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六十四章 四姓分六等 何虑朝臣阻

即鹿 第六十四章 四姓分六等 何虑朝臣阻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蒲茂说是:“孟师言之大事,可是班禄、三长此两制?”

“这两制当然也是大事,但比起臣要说的,还是不如之。”

听了孟朗的这话,蒲茂聪敏,立刻猜到了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说道:“哦,是了,孟师要说的,孤已知,必是‘先复五等,分定族姓’此政了。”

“大王英敏,臣说的正是此政。”

蒲茂摸了摸颔下的胡须,记起昨天孟朗与崔瀚等饮酒高会一事,说道:“孟师昨日不是召崔瀚等相见了么?孟师数与孤举荐崔瀚,说他才高过人,政能出众,乃台辅之妙器,悉衮职之良才。孟师,若孤记得不差,昨日应是师与崔瀚的头次见面,既见斯人,观感如何?”

“其人形貌玉树临风,其人言辞文雅敦儒,其人见识远迈同伦,不愧河北之士望,崔氏之苗裔也,比之臣未见他前,向大王举荐他时所言的荐语,臣以为,其本人更高过於此!”

蒲茂露出了点笑容,说道:“孤可是很少听到孟师这般赞许一个人!孟师说的,让孤都好奇了,迫不及待想见一见这位‘河北之士望’、‘台辅之妙器’。”

“臣已经与崔瀚等人说了,请他们三日后进宫,觐见大王,到时,大王就能见到他了。”

“还要等三日么?”

孟朗笑道:“大王求贤若渴之心,崔瀚诸士若是闻知,必感激涕零!”

“孟师,孤有一疑。”

“大王请说。”

蒲茂问道:“孟师几次对孤说,‘先复五等,分定族姓’此政,诚然是当今之上佳良政也,若得施行,则胡、唐之间百年来的矛盾,定然会因之消弭。孟师,大禹出西戎,我族氐人,亦中华之后人,胡、唐分隔,内斗不息,这是孤不乐见的,孤立志要做中华天子,那么此政既利於糅合胡唐,当然是要施行的,但其施行后的效果,当真会有孟师说的这么灵验么?”

“大王,胡、唐为何分隔、内斗?”

“胡有胡俗,唐有唐俗,风俗不同,是以隔阂乃深。”

孟朗侃侃而谈,说道:“正是如此,所以大王,如欲消除隔阂,最根本的办法是混一风俗,如始皇帝所为,同文字、同语言,车同轨、行同伦,唯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永绝此弊,但是,唐俗上承千年,胡俗亦如是,各自根深蒂固,要想做到这一点,短时期内却是不可能的。如此,在做到这一点之前,就必须要先有另外的政措做一个过渡。”

“这个‘另外的政措’,孟师指的便是崔瀚的此条政议么?”

“是,也不是。”

“孟师此话怎讲?”

孟朗回答说道:“臣所指之‘另外的政措’,具体可以分为两条。下则以胡治胡,以唐治唐,这是第一条;上则通过彼此结婚姻,以及同殿称臣,朝夕共处,潜移默化地先把国人勋贵、唐人高门糅合一处,然后上行下效,再借国家法规的形式,影响、规定到民间黔首,这是第二条。而要想达成此两条,非得用崔瀚的此条政议不可!因是臣讲,是,也不是。”

“非得用崔瀚的此条政议不可?”

“大王,崔瀚的此政议堪称妙绝,却为何慕容氏不能用之?”

蒲茂说道:“孟师,咱俩之前对此有过讨论。慕容氏所以不能用之者,是因为伪魏当权的,多是鲜卑诸部,及其从附匈奴、乌桓等诸胡各部的贵酋、贵种,他们不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对崔瀚的此条政议,因此大力反对,故是慕容氏终究不能用之。”

“大王,国朝与伪魏虽是不同,正如大王所说,伪魏国中诸胡各部的大人权重,而我国朝,大王独尊,可是观今朝堂,与伪魏却颇为相似,亦多国人之勋贵,少唐人之士儒也。这种情况下,‘以唐治唐’,首先就难以做到;其次,糅合国人勋贵、唐人高门於一处,也难以做到。这两点不能做到,则又何谈消除胡、唐隔阂,开大王不世之功,立我大秦千秋万代之伟业?”

蒲茂想了下,说道:“孟师之意,孤明白了。孟师这是在说,只有借用崔瀚此政议的施行,才能真正地抬高唐士的地位,也只有真正地抬高了唐士的地位,才能达到糅合胡唐之目的。”

“大王明见,臣正是此意!”

蒲茂颔首说道:“孟师,你说得不错。今之我大秦朝堂,确是唐士偏少。孤虽有意大举擢用,然亦阻力重重。前次孟师举秦广宗出秦州刺史,就有司徒仇公等人反对,说什么自我大秦建国以今,州刺史者,悉国人任也,概无唐士出任,如任秦广宗,不合祖宗规矩;近日孟师荐举北地唐士,分任新得郡县的长吏,仇公等也是一再非议,还是说无前例故事可依。

“孟师,他们既然一而再,再而三地举前例故事来说话,那咱们是得给他们定个新规矩了!”

“大王英明!”

“昨日孟师与崔瀚见面,可曾闻他具体说说如何个‘先复五等,分定族姓’?”

孟朗说道:“大体有二。”

“孟师请细细说给孤听听。”

孟朗应道“诺”,便把从崔瀚处问来的施行其政的具体办法说出,说道:“‘先复五等’此政,意即仿唐国分封宗室,重用宗室此政,这条政措,其实国朝现今已在施行。关中诸州的镇戍将帅,多国家之宗室,军中领兵的重将,更是多大王之兄弟。这条政措不必细说。

“‘分定族姓’此政,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一本’、‘六等’。”

蒲茂问道:“如何个‘一本’、‘两面’?”

孟朗说道:“‘一本’者,不分胡、唐,全部都按其族、其家自其曾祖而始,至其父为止,也就是按其往上三代所曾经任官的阀阅来定其姓等。累官三世五品以上者,得入姓族。”

“累官三世五品。”

“正是。”

孟朗所说的这个“累官三世五品以上者,得入姓族”,意思是说,三代任官,都在五品以上,这样的家族才有进入“姓族”,换言之,也就是“高门右姓”的资格。

蒲茂问道:“‘六等’呢?”

孟朗答道:“凡三世有三公者是为第一等,曰‘膏粱’,三世累任尚书令、左右仆射者是第二等,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是第三等,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是第四等,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是第五等,为‘丙姓‘,吏部正员外郎之类者是第六等,为‘丁姓’。此是‘六等’之姓族,凡得入者,总谓之‘四姓’。‘四姓’既定,以后的任官、迁官,并及起家之官,就各依照其本人家族在‘四姓’中的品等,分别给以相应的授予。”

蒲茂笑了起来,说道:“孟师,若按此定族姓,则凭师之家资,恐落於六等之后矣!”

孟朗没有笑,他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倒不是为了他自身而考虑此问题,而是为此政施行以后,庶族寒士们的仕途出路考虑到了此问题,——毕竟他出身寒门,此前也一直都是重用寒士,他说道:“大王,莘幼著前开武举於定西,今年又在定西举行文考,不分贵、庶,俱可参试,得中之人,称为进士,他俱给以显拔擢用。此政,臣以为,我大秦可以学之。”

“文考此政么?”

“大王,莘幼著行此政的目的,虽然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势,是为了借寒士之力,打压陇地之门阀,但寒门之中,颇多才也,寒士虽不善清谈,略缺文雅,而多务实肯干。行此‘分定族姓’之制的同时,再加以‘文考’之政,臣以为,无论高门、寒族,自此天下之才,便皆为大王用矣!”说到这里,孟朗顿了下,补充了一句,“当下治理新得之地的百姓,安定新得之地,需要多靠北地唐人豪族之力,因是,‘文考’的授官,可以低於给‘四姓’之授官。”

蒲茂沉吟斟酌,思量片刻,说道:“孟师此议甚佳!……孟师,还是孤刚才说的,‘分定族姓’此政,肯定是要施行的,但孤现在有个担忧。”

“大王担忧的可是朝中会有阻力?”

“慕容氏不得行此政,我大秦虽与伪魏不同,可要想施行此政,必然也会阻力不小!”

孟朗鼓励蒲茂,说道:“大王即位以来,德望尽收万民之心,今伐魏破之,威加海内,是德、威俱已隆哉,乾纲独断,何虑朝臣之阻?”

班禄、三长、分定族姓,再加上文考,这四项制度,但凡有点眼光的都能看出,皆是一等一的好政,这四项制度如果能够得以顺利的施行,蒲秦在北地的统治就算安稳了。甚至不但安稳,蒲茂的囊中还会由此人才济济,唐、胡俊杰荟萃满朝,北地郡县的政治也会一扫慕容氏治下时的贪贿、劫掠横行,变得清明起来,政通人和,百姓拥戴,以之荡平天下,实不难也。

可是,这四项制度能够顺利地施行么?

班禄制,将会损害魏国那些投降了秦国,现下依旧留任本地郡县的以胡人为主的官员们的利益;三长制,将会损害北地郡县各地唐胡豪强大族的利益;分定族姓,将会损害氐人、羌人权贵的政治利益;文考,将会损害唐人高门的利益。

简言之,这四项制度,都深深地触及到了蒲秦当下之“统治阶层”的利益。

以蒲茂在秦国的威望、德望,也许不会因此而出现大的乱局,可是,却就能一帆风顺么?

送走了孟朗出宫,——孟朗出宫时,专门要求,把慕容幼一起带了出去,一边是将要施行的四条大政带来的压力,一边是痛失新宠的难受,蒲茂独在殿中转了几圈,难以排遣,大白天的,又不想去寝宫找清河公主等妃,落个白昼宣淫的恶名,便吩咐侍吏:“召青鸟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