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六十一章 妃弟夜入宫 大王有不同

即鹿 第六十一章 妃弟夜入宫 大王有不同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向赤斧见孟朗沉吟,似乎是拿不定主意,心道:“明公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心软,顾念旧情。若是放到以前,再帮秦广宗一把,也许还行,唯是眼下形势不同以往,若是再帮他,只怕会损及明公自身了啊!……不行,我得进言明公,劝他最好是不要再帮秦广宗收拾烂摊子了。”

向赤斧心中所思,“唯是眼下形势不同以往”此言,主要指的是两件事。

一件是,孟朗近日,大力举荐北地的唐士出仕州郡,担任州府吏员、郡县长吏,这已经引起了以司徒仇畏为首的一干蒲秦朝中权贵大臣的不满。

向赤斧听闻传言,仇畏甚至於觐见蒲茂之时,对蒲茂说出了“我‘国人’岂皆粗野愚陋,而无可用的治民之才么?孟朗却不用‘国人’,一味广辟北地的唐士名族,将他们安插遍布於新得的郡县之中,分明是在竖立羽翼爪牙,并借此邀买北人之心,其人居心叵测”这样的话!

另一件是,“班禄”、“三长”两制,虽非出自孟朗一人的构想、设计,实是由蒲秦朝中好些的唐人朝臣、包括部分氐人朝臣,在蒲茂的牵头下,集思广益,针对慕容魏国“官员多无俸禄”、“民间隐匿人口严重”这两大弊政而共同商量出来的对策,但在具体到此两新政,该如何施行,又怎么施行,或者说,该在何时施行这一点上,蒲秦朝中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种便是孟朗的意见,认为应当立刻推行。

一种是仇畏等的意见,认为应当缓后推行,理由是“河北新得,民心未定,暂宜循伪魏旧制,安稳郡县为要,不宜立行变革,此两制固佳,然若即行之,恐生祸患”。

简言之,最近一段时间,单从军事角度看,蒲秦开疆拓土、连战连胜,确是凯歌频传,但随着胜利,随着一边是地盘越来越大,另一边却是氐人、羌人的贵戚、贵酋及其子弟们没有得到符合他们期望的战争利益,故换从政治角度看,蒲秦朝中现在诚如向赤斧所言“暗潮波起”。

暗潮的漩涡,就是孟朗。

这也没有办法,是情理中事,谁叫孟朗不是氐人、羌人,是唐人呢?而且他不仅是唐人,还深得蒲茂的信任。——事实上,莘迩不久前对左氏说的“秦有三弊”,便是对此的预先判断。

而今观之,莘迩的判断很对。

向赤斧想定,便就苦口婆心地说道:“明公,为了班禄、三长两制能够顺利推行,也是为了今日堂中时,崔瀚所倡议之‘先复五等、分定族姓’此制,能够随后得行,眼下来看,赤斧以为,明公委实是不宜再帮秦广宗说话了!”

“我帮不帮秦广宗说话,关班禄、三长等制有何干系?”

向赤斧愕然,心道:“这不是板上钉钉,明显的事儿么?”问道,“……明公是在考较赤斧么?”

“你说来给我听听。”

向赤斧说道:“赤斧适才已说,秦广宗前丢南安,已引起朝臣对他的弹劾,幸赖明公,大王才没有治罪於他,而如今,又因为秦广宗中了唐艾的‘诈死’之计,非但使其本人兵败南安,连累燕公失利陇西,还导致吕明、季和不得不从汉中无功而返,可以想见,司徒仇公等必然很快就会据此,再次向大王弹劾秦广宗!……两次大败,本就是秦广宗的责任,明公若在此时还帮他说话,一旦被仇公等弹劾明公‘用人不当’,这只会使明公也陷入到不利的境地!

“明公若是陷入到不利之境,班禄、三长两制的推行,目前已然是阻力重重,则到的那时,此两制,恐怕就会更难推行,乃至最后竟是遂了仇公的意,被迫暂缓推行也不是不可能的!

“明公,往深里说,班禄、三长两制暂缓推行,其实影响也不是很大,可问题的关键是,万一因为此两制的暂缓推行,也就是说,万一因为在这场‘是否立即推行此两制’的争论中,明公败给了仇公,而损害到明公於我朝中、於我大秦朝野臣民中的威望,那可就糟糕了!

“是以,赤斧陋见,为大局起见,明公现在不应再帮秦广宗了!应忍痛割爱,壮士断腕!”

听了向赤斧这么一大堆话,孟朗不由笑了起来。

向赤斧再次愕然,问道:“敢问明公,缘何而笑?”

“‘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你这两个词用的,哈哈,哈哈。”

“赤斧这两个词用的不对么?”

“用的不错,你刚才分析的那些东西,也不错。”

向赤斧大喜,说道:“如此,明公是接纳了赤斧的愚见,决定不再帮秦广宗了么?”

孟朗摇了摇头。

向赤斧三度愕然,问道:“敢问明公,这是为何?”

“我且问你,秦广宗会不会叛我大秦,投定西?”

“赤斧方才已经说了,秦广宗当然不会叛我大秦,天水郡的谣言,定是莘迩或唐艾的诡计。”

孟朗说道:“燕公若是果密奏此事於大王,大王一定会召我询问,既然你也认为秦广宗不会叛我大秦,大王问我时,我又岂能不如实奏禀?而又当朝中果有大臣闻讯后,若因此奏请大王治罪秦广宗,我又岂能不为秦广宗说话,而默然由之?”

“可是明公……”

孟朗思虑已定,打断了向赤斧的话,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不再帮秦广宗,避免波及到我自身,使我自身陷入不利之境,的确是对班禄、三长两制,以及‘先复五等、分定族姓’此制的将来施行大有好处,也即是你说的,‘为大局起见’,可你有没有想过?我如是就此放弃了秦广宗,朝野的臣民们,特别新得之地的唐士如崔瀚等,会怎么评议我?”

向赤斧陷入深思,说道:“明公是在说?”

“班禄、三长两制若暂缓推行,或会有损我於朝野的声望,而我如放弃秦广宗,则必是会有损於我在朝野间的声望!毕竟,秦广宗与我故交,是其一;秦广宗是我大力举荐,乃才得以出任秦州刺史,是其二;秦广宗虽两败於唐艾,然其人在秦州,尽心尽力,是其三。”

向赤斧说道:“这么说,明公是决定要再帮秦广宗一次了?”

孟朗素怀远志,久处政坛,要说他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要说他多愁善感,有多么的顾念旧情,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帮不帮秦广宗,在他心中,其实是与旧情毫无关系,而是完全出於政治考虑,他说道:“不帮不行。”

“赤斧却还是不免忧虑,若再帮他,或许会波及到明公!”

孟朗起身下榻,伸了个懒腰,随后反手往腰上锤了两锤,没有接向赤斧的腔,再继续这个话题,说道:“哎呀,老喽!不服老不行啊。想我年少之时,从师读书山中,昼夜以继,连着坐上两天两夜不动,身体都毫无不适,现在只不过坐榻半日,就腰痛、脖疼!”

说起来,孟朗是很注意身体的,通常每天早上,或者晚上入睡前,都会打上一套五禽戏之类的养生拳法,可他毕竟是五六十的人了,整日操劳国事,最近这大半年,自开始伐魏以来,又多数时间都在戎马征战,他的身体难免就吃不消。

前几个月刚染风寒,病了多日,上个月不知是否因为水土不服,吃不惯河北的水,又腹泻不止,蒲茂给他换了个七八个医官,最后才算是给他治好,可整个人也瘦了七八斤。这些病之外,就是他腰、脖的这些老毛病,稍坐久,便痛不堪言,还有他的视力,现今也是越来越差。

“明公的腰又痛了么?”

“你来给我按按。”

孟朗俯身榻上,向赤斧挽起袖子,立其身侧,便给他按腰。向赤斧的父亲是孟朗求学时的同窗,向赤斧在孟朗面前,既是亲信主簿,又如其子,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

一边按着,向赤斧想起了一事,一边说道:“明公,我闻大王授任慕容瞻为司隶校尉的诏书,这两天就要下来了?”

“是啊。”

“唉,大王怎就这么固执己见,不肯听从明公的良言?非但不除慕容瞻,还要给以司隶校尉这样的重任?”

孟朗沉默了片刻,叹道:“我该说的,都对大王说了。慕容瞻怀盛名於北地诸胡中,知兵善战,而复性能隐忍,譬如鹰也,饥则来附,饱而远飚,终成患祸,不可不除。奈何大王不听,我亦无法。”

司隶校尉,是孟朗此前的职务。此职掌管京都的治安,有权监督朝中的大臣,权责极重,素来是非亲信之臣不能任之的。蒲茂现要把此职授给慕容瞻,固是拒绝了孟朗的“良言”,可换个角度看,如果称赞的话,却也显出了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向赤斧听出了孟朗口中的失望之意,便赶紧转换话题,随口说道:“明公,我听说大王有意把邺城宫中的铜驼、铜马、飞廉、翁仲徙至咸阳,此事是真的么?”

“是有此事。”

“这几座金像、石像,可都重数千斤,邺县到咸阳,千余里远,要想把之运到咸阳,必然耗费民力巨大啊。”

孟朗调整了下心情,先是叫向赤斧用大力气,然后说道:“你当知这几座金像、石像的来历。本是秦、成所造,有的原先就是立於咸阳宫殿前的,后来被运到洛阳,有的则本是在洛阳宫中的,后来洛阳为慕容氏窃据,慕容氏遂将它们悉数运到邺县。这几座金像、石像,不仅仅是几座金像、石像,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大王以平定海内,使天下重归一统为业,由而欲把它们徙回咸阳,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也进言过大王,劝大王不必行此举,大王执意不听。”

“原来如此。……这些也都是小事,既是大王执意要做,那便随他就是。”

向赤斧还有别的话还问,但又不知当说不当说,迟疑了下,手上随之一慢,孟朗敏感地察觉到了,扭脸笑道:“你在想什么呢?”

向赤斧吞吞吐吐,说道:“明公,我还听说了一件事。”

“什么事?”

“大王、大王……。”

“大王怎么了?”

“大王前几天晚上,是不是召慕容妃的弟弟进宫了?”

孟朗脸上的笑容渐渐退去,他把头转回,不再看向赤斧,过了一会儿,问道:“你听谁说的?”

“此事前两天就传开了,赤斧至少听四个人说过此事!有府中赤斧的同僚,也有军中的将校。”

“乱咬舌头!”

“是、是。赤斧知错。”

又过了会儿,孟朗说道:“这事儿没有你的错。大王前几天,确实是把慕容妃的弟弟召进宫了,但只是因为当晚与慕容妃饮酒的缘故,叫他陪酒罢了。因其饮醉,不能出宫,故是在宫中住了一晚。”

“是、是。”

“再听到有人乱说,你就以此告诉他们。”

“赤斧明白。”

“慕容妃”者,是慕容权、慕容武台弃邺北逃之时,没能带走的慕容氏的一个公主。此女长相美丽,蒲茂一见之下,便就动心,同时也是因为欲借此安抚、笼络慕容瞻等慕容氏的降臣,遂把此女纳之为妃。慕容妃的弟弟,与慕容妃一样,相貌娇俏,蒲茂亦甚喜爱,前几天晚上和慕容妃在邺县台城的宫中喝酒,酒兴上来,就传旨把他召进了宫中。

至於究竟是不是如孟朗说的,蒲茂单纯只是叫慕容妃的弟弟陪酒?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今天堂中宴请崔瀚等人之时,崔瀚等人还按照儒家的规范,盛赞蒲茂是圣主,然而打下邺县这才多久?北尚有慕容氏的余孽未除,东边的贺浑邪早晚必叛,代北的拓跋倍斤亦是狼子野心之辈,更不用说西北的定西不过一蕞尔小国,却使蒲秦接连吃瘪,并及江左的唐国,尽管偏安,依旧被大多数的唐人视为正统,蒲茂却就又是要劳民伤财的运送铜驼、铜马、飞廉、翁仲入咸阳,又召慕容妃的弟弟深夜进宫,更要紧的是,还坚持己见,就是不肯听从孟朗三番两次进谏,劝他及早除掉慕容瞻的建议,非但不听,还即将下旨,任慕容瞻为司隶校尉,种种诸事,此起彼落,接踵浮於孟朗心头,似如有阴影升起,掩住了洛、邺得下,北地群贤,应召毕集,只待消化掉新得之地,即可再接再厉,用兵南北,终定海内的喜悦和期盼。

他心中想道:“大王与以前比之,好像渐渐有些不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