皇帝般的日子。

“平卢军虽然是藩镇军,但战力并不弱,国战时期没少经受战火洗礼,守过城池克过关隘,颇有战绩,当初我在兖州与博尔术决战,平卢军亦是作战彪悍、斩获不俗。

“博尔术覆灭后,宋治为了削减我的羽翼,不让我就地做大,让王师厚领军归镇,之后就没有主力出战的情况。这些年来,王师厚休养生息韬光养晦扩充军备,堪称兵强马壮。”

站在悬挂的舆图前,赵宁跟赵英、赵平简单说了说平卢军的情况。

作为中原招讨使,他现在算是正式走马上任,成了出征中原的反抗军统帅,在军中,太子这层身份就没用了,诸将呼之为大帅。

赵宁看了看耿安国,对赵英、赵平两人道:“平卢军具体战力如何,耿将军再清楚不过,他这几年可是没少跟对方起冲突。”

耿安国肃然道:“回大帅,王师厚这厮治军本领不俗,平卢军军纪严明、作风彪悍,大帅都是知晓的

“近来末将跟他交手,虽然没有吃大亏,但也没有讨到便宜。

“实话说,除了原梁山营所部,末将麾下没有能正面战胜平卢军精锐之士的部曲。

“如若不然,就凭王师厚趁我跟张京大战之时,背后偷袭郓州这档子事,我就会整军杀到青州去。”

赵英、赵平闻言无不神色庄重,义成军梁山营战力、风貌如何,他们今日都去看过,虽然不比反抗军,却也不是等闲之辈。

当下,两人都不敢小觑平卢军。

当然,也只是不小觑而已,还谈不上忌惮畏惧,赵平甚至想率军过去攻打对方。

回到座位上,赵宁道:“王师厚坐镇平卢多年,根基稳固,我听说他这些年来没少加固重要城池、关隘,把平卢经营得固若金汤。

“大军过去攻坚,伤亡必不可免,而若是杨氏特别是魏氏,为了恶心我们,愿意派遣高手支援,王师厚的底气还会足上不少。”

中原之战已经开启,魏无羡、杨佳妮这两个王极境后期,随时都能带着高手赶赴各处战场,成为赵宁的掣肘。

正因知道这个情况,赵平虽有领军进击平卢之心,却没有冒然提出这个想法,打算先聆听赵宁、黄远岱等人的布置。

“一言以蔽之,王师进攻平卢,需要周密谋划、妥善准备,绝对不能轻敌。”众人相继落座,赵宁定下这个基调后,打算商议进军的具体策略。

就在这时,有王极境高手前来禀报:平卢节度使王师厚到了郓州,请求拜会太子!

听到这个禀报,陈奕、耿安国、赵英、赵平等人无不错愕,唯有赵宁跟黄远岱面不改色,互相看了一眼,确定了对方心中所想,眸底皆有笑意浮现。

“这个时候,王师厚竟然敢来郓州?”赵英很是不解,不知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意欲何为。

赵宁随口问道:“王师厚带了多少护卫?”

“只有一名王极境初期修行者随行。”

“让他进来吧。”

“得令!”

赵宁端起案上的茶碗,不紧不慢啜了一口,如今职司录事参军的赵英,忍不住开口询问:

“大帅,王师厚只带一名护卫,就敢来到军前求见大帅,这岂不是相当于不要命了?难道他这种悍将都这般不怕死?”

赵宁放下茶碗,微微一笑,“若是真的不怕死,他也就不会来了。”

赵英怔了怔,想了想,“大帅的意思是说,他知道自己来了,有可能不会死,但如果自己不来,等到王师进攻平卢,就一定会兵败身亡?

“这么说来,他倒是有自知之明......难不成,他是来投降的?”

赵宁并未回答。

这种问题,他无需回答,也不必回答。

有人会替他回答。

会替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很快进了大帐。

他一进帐,便面朝赵宁大礼参拜,声音洪亮饱含敬畏地道:“末将平卢节度使王师厚,拜见大帅!”

赵宁淡淡地道:“无需多礼。王将军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王师厚一脸恳切:“听闻大帅领兵渡河,将欲征讨皇朝叛臣,末将不甚激奋欣喜,故而冒昧前来拜见,希望大帅能够知晓:末将虽然实力寻常,平卢军虽然战力低微,但身为皇朝将士,皆有为国奋战之心!

“请大帅准许末将率领平卢军参战,随大帅一道征讨不臣之辈!”

亲耳听到王师厚表明立场,确认对方是要效忠大晋皇朝,赵英与赵平不禁面面相觑。

他们刚刚还在讨论平卢军战力彪悍,攻打平卢颇有难度,孰料大军还未出动,连出击策略都没商议,王师厚就主动前来“归降”!

“人的名树的影,这就是大哥的声威吗?”赵英看向赵宁,愣愣失神。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我大晋皇朝的国威,这就是我反抗军的威慑力!”赵平暗暗握拳,在深感自豪的同时,禁不住热血沸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