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七二九 救人(下)

第一氏族 章七二九 救人(下)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37:21 来源:笔趣阁

救灾进行得有条不紊,有修行者参与其中,冒雨伐木劈树也非难事。

在一品楼、长河船行众人的努力下,一座座遮风挡雨的棚子首先被搭建起来。各种粮食物资随后被运到这些棚子里,一座座巨大的粥锅很快架设完毕。

赵宁一路从萧县带到徐州城的河匪,包括哪些已经吃过几顿饱饭的难民,都加入到了劳作行列。

四面城墙外,加上扈红练带出来的人手,两千来人在一个又一个以木棚、伐木场为核心的据点,冒着大风大雨干得热火朝天,这景象震惊了许多人。

首先被惊掉下巴的,是坐镇城楼的武宁军将领、把守城门的武宁军将士。

眼看着一群群披蓑衣戴斗笠的城中士绅、商贾,带着自家家丁、伙计,与众良家子一道,将一辆又一辆满载粮食,被油布遮蔽得严严实实的骡车牛车马车,不断经过城门运出去,一批又一批运到城外的各个大木棚里,他们吃惊地说不出话来。

如果只是三两个人家,带着千百斤粮食出城,他们不至于如此诧异。

任何地方都有善人,徐州同样不例外。

国战时期,这里作为次前线的存在,乡绅大户都给朝廷捐献了钱粮,就连普普通通的百姓,或多或少也拿出了本就不多的积蓄。

从军入伍赶赴国难的热血儿郎,更是以千、万计。

可捐躯赴国难,跟救助难民是两码事。

一方面国家大义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逃避,而城外的难民则跟他们非亲非故;另一方面,国家亡了异族来袭,大家都不能幸免于难,难民则没这力量。

再者,国战时期大家出钱出力,乃至家中青壮战死沙场,国战虽然胜了,但这些年来大家并没有过上好日子。

官府没有对大家好一些,反因为藩镇割据、战乱不断而压榨日甚,昔日为了美好未来的付出成了笑话。

而现在,出城的车队连绵不绝,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这就让习惯作威作福的藩镇军,在不适应不理解的同时,觉得这些人脑子都出了问题。

随后感到莫大震撼的,是城外居民区的百姓。

作为普通百姓底层平民,徐州的大户富人、士绅权贵是什么德行,他们再清楚不过,有三五家善人他们是信的,再多那就是说笑。

天下乌鸦一般黑。

可现在,千百人冒着大雨出城,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为了一群不相干的人,在各个据点艰难而热情的忙碌,让他们几乎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难道说徐州富人都转性了?

为富不仁是铁律。

富人能成为富人,不是因为仁慈善良,而是懂得经营、赚钱、敛财,这些事需要的是压迫佃户、压榨伙计,跟同行残酷争斗,贿赂官府,大薅民间羊毛,往往跟仁善背道而驰。

所以他们不可能转性。

那眼前这副景象是怎么回事?

百姓们大惑不解。

但跟武宁军将士不同,他们在不解之余,没有觉得那些救助难民的人脑子坏掉了,而是深受感动,不

少人双眼泛红。

心灵遭受的冲击力最大的,无疑是那些正在水深火热境遇里挣扎,犹如上了岸呼吸艰难的鱼一样的难民。

他们是被救助者,是直接获益者。

当救灾的人搭建木棚时,他们一头雾水的看着,隐约有了某种预感,但又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只是伸长脖子在远处看。

当救灾者架设好粥锅开始往里面倒米煮粥时,他们再也扛不住这种诱惑,纷纷从各处聚集到木棚前,站着雨帘中无声盯着粥锅。

此时此刻,他们犹如一群鬼魂,双眼冒着绿光。

旁边搭建木棚的人还在不断搭建木棚,粥棚里的救灾者则趁机大声告诉他们,粥熬好之后他们每人都能领到两大碗,喝完粥就帮助搭建棚子,谁先搭好棚子便可以先住到棚子里躲避风雨。

老弱不必帮忙,可以现在就去已经搭建好的少量棚子里休息。

从现在开始,直到官府处理好他们的返乡耕种之事,他们一直可以在这里领到粥饭。如果有病了的,可以马上去旁边的药棚里看病,并且会有免费汤药。

闻着沁人心脾的米香,看到大雨中的尸体被对方的人抬走掩埋,再听到这样的公告,难民们无不大喜过望。

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他们肯定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被富有的好人这样救助,对他们来说太过匪夷所思,被命运之神如此眷顾,美好得像是在梦中。

有人扇着自己耳光掐着自己大腿,有人当场痛哭失声,有人连忙跪下来拜谢,有人抱着生病的孩子扶着兵弱的老人,快速走向药棚。

短短时间内,居民区的,远处林子里的,住在空地上失神等死的——所有难民都汇聚到了粥棚前,在一品楼、长河船行修行者的约束下,排起了队。

雨还在下,雨势却小了些,在这样的人间场景面前,似乎就连老天都生出恻隐之心,动了善念。

当难民们挤在一座座粥棚里,吃完自己黏稠的粥饭,已是黄昏时分,到了这会儿,天空终于放晴,太阳在云层后露出了头,和煦明媚的阳光又洒落大地。

吃过了饭,恢复了些精力,难民们开始在一品楼、长河船行修行者的组织下,于各处帮忙搭建木棚。

他们间或彼此简单交谈几句,虽然没力气大笑大乐,但脸上总算不再是一片死寂般的愁容,很多人甚至偶尔还有笑脸。

搭好面前的木棚,将自己从萧县带过来的难民都安置进去,看着披头散发浑身湿透的妇孺们,聚在一起瑟瑟发抖,赵宁皱了皱眉头。

他叫来一品楼的修行者,让对方去居民区买些薪柴,不远处林子里树木虽然多被淋湿,但细枝收起来晾晒一两天便也能用,要多多收集。

长久的饥饿疲惫导致身体变弱,再加上一场大雨淋得从头到脚,身上打满补丁的衣衫还都湿透,若是没有火堆可供取暖,必然会有许多人生病。

去居民区购买干燥薪柴的一品楼修行者们回来的时候,身后竟然有许多平民百姓跟着,他们有的拿着柴刀有的扛着斧头,还有不少人正出门走过来。

赵宁有些讶异。

片刻后,看到这些居民区的百姓,加入到各个砍伐树木、搭建窝棚的人群中,一边卖力干活一边跟一品楼、长河船行修行者,还有那些难民交谈,赵宁微微一怔。

最先来帮助这些素不相识的难民的,是同样出身的平民百姓。

他们或许没有多余的钱粮,可以让这些难民不死,也没有能力,在官府不理会难民的时候改变大局,甚至没有那个胆量,走近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难民群。

但在有人带头之后,他们至少还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有一膀子力气,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同胞温暖同胞。

在这些人出现后,许多难民们的脸上,明显又多了一些光彩。

下一刻,赵宁看到了方小翠。

看到了孙小芳。

看到了薛长兴跟长兴商号的伙计们。

他们推着好几车粮食物资从城门里出来,先是跟就近棚子里的一品楼修行者接上头,然后带着物资去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或者卸货搬运,或者加入到砍伐树木、搭建棚子的队伍中。

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向赵宁这里走过来。

他们没发现赵宁在这。

他们根本不知道赵宁在这。

他们今日的所作所为,并非是有什么功利目的,而是纯粹做善事。

赵宁来到正在搭建木棚的方小翠、孙小芳面前。

发现赵宁时,方小翠很意外很吃惊,同时也非常高兴,小眼睛完成了月芽状,在看到赵宁浑身泥污,察觉到他已经干了许久的活后,方小翠沾着污水痕迹的眉梢,浮现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

“赵大哥,你怎么在这?”

“赵大侠,你回徐州了?”

方小翠跟孙小芳不分先后的迎上来。

赵宁简单说了一下从萧县到这里来的过程,说道:

“我能做这些事很正常,你们为何也要带着粮食物资来帮助难民?长兴商号刚刚摆脱困境,眼下可没多少银子。”

方小翠一脸天真与理所当然,她还没从与赵宁重逢的喜悦与兴奋中脱离,说得话显得有些乱:“赵大哥能做这些事,我们当然也要做这些事啊!”

孙小芳则是莞尔一笑,解释起事情缘由:“这都是义父的主意,这些天来,义父早就有救助难民的打算。

“只是商号力量微薄,若是贸然施为,救不了多少人不说,还可能引发难民哄抢粮食,我们的力量也维持不了秩序与大局,所以一直在犹豫。

“今日听说城中许多大户、商贾、良家子,带着大量粮食物资出城来救人,义父便再无犹豫,赶紧购买了粮食、铁锅、陶碗,带着商号的伙计们出来了。”

赵宁微微颔首,表示听清了孙小芳的话,但听清了并不意味着完全理解,他又问道:

“长兴商号是买卖人家,薛东家是商人,救助难民这种出力不讨好,没什么收益的事,并不符合你们的身份,之前也从未听说长兴商号有善名。

“这回怎么突然改了性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