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十三章 轻骑趁夜东 贫道方外人(上)

即鹿 第十三章 轻骑趁夜东 贫道方外人(上)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杨贺之对张韶说的是:“下官於城外循抚诸部,闻说贺兰延年佯於城东筑营,而兵已趁夜东去。下官急赴城东,见城东虽有若干鲜卑胡骑驻留,而估算其人数,留者不到千骑,少了三千余骑!下官求见贺兰延年,被几个鲜卑小率百般寻辞推脱,终究是未能见着於他!”

杨贺之的这番汇报,算是个“简报”,限於紧急的程度,一些东西他没有时间细说。

比如那个“闻说”,告诉他此事的,不是定西军的将士,而是牵羊担酒、特地跑来慰问“王师”,以向定西示好的广牧县外的唐人豪强。

又比如“估算其人数,留者不到千骑”,事实上,城东鲜卑骑兵的驻地上,树立的旗帜、点燃的篝火着实许多,如只从旗帜、篝火判断,大概得有三四千骑,这个数目恰好与贺兰延年带来的部队人数相当;但杨贺之是个机灵、心细的,通过数次强行接近其驻地之腹心地域,却拨开了这层迷雾,从中察到了真相,得出了留者其实不足千骑的判断。

再又比如他求见贺兰延年时,阻挡他的那几个鲜卑小率的“推脱”之辞,先说贺兰延年正在忙於军务,继而又说发现了温石兰的残部,贺兰延年打算调兵去追,等等好几个的借口,有的借口,像“发现温石兰的残部”,简直荒唐之极,据贺兰文悦之前的说法,温石兰於漠中兵败之后,便向西逃窜而去了,又如何会於此刻在广牧城外发现其踪?一听便知是敷衍之语。

张韶定住心神,目光找到了贺兰文悦,徐徐说道:“贵军已往东去了么?”

贺兰文悦讶然,不答反问,说道:“将军此话何意?”

“贺兰大人到现在还没进城,贵军东去的部队,是不是他亲自率带的?”

“将军,我不明白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张韶紧紧盯着贺兰文悦,观察他脸上的神情变化,说道:“贵军忽往东去,是要去哪里?”

贺兰文悦镇静得很,一本正经地说道:“将军,什么是我军忽往东去?我军现明明就在城东,哪里来的东去?我不懂你的话。将军到底何意,还请明示。”

张韶知从他这里是问不出了,便向杨贺之、张龟使了个眼色。

杨贺之拉着张龟,两人出到堂外。

杨贺之把听来的情况又对张龟说了一遍。

张龟顿时震惊,略作忖思,立刻命值守的亲兵把赵染干找来。

不多时,赵染干来到。

院中不但有张韶的亲兵,也有贺兰文悦带来的鲜卑精卒,张龟故意大声对赵染干说道:“庆功宴就将举行,贺兰大人尚未入城。你现在去城东,务必把贺兰大人赶紧请来!”放低了声音,说道,“闻报有不少的拓跋骑兵似已离城,往东去了,你去到城东,切将此事探明真假!”

赵染干应命,便带了几个随从,出城前去请贺兰延年。

却是为何找赵染干去验证、查实此事的真假?如前文所述,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因为占据的地盘邻近之故,两下於早年间结为过姻亲,赵染干的母亲就是来自拓跋部,他的弟弟赵孤塗现且犹在拓跋部中寄住,是以,赵染干与拓跋鲜卑的贵族们大多相知,这是一个缘故;再一个,贺兰延年是匈奴人,赵染干是铁弗匈奴人,铁弗,指的是父系为匈奴者,也即是说,他两个族属近类,两个缘故结合,杨贺之求见贺兰延年,鲜卑人可以随便找借口推脱,赵染干身为铁弗匈奴部大率而今第一位的继承人,他求见贺兰延年的话,鲜卑人就没法胡乱推拒了。

张龟没有回到堂上。

在赵染干离开后,他负手院中,勾着头,瘸着腿,拐来拐去的来回踱步。

杨贺之放慢脚步,跟在他的身边,轻声说道:“张公,鲜卑骑分兵东去的事情,料来不会是假。张公觉得,他们往东去,会不会是为了……?”

张龟的年纪比杨贺之大不少,如今在杨贺之这类的后来之秀面前,他凭借着他从附於莘迩微时的资历和历年来为莘迩立下的功劳,与傅乔等一样,也已是混到了“公”的尊称。——却好在他不是和尚,时下对名僧的惯例尊称,是在其姓或其名之后,加一个“师”或“公”字,姓后、或者加个师字也就罢了,若是在其名之后加个公字,在莘迩听来,怕就未免不雅了。

广牧的东边,沿黄河行百里,是朔方郡的郡治朔方县;朔方县再往东百余里,是河阴县;河阴县再往东,即是代北了。贺兰延年如果真的是分兵东去,那么他的目的很明显,只能是一个,便是抓住啖高被擒、朔方秦军主力覆灭的良机,抢在定西军之前,夺下朔方、河阴两县。

张龟喃喃说道:“贺兰延年若果亲率骑东去,首先当然不可能是为了返回代北,如此,他就只能是欲抢占朔方、河阴!朔方、河阴如被其夺据,我军虽得广牧,然朔方郡不能为我有矣!”

朔方郡囊括了黄河“几”字形的整个上端,号为河套者是也,占地颇广,东西长约六百里,而从朔方郡西部的边界到广牧县,东西长才二百里而已,换言之,若是东边的朔方、河阴等县被拓跋鲜卑占据,那么就等同於朔方郡的大部分地界都落入到了拓跋倍斤的手里。

定西与朔方之间,本就有千里漠海为隔,补给、后援困难,要想长期的驻军於此,势必就十分依赖从本地获取给养,若是朔方郡的多半部分地区再被拓跋部得到,则只凭西端的广牧、临戎等寥寥三两县城,地瘠民少,且胡牧占民之多数,定西显然就会更加难以在朔方立足了。

杨贺之说道:“事急矣!张公可有良策以对?”

急切间,张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问杨贺之,说道:“君有何策?”

杨贺之知道此事的时间早,在入城来向张韶禀报此事的路上,他就在考虑对策,倒是已有了主意。他说道:“贺之有上下两策。”

“上下两策?”

“是。”

张龟顾不上“上下两策”的这话有些耳熟,急忙问道:“上策是何?”

“我军入朔方不久,竺圆融就派了两个土著弟子过来,为我军向导。贺之听说他原是陇地高僧,此人应是可用。他现在朔方县,可以马上遣使,星夜赶赴朔方,示警於他,命他组织人手,守御朔方县;同时,遣兵东向,争取在贺兰延年部打下朔方之前,到达朔方!此为上策。”

竺圆融,便是之前高充出使朔方,见赵宴荔时,随行带去的那个定西高僧。他与道智是师兄弟的关系,一心发扬佛教,后来在赵染干的邀请下,留在了朔方。再后来,定西招揽赵染干,竺圆融於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过,在赵染干接受定西招揽,率部投定西时,竺圆融没有跟着赵染干回定西,仍是留了下来。朔方县是朔方郡的郡治,民口多,唐人的富绅、胡人的豪酋也多,县之所在的位置也较为居朔方郡之中,宜於传教,他现下就在朔方县。

张韶率部进入朔方郡后,竺圆融派了两个本地出身的弟子过来,说是给他做向导,但其本意,却是人人皆能看明,与其说是做向导,不如说他是在表明心意,表示他依旧心在定西。

“竺圆融?”

杨贺之说道:“竺圆融居朔方数年,今於朔方,名望高远。贺之从他的那两个弟子处听闻,朔方县内的唐人大姓、胡人酋率,不少都是他的信徒。若是他肯从令,聚集县中的唐、胡勇壮守御城池,以贺之度料,多不敢说,至少还是能守上个一两天的,足可等到我大军赶到了。”

杨贺之说竺圆融“今於朔方,名望高远”,这话不错。靠着精湛的佛学学问和从西域僧人那里学来的“法术”,竺圆融的名望在朔方郡可以说是日隆,信徒甚多。若是他肯遵从张韶的命令,组织人手守御朔方县的话,大概还真能守上些许时段。

张龟点了点头,问道:“下策是何?”

“即刻遣兵东去,追赶贺兰延年部!此下策是也。”

贺兰延年部都是轻骑,行速快,便是现在就派兵追赶,一则也不易追上他们,二来,贺兰延年留在城东的那些剩余部队,亦有可能会在贺兰文悦的带领下,对定西的追兵进行骚扰、截击等活动,这就会进一步地延迟定西部队的行军速度,使之越发追赶不上。

因有这两条弊端,所以此策是下策。

听完杨贺之的两策,张龟有了决断,说道:“卿上策佳!你即回堂内,将此上策献於将军!派去朔方县示警、传令的人,也不必选别人了,就使融师的那两个弟子去!立即去!连夜去!”

杨贺之应诺,便回堂中,把自己的计策私语与张韶。

张龟在院中继续等候赵染干。

……

广牧城东。

夜色暗淡,一支三千来人的胡人轻骑,沿着黄河的河道,向百里外的朔方县疾驰奔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