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三章 留身待将来 苦衷必清楚

即鹿 第三章 留身待将来 苦衷必清楚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大王是这样问你的?”

陈不才答道:“是啊。”

“你如何回答的?”

陈不才答道:“不才什么也没有说。”

“什么也没有说?”

“是。”

陈荪略微松了口气,说道:“什么都不说,就对了。”

他之前只猜到了令狐乐也许会就“亲政”此事问陈不才些什么话,但却是没有料到令狐乐会问出这么直白的话来,心中不由想道,“大王也真是的,怎能贸贸然地问臣下这种话?就是亲信,这种话也不好随便问出口的啊!唉,虽然朝士颇有人言,说‘大王习儒好武,英气勃勃,有明君之相’,到底还是年轻,沉不住气,拿捏不住轻重啊!”

他叮嘱陈不才,说道,“大王以后若再问你类似的话,记住,你一个字都不能说,切勿回答!”

陈不才应道:“是,不才晓得。”

他终是忍不住,问陈荪,说道,“阿父,对大王亲政此事,太后是怎么想的,说实话,不才也很纳闷。不才之所以没有回复大王的问话,一则固是因为大王的问话牵涉到了大王与太后的母子关系,不才作为臣下,不宜乱说;二来,实亦是不才也搞不清太后的意思!

“阿父,你觉得太后是什么意思?莫不是,太后真的是不愿见大王亲政么?”

陈荪蹙眉,教训陈不才,说道:“不才,我再三教你,为人臣子,需首重本分二字!你怎么还是糊涂啊?”

陈不才赶忙下拜,说道:“不才愚钝,请阿父训示!”

陈荪肃容说道:“太后是何意思,太后愿不愿大王亲政,那是太后的事。我等身为臣子,不可妄猜,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这一摊,你,把大王服侍好,我,把黄门省管好,这就可以了。非关己事,强行掺和,此为人臣者的大忌是也!……不才,我这话,你要牢牢记住!”

陈不才却有不同意见,他说道:“阿父,大王亲政,事关国家,阿父与不才,同为国家之臣,这怎么能是不关阿父与不才的事呢?”

“你我的确都是定西之臣,然就大王亲政此事上,你我的意见重要么?”

“……不重要。”

“谁的意见最重要?”

“阿父日前已教知不才,这件事上,征虏的意见最重要。”

“我且问你,现下是何形势?”

陈不才答道:“包括氾宽等在内的朝野士人,外以氾宽为首,内以中台的右仆射氾丹为首,连日来,群起上表,请太后还政大王;太后、征虏,还有麴令、内史张监、黄门黄侍中、中台的左仆射孙公等,对此则都沉默无语,至今皆暂无表态。……阿父,这就是现下的形势。”

陈荪说道:“麴爽何人也?张浑何人也?麴氏者,我定西军中之重镇也;张氏者,陇地之头等阀族也,可现而今,却就连他俩都还迟迟不肯表态,很明显,他俩这仍然是在观望时局,或者说,仍然是在等征虏的态度啊!……小宝,征虏不表态,麴、张亦噤声,我家虽定西之宿贵,然既非土著,军中又无子弟,你我父子,若於此时却竟然跳出,你觉得合适么?”

“不合适。”

“岂止不合适,是非常不合适!小宝啊,氾宽、氾丹父子领头上表,请太后还政大王,响应者众多,朝野舆论汹汹,他们的目标非是为逼太后还权,而分明是意在征虏!换言之,太后不过是个靶子罢了!……那么小宝,在征虏说话表态前,我家,你我父子就决不能乱置一词!”

陈荪指了指案上的信匣,说道,“你知道么?我前天收到了氾宽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他具体都写了什么东西,我就不再给你复述了,总而言之,他是想让我也上表朝中,请求太后还政!我,没有回他的这封信。小宝,我没有回他的这封信,大王日后若要再问你什么,在征虏表态之前,我还是那句叮嘱,你要一如今日,把好你的嘴!”

“是,阿父教诲,不才铭记在心!”陈不才一边应着陈荪的教训,一边难掩好奇,说道,“阿父,说到征虏的态度,阿父与征虏时常公事相见,对於大王亲政此事,征虏至今真的是一点态度都没有表现出来?阿父,征虏究竟是何心思?阿父可有看出端倪?”

陈荪抚摸颔下,没有回答陈不才。

他心中想道:“大王沉不住气,莘阿瓜却是真能沉得住气。我月来几次与他相会,每次我都暗中观察於他,他还真是若无其事,就好像根本没有氾宽、氾丹等人上书朝中,请求太后还政此事一样!言谈举止,与往日无有半点不同!……他究竟是何心思?我还真是有点看不透。”

联系莘迩此前的做事风格,对付宋家也好,对付令狐京也好,都是谋定而后动,不动则已,一动就必致人死地,陈荪暗暗猜度,又想道,“自古权臣,主动让权还政者,几无矣!我看这莘阿瓜,只怕是不会心甘情愿,还政於大王的。他至今无有表态,莫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暂且忍耐,而后等到氾宽、氾丹等等所有支持还政大王的人都露头以后,他一鼓荡之?”

想到这里,更是坚定了现阶段,他们陈家绝对不能乱说话、乱表态的决定。

——然则说了,既然怀疑莘迩是在“引蛇出洞”,那么干脆现在就表态,表示不支持还政於令狐乐不就可以了么?却是陈家毕竟是令狐氏的乡党,陈家在定西的权势,从定西建国那一日起,就都是依附在令狐氏的王权之上的,所以当莘迩势大之时,陈荪可以暂避其锋,委曲求全,但要他彻底地、完全地改投到莘迩门下,放弃令狐氏,这却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管好自己的事,留此有用之身,以待将来,这,即是陈荪为陈家目前所定下的策略路线。

陈荪的盘算且不需多说,却说莘迩。

“放长线,钓大鱼”云云,陈荪对莘迩的这个推测,其实大错特错。

莘迩向来讲究堂堂之阵,阳谋之策,哪里会有此等的“阴险恶毒”?

甚至事实上,对令狐乐亲政这件事,莘迩本意来说,也是不反对的。他如果反对,早前朝臣上表建议给令狐乐完婚的这个请求,他当时就不会同意。他当时就已经看到,“完婚”的背后,便是“亲政”。“完婚”的请求他同意了,“亲政”此事,他又岂会反对?

那么,莘迩为何不反对令狐乐“亲政”?

原因很简单,首先,令狐乐早晚要亲政,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莘迩现在“篡权窃国”,行那废君自立之举,可“废君自立”,在当前外部敌人强大,国内令狐氏到底立国已有数十年,民心尚有的背景下,显然是不可行的,其次,而随着令狐乐年岁的渐大,这一两年中,莘迩也清楚地看出来了,令狐乐急於亲政的念头是一天比一天强烈,如此,结合此两点,既是顺应变化,也是为了避免“君臣”间日后可能会因此出现的矛盾,令狐乐要亲政,就由之便是。

只是话又说回来,令狐乐“亲政”,也不能是说“亲政”就“亲政”,一句“亲政”,一道诏书下来,莘迩所有手上现有的权力就都上交,他个人的前途命运,从此就要看令狐乐的喜怒,最重要的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驱逐胡虏、光复中原等等,自兹就不再复提,从此以后,这些能否得以实现,就全要看令狐乐愿不愿意、或者其有没有这个能力,——这却是不成的。

此外,还有一点,莘迩现下早非是当年的孤身一人,如唐艾、羊馥、羊髦、张龟、黄荣等等等等,还有曹斐、孙衍、张韶、索恭、北宫越等等等等,与他已是一党,互相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令狐乐“亲政”可以,但亲政以后,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令狐乐重用“提请还政於他”的那一干“功臣”,如氾宽、氾丹诸辈,那唐艾等的权力、利益,势必会因之受到侵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需在令狐乐“亲政”前,先处理好的。

故是,对令狐乐亲政,莘迩虽然持不反对的意见,可却直到现下,还没有正式表态。

表态也不难,但在其先,至少两件大事,需得提前办好。

一件是,“征虏将军”的官职之外,再向建康讨要一个官职。

一件是,令狐乐亲政无妨,但左氏不能就此失权。

第一件大事,目前已有眉目。

这件事,最初的提议者是羊髦,早在令狐乐大婚之前,他就对莘迩提出了这个建议。

他当时对莘迩说道:“大王亲政,势在必行,不可阻也。然大王年少,无理政治军的经验,虽具英秀之姿,值此氐秦将独霸北地之时,内抚士民,外抗强虏,恐怕却还火候不足,会嫌稚,为国家计,为我定西的百万唐胡百姓计,髦窃以为,明公宜遣使建康,备述我定西国情,陈明公请为大唐戍边御胡之诚,如能求得诏命,使将军得督陇、秦诸州军事,则为善矣!”

莘迩深觉羊髦此策不错,但放到具体的施行上,他认为会很有困难,因此那时回答说道:“卿此策固佳,奈何建康距我定西,远达两千余里,建康视我定西为不毛之地,甚轻视也,便是我遣使往赴,亦只怕建康朝廷会因不愿多事之故,而不作理会吧。”

莘迩的担忧也很有道理。

这件事,就这么暂时放下。

后到了黄荣出使荆州回来,闻他说出“桓蒙遣人秘见程昼”此事的时候,羊髦认为机会来了。

他再次进言莘迩,说道:“新君继立,依照惯例,是要大赦天下,广施皇恩的。明公,可趁新君继位,遣使往贺,献忠於新君的机会,向朝中提出这个请求了!”

“景桓在荆州日,拒绝了相王的书召。建康已知景桓为我使荆,景桓复拒相王之召,而建康深惮桓荆州也,若因此之故,建康把我当做桓荆州之党,仍不允我请,计将安出?”

“髦有一策,建康必会答允明公所请!”

“何策?”

“建康如把明公视为桓荆州之党,或不允明公所请,但如建康不把明公视为桓荆州之党呢?”

“此话怎讲?”

羊髦遂献上了他的计策,说道:“程昼,是建康朝中诸公所欲议立为储的,今桓蒙遣人秘往见之,表面上看,似是桓蒙同意了立程昼为储,然而桓蒙与建康朝中的关系,人尽皆知,他为何会不反对建康诸公提议的储君人选?以髦料之,只有一个缘故,便是桓蒙意欲借‘支持程昼’为条件,‘勒索’程昼,向他逼要好处!故此他‘密遣人’往去见之。

“明公,建康与荆州本就已经互相猜忌,髦料之,程昼若果得登帝位,因了桓蒙‘勒索’此事,以后对桓蒙只能会是更加的‘忌惮’!

“明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命使者暗中告诉程昼,解释说上次之所以黄荣会拒绝他的召见,是因为身在荆州,害怕桓荆州会因是发怒;然后,再代表明公,向程昼表陈忠心。

“我汉中与桓荆州治下接壤,在程昼看来,大约他会以为明公足可成为除掉扬州等地之外,他制衡桓蒙的另一枚棋子。由是,明公的任何请求,程昼肯定就都会允可的了!”

细细想了一想,羊髦的这番分析、这番话,很有道理。

不过也有代价,那就是会不会因此搞坏了与桓蒙的盟友关系?

羊髦又说道:“一则,氐秦已然独霸,桓荆州欲保荆州也好,欲北伐也好,孤掌难鸣,非得有明公相助不可;二来,桓荆州雄才大略,与将军惺惺相惜,明公苦衷,他必清楚,由此二条,莫说使者与程昼的所言所云,不一定会泄露於外,就算真的泄露出去了,桓荆州定也不会因此就撕毁与我定西的盟约!”

莘迩品咂了一会儿羊髦话中的含义,心道:“士道这话说的,什么叫做‘惺惺相惜’?也就罢了,后头接一句‘我之苦衷,他必清楚’,此何意也!桓荆州挟荆自雄,怀不臣之心,难道在士道眼中,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么?”叹了口气。

羊髦问道:“明公缘何叹气?”

莘迩叹道:“士道啊,做人难!”

羊髦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说道:“做人难?”

“不说这个了。卿此策甚好,就按卿此策行之!”

尽管定下了用羊髦之策,只是那会儿程昼还没有到继位的时候,因此计议虽然定下,使者没有立刻派出,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的施行此策。

又直到了今天下午,建康的使者到来谷阴,闻知了程昼居然已经登基的消息,事不宜迟,就在陈荪回到家里见到陈不才时,莘迩遂开始施行此策,已面嘱高充,令他次日便使往建康。

——所以说,这第一件事,现在是已有眉目。

如果把第一件事,比作是“外”,得了建康“都督秦州等地军事”的任命,就可以虽然令狐乐亲政,成为真正的定西王,但陇州等地的军政实权,却还能够为莘迩所掌;那么第二件事,左氏不能失权,就可比作“内”。只有外,没有内,是不牢靠的,非得内外俱有,才最稳当。

然而,第一件事,现下已有办法,已开始施行,第二件事,莘迩却是尚无定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