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七一四 魏氏秦国(上)

第一氏族 章七一四 魏氏秦国(上)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37:21 来源:笔趣阁

长安。

如今的长安成,已经不是大齐西京,自从魏氏占据关中,长安就变成了凤翔军首府,而后朝廷加封魏崇山为秦州郡王,长安便成了魏崇山的王城。

在吞并汉中之后,魏崇山上表朝廷,请求大晋封他为秦王,赵北望没有同意,他便自己给自己加封了秦王的头衔,麾下群臣皆得以加官进爵。

在魏崇山自封为秦王之后,已经吞并楚地的杨延广自封为吴王,算是与大晋王朝撕破脸皮,完全走上了列土封疆的道路,坐视了割据自立之实。

岭南两广之地的刘牧之,欲求朝廷封官不得,先是自己白自己为岭南节度使,在魏崇山、杨延广自封为王后,也给自己安上了岭南王的头衔。

时至今日,魏氏、杨氏各自的大业根基皆已稳固,治下之土成了自家王国,治下之民俱为王国子民,军心民心无不收拾停当,霸业既成,只待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是日,魏崇山、魏无羡、孙康、蒋飞燕等人齐聚王宫,商议中原之事。

中原四镇风波闹得人尽皆知,各种消息都有探子传回长安,秦王国上下皆知此乃大晋皇朝手笔。既然大晋朝廷已经率先进入中原,他们没道理落后。

“河北河东刚刚稳定下来,孤原本以为赵氏会巩固基础,让内部彻底平顺下来,才会寻求向中原用兵,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竟然赶在秋日之前就已出动。”

魏崇山摸着下巴,看着众人,“事到如今,诸位有何应对之法?”

孙康见魏无羡没有急着开口的意思,正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蒋飞燕已是率先开口:

“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得到中原不仅能极大扩充实力,彻底甩开与其他诸侯的距离,拥有雄视天下的资格,且进可攻退可守,四向用兵的主动权尽在掌握,对北面可以将赵氏封锁在河北河东之地,对南面能够让杨氏北渡不了淮河,可谓是占尽大势。

“自古以来,以关中为基业者,一旦东出潼关成功,大军取得中原,皆能成就一番大业,故而得到中原,便相当于得了天下!

“臣以为,赵氏已然占得先机,秦国应当聚集举国之力,立即发兵中原,绝不能让赵氏在中原取得大势!”

秦国,秦王国之意,如今魏崇山乃秦王,与众人君臣名分早就定下。

——这便是诸侯。

魏崇山抚着胡须点头,蒋飞燕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他很是赞同。

孙康不满地看了蒋飞燕一眼,对后者抢在自己前面说话不甚开心,论修为他是王极境中期,论地位他官职也比对方高,怎么都该是他先发言。

蒋飞燕之所以敢抢先,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蒋飞燕虽然还没到王极境中期,但蒋氏家大业大,族人势力非同凡响,于过往战争中屡立大功,在秦国影响力不俗,俨然要成为秦国第二大氏族。

而孙氏在国战中损失惨重,现在又没有多少出类拔萃的子弟,算得上是靠得他独自支撑,真论整体力量,孙氏不如蒋氏。

另一方面,蒋氏根基在中原汴梁,眼下虽然举族迁徙到了关中,毕竟是客人,只有打回中原汴梁,才能重拾完整蒋氏传承,祭奠祖坟告慰先人。

——祖坟在

敌人手里算怎么回事?这种情况世家万不能忍。

且蒋氏在汴梁根基深厚,一旦秦国大军东出,蒋氏靠之前的影响力与人脉关系,可以对大军提供很大帮助,再立非凡军功,那就能坐实秦国第二氏族之位。

“大军平定蜀中不久,还未完全赶回,更未休养生息,且秦国近来连年征战,粮秣不足,今年秋粮还未收上来,此时贸然发兵,多有不妥之处。”

孙康提出了与蒋飞燕之言向左意见。

反对蒋飞燕,既是表达对后者抢先发言的不满,也是为了彰显自身存在感,魏崇山若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今日便算是压了蒋飞燕一头。

今日压一头,明日压一头,久而久之,他就彻底压制住了蒋飞燕——虽然在庙堂之上,他本身的地位就高过对方,奈何对方就想靠着家族之势挑战他。

要保住自身地位,就得时时争斗,片刻松懈不得。

“依孙将军之见,秦国该当如何?”魏崇山承认孙康说得话有道理,但并没有表达自己认可与不认可的态度。

孙康道:“大军出动事关重大,而胜负往往在于一线,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臣以为,此时派遣修行者进入中原,与赵氏相争破坏赵氏图谋即可,大军还得徐徐图之。”

魏崇山微微颔首:“此乃老成之言。”

蒋飞燕不悦地瞥了孙康一眼,知道对方是跟自己作对,心里很是愤懑。

秦国大军征伐蜀中,并没有派遣太多兵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师,主要还是靠国中王极境高手拿下剑门,后面的战斗并不艰难。

而破剑门关的大功,就在孙康手上。

秦国东出潼关发兵中原,大可以先不派遣这些将士,让他们轮休。中原是场大战,不可能三两个月结束,本就需要后备力量。

但孙康的话又并非全然没有道理,跟赵氏征战马虎不得,若不能全军出动全力施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很难收拾。

“臣以为,派往中原的修行者,不是非得跟赵氏争锋相对,既然是修行者对决,便没有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的人真到了中原,可能未必能逮着赵氏的人。”

这时,士人门第方氏的家主方枕开了口,语气平和但言词有力,儒雅之气里暗藏一股锋芒。

魏崇山遂看向方枕,“方公以为该当如何?”

方枕胸有成竹地道:“我方修行者进入中原,是作为大军开路先锋,为大军攻城掠地做准备的,岂有被赵氏牵着鼻子走,一味去追咬对方身影的道理?

“大军征伐中原,以出函谷关为首要重任,若是出不了函谷关,谈何进占中原?若是出了函谷关,能够通过洛阳进入中原平地,则天地任由驰骋!

“故而我秦国修行者进入中原后的行动,当以助大军出函谷关,占据洛阳为首要重任,而不是跟赵氏的人你争我夺,舍本逐末!”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潼关,古时候叫函谷关,但其实两座关隘的地址有差别。二者之间隔着一条狭长斜道,即函谷,两侧山势奇骏、道路难行,极为险要。

战国时期的秦国,把函谷关建在函谷东面,斜道在关内侧;而汉代以后建立的潼关,关城在函谷斜道西侧,斜

道在关城之外。

究其原因,战国时期的秦国,据有了函谷关,东出就没有阻碍,虽然也有防御作用,重点还是为了进攻。

但函谷关有大战的时候,后勤补给的运输需要经过斜道,颇为不便。

之后天下一统,函谷关废弃,潼关就建在函谷西面,这样便把斜道留给了敌人,大大增强了防御力度。

从斜道佯攻关隘难如登天,如果守城方不犯错且士卒能战,基本不可破。

潼关的重点是防御,保护关中。

齐朝之后天下纷纷,各地形势都有变化,眼下潼关虽然在魏氏手里,但函谷关已经重建,被张京握在手里,而且关隘做了改变,重点就是防御西面之敌。

双方隔着一条函道,算得上是大眼瞪小眼。

如果只是一个张京,魏氏自然不必担心,大军出动之际,魏无羡凭着自身修为,带着众多王极境高手,要破关并不难,就如攻蜀时克剑门关一样。

但大晋的高手们,会坐视魏氏攻占函谷关吗?

既然魏氏高手与赵氏高手相互掣肘,没有开打之前很难确定谁会干净利落战胜对方,还得顾虑杨氏高手掺和,那争夺函谷关就只能靠下面的人。

此外,夺了函谷关不算,洛阳也是重点。不得洛阳,魏氏的大军东出就没有立足之地,百十万大军不能没有坚城要地作为依托。

总而言之,赵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黄河天堑,而魏氏大军要进入中原,需得渡过函谷险地。在这一点上,双方谁也没有便宜谁也不曾吃亏。

“方公真知灼见,可谓一针见血。”

魏崇山话说得很满,表示他认同方枕的意见,“诸公以为如何?”

殿中的大臣们陆续附和,多半都认为该当如此,孙康、蒋飞燕也认为合理。

但有不同意见的人并非没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方公所言的确大善,却过于重视短期目标,而忽略了长远之计。若是秦国若真如此施为,恐怕会得之东隅失之桑榆。”

说话的人是关中本地大族,葛氏家主葛孝宽。

齐朝开朝立国之时的十八将门、十三门第中,没有葛氏这一族,论家族实力,他们在齐朝排不进第一等,但在关中之地,却是屈指可数的存在。

像葛氏这种大族,很多地方都有,原本并不起眼。

但国战时期,葛氏一族可称毁家纾难,不仅将大半家财献出来充作军资,还派遣了族中多半修行强者、年轻俊彦投身行伍,在陇山一带与蒙哥所部血战。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最能磨练人,数年浴血葛氏族人战死很多,但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基本都成了器,其中甚至出现了王极境修行者。

也正是从彼时开始,葛氏与魏氏的关系逐渐亲密。

若是齐朝输了国战,葛氏自然就此从关中大族中除名,可既然齐朝胜了国战,那葛氏就该兴盛。

魏氏占据关中,葛氏既是先锋又是内应,之后-进攻汉中、蜀中,军中的葛氏族人俱有军功,现如今的葛氏,在秦国庙堂、民间皆有不俗势力与影响力。

关陇本地大族,只能是望其项背。

(先更后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