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略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以博闻为尚

即鹿 略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以博闻为尚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因为这个是当下士人与前代大不相同的风尚,与时代之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如写入书中,未免影响阅读的流畅,所以在此处作个小注。

荀子《解蔽》中说“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哪怕博闻强识,如果不符合王制,一样会被鄙视,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文士的博学多才应该服务於儒家的政治。

士人早先并不以博识为尚;博识之风,始於汉魏之际,兴於两晋南北朝。

西汉的时候,儒家各派壁垒森严,讲究“家法”、“师法”,老师教的东西,一字不得改,不同学派间,攻讦如仇。这种情况下,莫说博识,儒经也学不了几本。因此当时的邹鲁民谚云:“遗子黄金满籝(筐),不如一经”,一经就足取名禄了。

到了东汉,古文经学兴起,较与今文(汉初老儒口述,用当时的隶书所记之儒家经典)经学,古文经学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学者们开始不再拘泥於前汉的“家法”、“师法”,儒家的各派渐渐融合。汉末的大儒郑玄便是学富五车,精通今、古文诸家,自成一派。

再到汉魏之际,海内纷乱,儒家的政治统治秩序遭到破坏,面对这种新问题、大变局,儒家的学说已经没法运用了,士人们急切地想要找到应对的办法,於是,就不仅再只是止步於融汇儒家各派,并且进一步地开阔视野,转向别处寻找新的治国、立身的理论和思想。

先秦诸子之学由是得以在这一时期复兴,重新受到士人阶层的重视。儒、道之外,法家、刑名家、农家、兵家都很盛行,甚至山经海志、神异志怪之书也颇有市场。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政治难题,但这么一来,不可避免地就带起了尚博好奇之风。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大盛,早已然违背了荀子那句话的原则,博闻与王制已没了没什么主从的关系。王制的归王制,博闻的归博闻。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志怪小说,即是此种风尚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这类小说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士人对於博物的宗尚。

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便是编纂於魏晋时期,作者张华,“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

简言之,士人博闻的风尚是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才形成的。

两晋南北朝之时,文人以博闻强记相尚的例子很多,记忆的典故越多,得到的名声就越大。

南齐的王俭任尚书令时,“出巾箱几案杂服饰”,拿出了一堆东西,让众人分别列举与这些东西有关的典故,谁说得多,就把那样东西给谁。众人各得一两物。陆澄晚到,东西已经分完了,他“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比他们知道得多,诸物尽归其有。

这位陆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王俭“自以博学强识”,认为自己“读书过澄”,比陆澄读的书多。有次,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商讨学问,陆澄等王俭说完,“然后谈(王俭)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数百千条,意即数百条。

梁武帝曾和沈约比谁知道的有关栗子的典故多;又曾问臣下有关锦被的典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到都认为已经说尽的时候,而刘峻“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

刘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点燃)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学到这等程度,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家有藏书万卷,与刘峻并被举为硕学之士,谓刘峻“书淫”。淫,沉溺、无足之意;书淫,指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

沈约在与梁武帝的比试中落了败,比他少举三事,但这并不是沈约不及他博识,而是梁武性妒,好面子,是以沈约虽被后人评为“见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在其面前,也得故意相让;刘峻固识惊一座,可却被梁武“自是恶之,不复引见”,从此之后,仕途坎坷,潦倒一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