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八二零 互不理解

第一氏族 章八二零 互不理解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37:21 来源:笔趣阁

高居主座的杨延广,面色不善地看着站在殿中的杨佳妮,愤怒这两个字明晃晃的挂在眉眼之间。 他对杨佳妮很不满。 事实上,杨延广对杨佳妮从未如此不满过,眼下他都有撤掉对方前线主帅之职的冲动。 费县之败损失惨重、影响恶劣,对形势造成了不小贻害,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杨延广还不会对杨佳妮如此不满。 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们这回的对手是反抗军,杨佳妮面对的又是素有战神之名的赵宁,输了并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 更何况大军之所以惨败,并非杨佳妮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的临机应对上有什么致命失误,而是侍卫亲军硬生生被反抗军正面压制、击败,建武军无法应付反抗军重骑冲阵。 杨延广之所以这般不满、愤怒,另有一番原因。 “精气神,精气神——我吴国将士的精气神,怎么就比不上晋军的精气神了?难道晋军中的那些人吃得不是五谷杂粮,顿顿都是用灵丹妙药饱腹?” 杨延广平复心境、收敛怒意,目光森冷地盯着杨佳妮,“两军将士都是人,都是血肉之躯,我吴国将士难道天生不如晋军战士?真是岂有此理!” 面对杨延广的训斥,杨佳妮默然不语。 大军败了,她回到徐州,自然得跟杨延广等人回顾整场战斗的经过与大小细节,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战败的原因,力求下回作战时有所改进,避免重蹈覆辙再次被击败。 杨佳妮认为侍卫亲军之所以被正面击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吴国将士精气神不如晋军,并表示纵观整场战斗,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结论。 大战初期,侍卫亲军能做到与反抗军大致势均力敌,可随着战斗进行,侍卫亲军愈战愈疲,而反抗军越战越勇。 前者每日作战后回到军营只想着歇息,而反抗军精力旺盛斗志昂扬神采飞扬,战后还能研究改进战法,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全面压制了侍卫亲军。 这个情况监军韩守约、侍卫亲军陈雪陇、建武军吴俊都亲眼看到了,杨佳妮提出来也没甚么,杨延广就算不能接受也不会发怒。 关键在于,杨佳妮分析两军将士精气神不同的根由时,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结论。 这个结论不是反抗军吃得好,天天有肉,而吴军将士每日只能吃馒头干饼——虽然这的确是事实,反抗军军营里飘出来的肉汤香味,吴军普通将士闻不到,杨佳妮等高手却能嗅个分明。 杨佳妮的结论是,晋军将士精气神胜于吴军的原因,不在军中,而在国中。 河北河东的大晋子民,人人安居乐业,家家生活美好,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基本保证,不会出现辛劳多年却无安身之地的情况,生老病死也有相应保障,不存在一人生病全家遭殃的惨剧。 另外,河北河东的大晋子民不受地主、官员等特权阶层的欺负,不必对谁卑躬屈膝,不必谄媚讨好大人物,人人都有尊严,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的尊严,让他们忍辱负重。 简而言之,大晋的平民百姓活得像个人,而不是牛马牲口。 可吴国不同。 吴国之内地主为尊、财富为王、权力至上,人人都崇拜金钱信奉权力,而不是崇拜道德,追寻公平正义,官员豪商也好,书香乡绅也罢,这些寒门权贵是人上人,靠着特权站在平民百姓头上拉屎。 于是到了战场上,吴国普通将士不敢死,死了,家里失去顶梁柱,妻儿老小就会在吴国那样格外现实逐利的世道里处境悲惨,并因为地主大户、富人官员的欺负活得艰难无比; 而 大晋普通战士敢死,他们死了,也不用担心家人受欺负。 相反,他们的家人会成为英雄眷属,人人尊敬,因为信奉公平正义而重情重义的乡亲邻居,会在生活中自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照顾,并获得地方官府与国人联合会的诸多厚遇,一生无忧。 晋军将士是为了家乡亲人,为了美好生活而战,战意昂扬,遇到艰难困苦也不会畏惧后退; 吴军将士出战完全是因为当兵吃粮,想要趁机劫掠发财,战事顺利当然如狼似虎,战事不顺则容易倦怠,生出抵触思乡等情绪。 两者的精气神不是不同,而是有天壤之别。 故而侍卫亲军虽然装备精良,却被晋军打得惨败。 有了这个结论,杨佳妮向杨延广提出了自己的进言:吴国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平民百姓更多福祉,限制寒门权贵的利益与特权,这样一来良家子才会为了保家卫国奋不顾身。 听了杨佳妮的分析与进言,杨延广的反应如何? 他能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案再简单不过。 当然是勃然大怒。 怒发冲冠的杨延广,不可能去跟杨佳妮辩论吴国好不好、吴国百姓受不受压迫剥削的根本问题,因为那是吴国不可更改的立国之本,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他只能避重就轻,抓住表面问题呵斥杨佳妮,言辞凿凿的表示两军将士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都是爹生娘养的,不会有精气神的本质不同,让杨佳妮闭嘴认错。 “王上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没有亲自去战场看过,如果王上在战场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很容易发现两军将士精气神的不同.......王上可以召见韩守约、陈雪陇等人询问。” 杨佳妮再三强调自己的意见并非空穴来风。 她实在不能理解杨延广为何那么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完全不相信她这个前线将领的观察与分析,这不是她印象中那个智慧练达的杨延广。 “住嘴!” 见杨佳妮半点儿都不能领会自己的深意与苦衷,还在纠缠这个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杨延广刚刚平复不少的怒火又一下子涌上心头,“费县败了也就败了,吴国不是败不起。 “可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一场不到十万人的大败,就让你怀疑吴国大军,你还算是个合格的大军统帅? “休要再言,退下,好生思量,明日再来见本王。如若到时候你还想不通这些问题,本王就要考虑你继续做大军统帅是否合适了!” 杨延广的意思很明确,大军败了不要紧,但你怀疑吴国就不对! 莫说现在只是一场战斗的失败,就算吴军在中原彻底战败,身为杨氏子弟,作为统治阶层,也不能怀疑吴国。 杨佳妮几度想要辩解,见杨延广面色冷峻,充满不可忤逆之意,最终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忿忿不平转身大步离开大殿。 看着这样的杨佳妮,杨延广眼中流露出浓烈的失望之色,沉默半响,摇摇头自言自语地感慨:“这小妮子明明天资聪颖,为何现在会这么不懂事,连最根本的大是大非都分不清了?” 一路上杨佳妮低着头思绪万千,越想越是想不通,越想越是生气,到了后来近乎是满胸怒火,恨不得一拳把府邸打烂。 出了府门,她站在台阶上,抬头望着阴沉沉的天空眉头紧皱,暗暗想到:祖父难道真是老了?要不然头脑怎么会变得这么不清楚? 难道真是我不对?这不可能啊,我的意见都有充分依据,且晋军情况就摆在那里,怎么会有错?可祖父... ...为何不听? 真是,真是...... 这真是烦死我了! ...... 一座小城外,帐篷胡乱搭建的军营里,王森坐在一辆破旧的板车上,凝望着西北面的苍蓝天际怔怔出神。 幸赖同乡帮助与御气境修为,他侥幸从费县战场跑了出来,而后跟着大队溃兵一路南逃,直到被其他吴军接应,来到这座小城外安营扎寨,总算不必再担心禁军追杀,可以松一口气。 这几日来,众将士都没有操练,大伙儿还在回魂,王森经常在帐外望着费县方向一坐就是大半天,连姿势都很少换一下。 “王兄,节哀顺变,你也不要太过伤怀,别把身体拖垮了。小林子是个好后生,他拼了性命让你逃出来,可不是让你作践自己的。” 同乡王指挥使来到王森身边,按着他的肩膀叹息宽慰,同时递上两个馒头给对方,让对方无论如何也要吃一些才好。 他语重心长地接着安慰:“这是战争,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咱们都不是啥金贵之躯,战场上死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人。 “大战还未结束,任何时候都有丧命的危险,你得养好身体打起精神,要是你再在战场上有什么损失,叫嫂子一个人怎么过活?” 王森接过馒头拿在手里,却没有往嘴里送的意思,委实是没什么胃口,这些时日他吃喝都极少,整个人瘦了一圈,憔悴得犹如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 过了半响,望着费县方向的王森,声音暗哑地低低道: “临出门的时候,他娘千叮咛万嘱咐,让我照顾好小林子,他是咱家的独苗,万万不能有什么闪失,否则咱老王家就要绝后......可我还是让他折在了战场上,本来该死的是我这把老骨头啊!” 王森双手捂住了脸,低声呜咽,温热的老泪从粗糙的指缝间不断溢出,“他,他本来快成亲了,那,那姑娘是个懂事的,手脚勤快很能干,临走那天一直追着出了城......小林子能娶到她是福气。 “就差了一个月,就差一个月啊,如果不是这场战争,他现在已经成亲了,如今......如今让我回去怎么跟他娘跟小姑娘家交代?” 话至此处,王森已是泣不成声。 指挥使张嘴无言,只能喟然叹息。 ...... 费县,反抗军第九军军营。 去伤兵营探望同队伙伴的钱小成,在半路上忽然被一个布条把身体裹得像是粽子的伤兵拦住,“你叫什么名字?” 钱小成疑惑地打量着眼前这个俘虏伤兵,对对方忽然冒出问这个问题深感莫名其妙,顿了顿,他反应过来,恍然大悟道: “你小子就是被我俘虏的吧?怎么地,不服气,想再打一场?” 粽子冷哼一声,鼻孔朝天道:“要不是为了救我爹,就凭你也能俘虏我?实话告诉你,要不是你小子晋升快,早就成了我刀下亡魂!” 钱小成呵呵一笑:“那你问我名字作甚?” 粽子故作豪迈地挥了挥手:“我就是想知道,我上了三次战阵,与我交手了三次,却没有被我打趴下的家伙是什么人。怎么,连名字都不敢说?” 钱小成嗤地一笑:“有什么不敢说的?你听好了,哥哥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钱小成是也!” 粽子皱了皱被布条缠在下面的眉毛:“这名字怎么听着跟我有些像......” “你又叫什么名字?”钱小成心中也好奇跟他对阵三次,却没有被他干掉的家伙是谁。 “好说,王小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