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一氏族 > 章三六一 一线光明(3)

第一氏族 章三六一 一线光明(3)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37:21 来源:笔趣阁

汴梁。

宋治不是一个马上帝王,大齐已经承平一百二十多年,他在兵事上没有什么造诣,只知道一个太平帝王应该知道的那点。

即位多年,他的心思也都在内政上,日夜筹谋的是打压世家中央集权,唯一在兵事上倾注较大精力,还是让防御使们招募流民组建新军。

对宋治而言,筹建防御使新军,更多也是关注权谋和钱粮这两个方面。他不用去理会新军的征战过程,只要根据战果行赏罚之事即可。

但是国战到了眼下这种局面,燕平城都丢了,河北地千里疆土也陷于敌手,而且大齐军队怎么看怎么打不过北胡大军,亡国大祸骤然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宋治忧心如焚、夜夜难眠之余,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转投到兵事上。

自打到了汴梁,宋治除了处理军国大事,几乎是手不释卷。

古往今来有名的兵书都在他的研读范围内,满朝有才的将门重臣、寒门将领,也是三天两头出入勤政殿以备垂询。

到汴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宋治天资聪慧,加上有诸多宿将教导,有国战事实作为参考,他在兵事上的理解一日千里。

只是知道的兵事越多,他对这场国战的忧心就愈重。

人生烦恼识字始,有了见识便能看、想到,普通人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无知者才能无畏。

宋治现在觉得,无知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幸福,会少很有忧虑。

“朕有两件事,至今仍是想不透彻,天元蛮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控制乃至是吞并了契丹、女真两部的?北胡蛮子的修行者为何能那么多那么强?翻遍史书,这是从未出现过的事,为何当下他们就能拥有这样的力量?”

勤政殿内,神色疲惫的宋治放下手里的《六韬》,揉了揉酸涩的眉心,嗓音低沉的问坐在殿中的大都督府副都督韩昭。

这些时日,他向韩昭讨教兵事的时候最多。

这两个问题,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国战打成现在这副模样的根本原因,不只是宋治疑惑,朝野上下也没少议论。如今赵玄极坐镇晋地不在中枢,韩昭主持大都督府日常事务、肩负重担,也是经常思考。

“回禀陛下,至少是乾符六年之前,天元蛮子就控制了契丹、女真两部。”韩昭这话说得颇为肯定。

“何以见得?”

“回陛下,乾符六年,赵宁在去往雁门关的路上遭遇截杀,而后牵扯出了一连串幕后人手,当时天元公主燕燕特穆尔,就带着两名王极境在代州。

“在彼时看来,燕燕特穆尔出现在代州,的确可能是倾羡我大齐城池繁华,偷跑出来游玩。但在燕燕特穆尔的探子事情被挖出来,以及国战已经爆发的形势下,就可见当年的事情绝不简单。”韩昭沉声说着。

“不简单到什么程度?”

“当年燕燕特穆尔之所以带着两名王极境到代州,很可能就是为了对付雁门关的赵北望夫妇,乃至所有高境将领!”韩昭一番话说得眼露杀机。

宋治沉默下来。

韩昭看了他一眼,接着道:“眼下的国战已经证明,身为我大齐第一将门世家的赵氏,的确有镇守边境抵御外寇的实力。当年天元蛮子的所作所为,是真正的未雨绸缪!臣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行动会那么早。”

宋治长叹一声,“朕又何曾想到了?”

经过了开朝之初荡平草原的战役,一百二十多年来,北胡各部一直对大齐年年朝贡,恭敬有加,在乾符六年那种形势下,萧燕来代州游玩的可能性,怎么都大于胆大包天谋害雁门关赵氏将领的可能性。

但这并不是说,萧燕到代州的行迹就不可疑了,她身后毕竟跟着两名王极境。事后赵氏上疏,极言天元部族的祸心,宋治也确实对天元部族起了疑心,而且还采取了行动。

他派了飞鱼卫秘密前往草原,深入契丹、达旦、天元各部查探形势,寻找对方有可能对大齐不利

的蛛丝马迹。

若是以天元部为首的草原各部,果真要要谋害雁门关的赵氏将领,意图进犯大齐,他们在内部就一定有战争准备,哪怕时间还早,至少也得抓紧军事训练。

可飞鱼卫什么都没发现。

彼时,宋治并不知道,飞鱼卫的行动,早已被天元太子蒙赤察觉,并且做出了相应布置,这才让飞鱼卫无功而返。

对当时的宋治而言,飞鱼卫没有发现证据,他也就没必要发兵征讨天元部。在打压世家,收军方权柄的大背景下,宋治不想赵氏借此渲染战争,掀起战争。

最后他派了三万将士去雁门关,增强雁门关的防御力量,一方面是为策万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安思明去雁门关分赵氏的权做铺垫。

这个应对,在当时看来怎么都足够了。

雁门关之后也的确没出问题,乾符七年的凤鸣山之役,雁门军还胜了。

如今看来,宋治对雁门关的处理不可谓不得当,但对天元部的狼心野心,认识却大大不足。然而,退一步说,就算当时就正视了北胡,宋治又能做什么?

萧燕在燕平暴露,加上凤鸣山之役,让宋治在时隔一百多年后的太平时节,重新拾起了对草原的防备之心,乾符七年后,他开始设立防御使,招募训练新军。

虽然宋治做这些,根本目的是为了分世家的权,推进中央集权的步伐,但在事实上,后面这几年,大齐的军力其实是在稳步上升。

可国战一爆发,王师还不是被打得一溃千里?

大齐内部的问题之大,除非宋治能够预见知道一切,并果断舍弃中央集权的大齐皇帝使命,不管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根本不可能挡住北胡大军这一轮猛攻。

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

早在今日前,宋治就已经反应过来,当年飞鱼卫进入草原,是失职了,而且误国了,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说他不曾料到这一切,因为飞鱼卫是他派去的,还是他的心腹力量。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在正面战场上,一向不是中原皇朝对手,仅仅只能劫掠皇朝边地,顶多趁中原皇朝内部大战大乱、虚弱不堪的时候,大肆入侵的草原军队,现如今怎么就有了横扫大齐军队的战力?

“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韩昭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站起了身,请宋治恕他的罪。

“都督直言便是。”宋治示意对方坐下。

韩昭组织了一下语言,徐徐道:“国战至今,北胡三路大军,领兵的都只是皇子、贤王,天元可汗一直没有出现。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陛下有没有想过是为何?”

不等宋治回答,他便继续道:“臣以为,天元可汗不是不能出现,而是在他看来,如今他根本没必要出现,仅凭皇子、贤王,就已经足够带着北胡大军攻城掠地,杀败我大齐王师!

“陛下问北胡大军为何战力如此强悍,臣也只能想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天元可汗极度非凡!”

宋治沉吟着问:“不凡到什么程度?”

“天人之姿!”韩昭咬牙说出了这四个字。

宋治饶是有心理准备,听了这四个字也不禁脸色一变。

天元可汗是天人之姿,那他是什么?这四个字明显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天人境!宋治如今可只是王极境中期,怎么跟天元可汗比?

在这个天下,中原皇朝的皇帝,从来都是天下之主。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虽然是中原皇朝自个儿说的,但之所以能有这种自信与霸气,靠得是实力支撑,是一场场所向披靡的沙场决胜,是一支支让四方异族闻风丧胆的强军!

现在要宋治这个大齐皇帝,承认草原之主比他更强,有骑在他头上的实力,骄傲了千年的中原皇帝,怎么可能接受得了?

韩昭见宋治虽然面色不好看,但并没有发怒的意思,正

了正勇气往下说:“圣人出,四方平。

“我中原皇朝能够威震四海,令万邦臣服朝觐,是因为先贤有傲视天下的实力,在他们的教化下,中原人才辈出,千年积淀,底蕴深厚,豪杰遍地。

“北胡要出现这么多修行者,出现这么多王极境,非得天元可汗是天纵之才不可!惟其如此,他才能改良、创造出顶尖功法,将麾下骁勇的境界提上去!”

言及于此,韩昭起身拜伏在地,嗓音充满悲怆、心痛、无奈:

“陛下,天元可汗的实力,只怕远超我们之前的预料,王极境后期只是底线。若是臣所料不差,只怕对方是有史以来,草原上第一个天人境,请陛下明察!”

宋治怔怔坐在那里,好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

圣人出,四方平。

中原人杰地灵,所以有无数先贤,靠着他们的遗泽——修行功法、十大奇兵,车载斗量的正道学说、各类典籍,汗牛充栋的百科著述,流传天下的手工技艺等等——中原皇朝一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皇朝。

可中原不见圣人已经久矣。

近千年来,天人境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大齐在开朝一代陨落后,莫说再无天人境,赵玄极之前,连个王极境后期都没有。

若是草原出了圣人般的人物,中原皇朝无疑危在旦夕。

若使草原人占据了中原,草原之主成为了中原皇帝,统治了神州大地,宋治等人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子孙不肖。

子孙不肖至此,让圣人心血崩坏至此,令先贤蒙羞受辱至此,只怕不能称之为人。

“都督起来吧。”

宋治起身离座,来到韩昭面前,亲手将他扶起。

从未有哪一刻,他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如此深刻的无力与痛苦。

也从未有哪一刻,他像现在这样,感受到肩头担子的干系之大。

身为帝王,最不能接受的东西,不是黎民受苦、吏治不靖,而是丢了九五之位。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就像普通人保护自己的房子财富,不管做什么,都是不会有任何道德负担的。

作为天下最有权力的人,整个国家都是宋治的,为了确保皇位不受到任何威胁,加强中央集权,剔除天下对皇位有威胁的一切存在,谁也阻挡不了。

只要能达到宋氏江山永固的目的,不被皇朝内部的其他人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受苦的百姓,死一些不重要的平民,并不算怎么要紧的事。

天下何时不死人呢?

天下何时没有人受苦呢?

但要是中原皇朝、祖宗基业,让异族给占了去,宋治就不仅是宋氏的罪人,无颜面见列祖列宗,更是会成为所有汉人的罪人,遗留百世,被所有汉人唾骂万年!

这份罪责,宋治自忖担当不起。

“要出人杰,必须地灵,中原皇朝能有无数圣人先贤,是大好河山熏陶出来的,草原贫瘠荒芜之地,断然不会有圣人现世,天元可汗不会有那么可怕。”

扶起韩昭,宋治脸上已经没有灰败之色,这句话也说得格外有底气,充满自信与不容置疑的意味。

“陛下所言甚是,臣方才也是忧心国战大局,妄言了,请陛下恕罪。”韩昭认真作答,表示自己绝对没有怀疑宋治这个论断。

宋治必须有这个论断,韩昭也必须同意这个论断。

要是让朝野上下都知道,天元可汗是那么可怕的人,连皇帝与副大都督都忌惮不已,拿对方没什么办法,民心士气就会大大受挫。

这个时候,无论内心对北胡如何重视,宋治与韩昭都必须统一思想统一口径,仍旧叫天元部族小胡子、小蛮子这种轻蔑的称呼,如此,才好让大齐军民继续保持对北胡的心理优越感。

在这份心理优越感下,大家才不会觉得北胡不可战胜,才会坚信最后的胜利会属于自己,才能奋勇杀敌、宁死不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