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二十五章 香艳的回味 什么也没说

即鹿 第二十五章 香艳的回味 什么也没说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从永寿宫中出来的路上,莘迩脚步轻飘,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春日的暖阳晒於身上,暖和和的,花香盈鼻,如处梦中,到快至灵钧台寝宫南边的端门,闻得有人道迎於他时,乃才稍稍回过神来,他投目过去,见那迎候的是个阉宦,三四十岁年纪,面黄无须,脸大如饼,鼻梁矮扁,左边面颊长了一颗黑痣,可不正是才迁为令狐乐宫中宦丞未久的王益富! “小奴王益富,拜迎莘公。” 莘迩略顿脚步,悄悄地用指尖掐了下手心,缓了缓神,尽量拿出从容自若的平日风度,说道:“你怎么在这里?……是了,我适才於四时宫觐见大王,未见你随侍左右。” “小奴今日休沐,因是没有从侍大王,闻得莘公入宫晋见太后,小奴故赶紧过来迎候。” “既是休沐,不好好的歇歇,跑来此处等我作甚?” 王益富眼神游离,先是看了下奉左氏之令,送莘迩出宫的梵境,接着看了下在前头引导,带莘迩出宫的内宦,陪笑说道:“莘公是我定西的擎天柱,小奴忝为大王近侍,知莘公入宫,未能拜迎,已是该死,又岂可不送?” 莘迩料他是有话要对自己说,便说道:“那你就送吧。” 王益富就与那引导的内宦一起,在前边带路,沿宫中道路,恭恭敬敬地把莘迩引送到了端门。 到端门门下,梵境施礼,说道:“将军,小婢这就回去给太后复命了。” “太后”两字入耳,莘迩的心神顿不觉又是一阵恍惚,他连忙再次指尖掐手心,勉强镇住心猿意马,微笑说道:“有劳你了,多谢相送。回到永寿宫后,烦请给太后说,请太后安心养病,至於外朝诸事,我必竭忠尽力,佐助大王。我明天叫显美进宫,问候太后玉体。” 梵境抿嘴一笑,说道:“是,小婢一定把将军的话转禀太后。”又施一礼,步伐轻盈,蝴蝶般的,自旋身回去了。 引路的内宦亦止步宫门,不再朝外继续相送。 王益富没有止步,跟着莘迩出到了宫门之外,直把他送到坐车的边上。 宫门的侍卫、小宦等看去,只见到王益富卑躬屈膝的,好像只是在巴结莘迩,却莘迩如今权倾定西,要说起来,固是政敌不少,但对这些没有党派的底层侍卫、阉宦而言,则不折不扣的是一棵参天大树、泰山牛角,就有眼热的不禁想道:“这马屁精,也不知怎的,攀上了相公,摇身一变竟是飞上枝头,却我为何无有此等机缘!可气、可气!” 宫门禁地,不可引人注目,莘迩不欲那些侍卫、小宦们乱想乱说,手扶住车门的门框,皱起眉头,对又想俯身请他踩着自己上车的王益富说道:“给你说过了,以后不许这样,你怎么故态复萌?不像样子!行了,有什么事,你说吧。” 王益富应道:“是,是。”却不肯立刻就说,看向扈从牛车左近的魏述等人。 莘迩说道:“此皆我之亲近也,你有什么要说的就说,无须遮掩。” 王益富应道:“诺。” 他便小声说道,“莘公,昨天一早,宋鉴进宫了,说是有其父的家信给宋后。在永训宫里,宋鉴待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之后才走。小奴昨天轮值,出不了宫,这等事又不敢叫别的奴婢代禀,故是本想着今天给公禀报此事的,正好公今日进宫,於是小奴闻知后,就连忙赶来了。” 宋鉴,是宋闳的次子,前祁连太守。因为宋方一案,宋闳、宋方的直系子弟都被免了官,宋鉴亦在罢免之列,但宋鉴等只是被罢免而已,不像宋闳和后来的氾宽,被朝旨明确限定,“黜免还乡”,诏令他俩回家乡待着,无诏不许进京,是以,宋鉴在西郡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遂於年前,借口正旦将至,以走亲访友为名,乃来了谷阴,来了就没再回去,住到现在。 而永训宫,是宋无暇所居之宫。 莘迩闻得此言,神色不变,说道:“宋后是宋方之妹,宋公的从女,宋公是她的从父,又是宋家的宗主,有家信叫宋鉴给她,不足为奇。” “是,是,这确是不奇怪,但莘公,奇怪的是宋鉴进见宋后的时候,却提起了大王的婚期。” “提起了大王的婚期?” “是的,将军。” “你怎么知道的?” 王益富一副邀功却又故作谦虚的模样,说道:“小奴蒙莘公不弃提携,迁为大王寝宫宦丞以后,服侍大王之余,与永训等宫的婢、宦常相来往,交了不少的朋友,这件事,小奴就是从永训宫的女官那里听来的。” 宋无暇名为太后,是定西现在的两位太后之一,但在宫中的地位,却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她宫中的宦官、宫女,不免趋炎附势,自是乐於接受王益富的示好,愿意当他的“奸细”。 “你倒是能交朋友。” “小奴残贱之躯,别无用处,唯只能倾尽绵薄,以盼可为莘公分忧。” “他俩还说什么了?” “别的也没说什么,都是家长里短的,宋鉴说宋后的阿母、诸兄和宋公都很想念宋后,给宋后说了些他们家乡的新鲜事,宋后或是因之起了思亲、思乡之情,涕泣不已,……对了,宋鉴还对宋后说,代北的索虏拓跋倍斤曾大胆妄言,欲聘宋后为妻,宋后闻之,当时惊慌失色。” “宋鉴对宋后说了拓跋倍斤的胡言乱语?” “是。” 如果只是给宋无暇送封家信,确然不足为奇,但为何先言及令狐乐的婚期,复说起拓跋倍斤的胡扯八道?莘迩沉吟想道:“这就有点古怪了。宋鉴进宫,必是出自宋闳的授意,宋闳这老狐狸,在家里待不住了么?他叫宋鉴给宋后说这些乱七八糟的,是想干什么?” 联想到奏请把令狐乐的婚期定在今年的那些朝臣,显然是以氾丹为首的,莘迩因又想道,“宋闳、氾宽这是又搞到一起了?他俩想通过大王的完婚,而使大王及早亲政,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可宋闳叫宋鉴给宋后说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 思忖稍顷,理出了一条思路,他想道,“说拓跋倍斤,许是为了吓唬宋后,若果如此,那吓唬的目的,应就还是在大王完婚这事儿上,不外乎是欲借此促使宋后,主动劝说太后,听从氾丹等人的建议,今年年内给大王完婚!”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可能了。 令狐奉在世时,宋无暇得宠,没少给左氏甩脸子,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但令狐奉薨后,宋家继而倒台,为了自保,宋无暇却是能放下身段,低三下四的,时时处处讨好左氏,左氏本心地善良,常年独在深宫,人皆有交流的需要,又亦需个身份对等、说得上话的人解闷,故在宋无暇的曲意逢迎下,左氏与宋无暇的关系,近年来却是比之前好了很多。 换言之,如果宋无暇劝说左氏早点给令狐乐完婚的话,在左氏这里,还是会有些许分量的。 一边是外朝群臣的上书奏请,大概是觉得不保险,所以一边再加上宫中宋无暇的吹风。 氾宽、宋闳的这一次联手,如果真像莘迩的猜测,那看来是势在必得。 莘迩点了点头,对王益富说道:“这事儿我知道了。” 王益富察言观色,看出莘迩不欲在宫门外多做停留,就下拜说道:“小奴恭送莘公。” 莘迩踩蹬上车,坐入车内。车门关上,他拉开了车窗上的垂帘,示意王益富近前。王益富弯着腰,赶紧趋行到至。莘迩淡淡地说道:“你上次说,你的阿弟叫什么名字来着?” “小奴阿弟,贱名益禄。” “国家有项新政将施,不通一经、不识一艺者,虽百石吏而不得任之,你阿弟可通经、艺?” “小奴阿弟粗鄙,不通经,然略能骑射。” 经,便是儒家的经书;艺,指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是六艺之一。 “你再休沐时,请你乡郡的中正,把你阿弟的品、状及资,呈与中台吏部,看看是否堪用。” 品、状、资,是当下士民出仕,必须呈交的三项书面材料,品,即乡品;状,是对其人“德”与“能”的书面评语;资,是出仕之人的家世,主要指其父亲、祖父等人的官爵和姻亲关系。 这三项书面材料,都是由出仕之人的本郡中正来准备的,准备好了,上给吏部,然后再由吏部负责选官、任官的官吏根据此三项材料,给以出仕之人与其品、状、资相符合的对应授官。 王益富喜出望外,勉强抑住喜色,说道:“是,是,公之深恩,小奴唯效死以报!” 窗帘放下,御者驭牛,莘迩的坐车在魏述等从骑、甲士的护卫下,缓缓地离去了。 经过不长的一段道路,回到中城,牛车驶向莘公府。 天气转暖,街上也热闹了起来,莘迩出行,为不扰民,通常都是能不打仪仗就不打仪仗,今天就没有打仪仗,只带了魏述等数十从卫而已,虽然路人见到他车前、车后皆卫士影从,知车中坐的定是朝中贵人,纷纷躲让,但毕竟没有净街,不时有唐、胡各种语言,传入车内,放到往常,莘迩这时说不得,便会从车窗往外观看,也算是小小的体察一番民情,同时欣赏一下定西王城这一派熙攘的西北都城气象,但此时此刻,他却无有这份心情。 街上热闹,车里的莘迩念头起伏。 四时宫中与令狐乐和洽的气氛、氾丹等奏请今年给令狐乐完婚、宋鉴进见宋无暇等等近日或今天出现的诸事,与蒲秦十之**将攻秦州这桩大事,纷沓而至,交汇於他的脑海,又有因适才永寿宫中发生的那件事而产生的香艳的回味,难以自制地时不时冒出,穿插於此数军政等事中,让他更是心绪杂乱。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莘公府。 魏述在车外请示:“明公,是把车行入府中么?” 於莘公府外等候莘迩召见的官吏们,无人不识魏述,见到他,便知车中人定是莘迩,蜂拥上来,拜迎了一圈。乱糟糟的声音,搞得莘迩越加思虑不定。 他改变了回府的主意,说道:“不回府了,回家。” 魏述与府门的门吏说了两句话,过来禀道:“明公,内史羊令在堂中等公呢。” “士道来了?” “是。” “那就进府吧。” 牛车驶入府中,莘迩下车,过庭院,登入堂上。 羊髦已在门口候迎。 “士道,怎么不提前派人先来通传一声。等多久了?” “没等多久。”羊髦抽了抽鼻子,神色奇异,打量莘迩,说道,“明公,公衣上怎有脂粉香味?” 莘迩面色微变,连忙举袖自嗅,以掩神情,佯笑说道:“脂粉味么?你也知道的,翁主快到产期了,行动不便,她是个好动的,为此烦躁得很,如今性子是一天一个样,动不动就要折腾我,今早我出门时,她非要我给我画眉,大概是画眉时,沾染到了她的衣香吧。” 羊髦笑道:“原来如此。”他是个文雅君子,涉及到令狐妍,不好多说,就没再说了。 两人落座。 莘迩问道:“士道,可是有什么急事么?” “倒也不是什么急事,明公,是髦得了陈令史的上报,说信,李基收下了,但没有回信。” “不回信,亦在咱们的意料中。他收下信时,可说什么了?” “什么也没说。” 却是,就在日前,听闻李基出任太原太守后,羊髦给莘迩提了个建议。 他说,李基的祖上世为唐臣,家声清廉,北地沦陷以今,其家数代,之前又悉不肯附逆,做胡人之臣,故李基其人,他认为没准仍是心向唐室的,因此提议:可与之通信,试上一试。 莘迩接受了他的提议,便在朝中的官吏中,找到了这个羊髦刚才提到的“陈令史”,此人亦是侨士,原籍太原,其祖上曾是李基祖上的故吏,便以此一名义,着他写了封信,秘送李基。 莘迩想了一想,说道:“什么也没说?” “是。” “士道,你对此怎么看?” “髦以为,什么也没说,其实是个好消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