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十九章 论语赠蒲茂 肩舆循守卒

即鹿 第十九章 论语赠蒲茂 肩舆循守卒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唐艾的来书,由魏述接住,呈给莘迩。

莘迩没有立即打开观看,而是吩咐左右,说道:“取水来。”温言问这传信之吏,说道,“路上可有饮食?”

那吏嗓音嘶哑,回答说道:“下吏从襄武潜出时,随身带了些干粮,不过早在前日就已吃完,这两天都是靠的路上摘的野果、拔的野草充饥。”

莘迩便又令左右拿来胡饼、酪浆等。

不多时,水、胡饼、酪浆拿到,摆到了这吏身前。

这吏迟疑,抬眼看莘迩。

莘迩温和笑道:“你先吃,吃饱了,我有话问你。”

此个吏员,莘迩是见过的,知他是唐艾州府的得力一吏。

听了莘迩此话,这吏亦着实饿坏,就大起胆子,取胡饼来食。

初时他还记得在莘迩面前保持下吏该有的礼仪,几口下肚,不料越发勾起了饥火,只觉腹中空虚,皮肤都是发痒,再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了,狼吞虎咽起来。

吃的噎住,提酪浆在另个手,大口大口地灌下。

足足一气吃了三张胡饼,喝了一大囊酪浆。

这吏才算是精气稍复。

他再次下拜,感恩戴德,说道:“下吏多谢明公赐饭食。”

莘迩叫他坐下,转入正题,问道:“你是怎么从襄武出来的?只你一人出城的么?”

这吏拘谨地坐在胡坐上,两腿并拢,双手放在膝上。

他的这个坐姿,竟是让莘迩想起了他前世见过的小学生。

听这吏回答说道:“下吏是於五天前夜间,自襄武西城墙上,悄悄地坐吊篮下的城,——秦虏主要围的是城东、城南两面,城西的秦虏最少,是以下吏由此出城;并非是仅有下吏一人出城,除下吏外,还有两人,皆是唐使君特为下吏选出来的勇壮之士。

“下到城外后,下吏等摸黑避开了城西秦军的巡逻,转而南下,却在城西南,被秦虏的游骑发现。秦虏游骑追下吏等不舍,伴从下吏出来的二君,为掩护下吏脱身,乃相继战死。”

话到此处,这吏语音哽咽,掉出了眼泪。

不过,他很快就把情绪平复下来,接着说道:“下吏脱身之后,便一路南下,日夜不停,总算是在今晚,晋见到了明公,不负唐使君之所托了。”

路上的经历,这吏一句带过,半点也无多说,但莘迩可以想象得出,他这一句“日夜不停”,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里边,到底包含了多少的艰辛、劳苦,还有危险。

“你辛苦了!”

多的也不必说,亦是简单的一句话,然莘迩话语中的抚慰、赞赏之意,这吏却如莘迩能想象得出他路上的苦累一样,也完全听了出来。

这吏说道:“唐使君将此等重任付与下吏,下吏唯肝脑涂地,一定办好!”

莘迩点了点头,说道:“你说你是五天前出的襄武县城?”

“是。”

莘迩说道:“你出城时,襄武战况如何了?”

“回禀明公,下吏出城时,襄武战事正酣。”

莘迩问道:“蒲茂是何时开始攻的城?他怎么攻的?城中士气民心的情形如何?你给我讲讲。”

“是。”这吏应了声诺,说道,“蒲茂兵到襄武县城外后,先是筑营,筑营罢了,头天他没有攻城,而是尽起三军,列阵东、南,耀武扬威,同时,他给唐使君致了封信。”

莘迩笑道:“必是劝降信了?”

这吏鄙夷说道:“下吏虽然微末,然亦早有听闻,说这秦主蒲茂动辄就给敌将在咸阳置办宅院,对外言称,说是等这个敌将降他之后,供其居住。这一套招揽人心的手段,着实自大,并且无趣!他居然还洋洋得意,真是让人莫名其妙。

“在给唐使君的信中,蒲虏便写道,‘已在咸阳为君备宅院一所,候君玉趾迁居’,云云。”

莘迩笑道:“蒲茂给我在咸阳亦备了宅院一所的!”顾问左右的麴令孙等人,说道,“只是不知,蒲茂给我备的宅院,与他给千里备的宅院是否相邻?若是相邻,我俩朝夕可见,倒也是美事一桩。”

麴令孙等知他是在说笑,俱皆凑趣而笑。

莘迩问那吏,说道:“蒲茂信中还写什么了?”

尽管襄武上下皆知唐艾是莘迩的心腹,对莘迩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然到底当下是强敌围城,军心士气的稳定最为重要,为防微杜渐,以免或许会有人起疑,或者借机造谣,故是唐艾在收到蒲茂的信后,於当时就把之公之於众了,因此这吏知蒲茂全信的内容。

这吏答道:“蒲虏又在信中吓唬我军,说他‘北灭慕容、东破贺浑,今挟十余州之师,来攻我一陇,胜负不言自明’,云云;又在信中对唐使君说,久慕唐使君之名,非常敬重唐使君,希望唐使君能‘与他一起,一统海内,成就大业’,云云。

“等等就是这些内容吧,总之不外乎威胁与招揽共用。”

莘迩听了,心道:“一手甜枣,一手大棒,了无新意,不过如此。”问这吏,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千里宜当回信,可有回信?”

这吏答道:“唐使君没有回信,不过回送了一件礼物给蒲虏。”

“什么礼物?”

这吏答道:“一卷《论语》。”

莘迩闻言,顿觉纳闷,刚才觉得蒲茂给唐艾的信无有新意,这却转眼就听到唐艾回赠蒲茂了一卷论语,这倒是极有新意了,却只是,回赠论语是何意也?思之不得,便问这吏,说道:“千里送《论语》一卷给蒲茂,是什么意思?”

这吏却也不知唐艾此是何意,回答说道:“唐使君送了《论语》给蒲虏后,下吏等私下猜测,皆以为,这也许是唐使君在斥蒲虏实为胡夷,其虽自诩仁义,无非沐猴而冠之意?”

莘迩想了想,失笑说道:“若是此意,千里此举未免促狭。”

却实际上,唐艾不是这个意思。

送蒲茂一卷《论语》,只是唐艾既懒得回信蒲茂,又懒得费心想该回赠个什么东西与之,故而随手便拿了案上在读的《论语》一卷,叫送去给蒲茂了。

且亦不必多提。

莘迩继续问这吏,说道:“具体的攻守战况,你且说来我听。”

这吏恭敬应是,便顺着刚才的话,往下说道:“蒲茂耀兵、致信过后,乃於翌日对我襄武县城展开进攻。下吏适才已向明公禀过,蒲茂主攻的是我襄武城东、城南两面。他把攻城的秦虏分作了三部,自早至夜,攻城不息。

“唐使君把城中守卒亦对应地分成了三部,并抽选了五百精卒作为预备队;唐使君又从城中百姓中,征选了数千丁壮,轮流助战。唐使君和麴太守亲自临城指挥。

“激战两日,城东的护城河被填平数段。下吏从襄武出来的前一天,城南的护城河也被秦虏填平了几段。秦虏於是在下吏出城的当日,趁势发起了一次大的猛攻。

“秦虏是上午开始的攻势,下吏时在城头,从侍唐使君,遥观攻城之虏,东、南两面,旗帜蔽日,奔骑川流,步骑合计只怕不下两万余众;攻城秦虏后头,复有数万秦虏列阵备攻。

“唐使君披鹤氅,持羽扇,乘肩舆而登城楼,坐之观敌军容,见蒲茂的旗帜在城东,即令预备队五百精卒候於东城墙的藏兵洞内。

“秦虏自上午到中午,攻之不歇,攻势最猛的时候,城楼上的瓦片为之震动。中午日头毒,唐使君触手亲兵铠甲,觉甲热之后,乃命藏兵洞内的精卒袭出。秦虏猝不及防,其攻我东城之部被我精卒冲散;城上矢石大发,并抛火油,杀伤秦虏甚众,斩获其曲军侯以上四人。

“秦虏的锐气一下被打断,勉强又攻了一个多时辰,未到傍晚,蒲虏就鸣金收兵了。”

这个吏员是个质朴之人,非是文采之士,一番本该是激烈精彩的攻防之战,从他的口中道出,却简直可用“朴实无华”形容。

不过此战的整体经过,他倒是讲清楚了。

听到唐艾选择中午发动反攻,莘迩赞许心道:“换了是我,也会选择中午。不止是因为中午日头毒,且更是因为攻城的敌军攻了半天城,该到饭时了,亦必俱皆饥渴,於此时攻之,正当其时!”

那吏继续说道:“这天打赢一场,晚上,唐使君便召下吏,与下吏说,‘今挫秦虏之锐,是最适合悄然出城的机会’,下吏遂就在这天深夜,下城而出,来给明公送信。”

“这的确是最好的出城机会。城中军心、民心如何?”

那吏答道:“凡偶得战间歇息之时,或战况激烈之际,唐使君都会携夫人一道,鹤氅羽扇,乘坐肩舆,缘城墙而行,从容循抚守卒、民夫,有时候还会在城楼上弹琴奏乐。唐使君这般镇定,城中的军心、民心都十分安稳。”

尽管还是“朴实无华”的言语,这番描述,却让莘迩及旁边倾听的麴令孙等,无不油然升起神往之情,都不禁遥想当那敌我鏖战的时候,唐艾坐肩舆,鹤氅飘飘,羽扇轻挥,而巡行其间,抚视兵卒,谈笑风生,乃至迎冒敌人箭矢,在城楼悠然抚琴的风采,会是何等的卓异。

“若我在城中,守将如此,纵敌千万,何惧之有?”麴令孙心中这样想道。

莘迩叹了口气。

乞大力也是佩服唐艾的胆气,心中正在暗赞:“唐使君的这份胆勇,差不多可和我比了!”听见莘迩叹息之声,问道,“明公,唐使君当真不愧明公屡对他做出的人杰之誉!有唐使君守襄武,襄武定能万无一失了,明公却缘何叹息?”

“我叹气,不是担心襄武;我叹气,是愧我不及千里风姿矣!”

乞大力熟练地溜须拍马,正色说道:“唐使君固然人杰不错,然明公是人中之龙,要论风姿,小人看来,还是明公胜过一筹!”

莘迩一笑置之。

襄武的情况大体了解过。

别的也就罢了,对於守城来讲,军心、民心是最为重要的,——想那孤城被围,天天打仗不说,而且每天都面临一旦城陷,可能就会丧命的危险,作战的强度、心理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身在城中的守卒,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处在紧绷的、临界线上的,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主将要能把军心、民心稳住,不能怕,不能慌,更不能乱,目前看来,唐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至少暂时来讲,襄武应该还没有失陷的风险。

莘迩就不再多问,拆开了唐艾的来书。

展开观阅。

书中写道:“蒲茂分兵两路,其亲率主力攻襄武,以慕容瞻引鲜卑兵等攻南安郡。慕容瞻督战甚酷,中陶两日而陷,王舒望负伤撤回獂道。郭道庆固守獂道,瞻数攻不下,绕獂道而西,往攻首阳。首阳料难久守。襄武虽将四面环敌,艾在,公勿忧也。”

莘迩看完,暂时没有说什么,举目看向送信来的那吏,说道:“既然千里的信你已经送到我这里来了,你就不要再回襄武了。我的回书,我会另外遣人送去给千里。”

这吏说道:“明公,下吏愚见,回书仍由下吏带回,似较为宜。”

“为何?”

这吏答道:“一则,下吏原路返回,熟悉道路;二来,襄武外头敌情,下吏也熟悉;三者,城中守军将士亦皆识下吏,只要下吏到得城下,城上立刻就会放下垂篮,明公若是换个旁人去,这中间或许会有些耽搁。因此三个缘故,故是下吏愚见,回书仍由下吏带回为妥。”

看着这吏小学生似的坐姿,想想他方才无有文采的言辞,此时再听着他甘愿冒险,再次穿过数万秦军的营垒,折回襄武县城的话语,莘迩感叹说道:“卿者,义士也。”

认为此吏说的三点很有道理,便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吏路上没有怎么睡觉,这会儿吃饱了,困意随之而来,看他眼皮子直打架,一副强撑的样子,莘迩温言说道:“你且先休息,等我给千里的回书写好,你再还襄武。”

这吏应诺。

莘迩命乞大力带这吏下去,叫乞大力务要好生安置。

等乞大力带这吏离开,莘迩令道:“召赵兴、高延曹、罗荡、李亮、薛猛、朱延祖诸将来议事,把张太守也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