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三、新武器(三)

五代兴唐 三、新武器(三)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23:34 来源:笔趣阁

“好吧,好吧,你们应该多研究一下印度洋、太平洋和美洲的地图,我建议你们使用地球仪来研究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欧洲的地图把欧洲放在地图的中心,而美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则在地图的边缘地带,我会让我们的目光变的局限起来,做为帝国最高战略决策的制订者,应当学会站在美洲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皇帝点起一支香烟抽了两口,又继续说道,“我们只要在海洋上占据优势,就会变得十分安全。”

“陛下,以我们的空军技术优势和实力,我认为在靠近美洲海岸的地方,欧洲人是占不到便宜的。”王家淦元帅说道。

“军事实力的对比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的工业能力特别是资源优势本身就比他们强。”皇帝说道,“在战争形势下,各国都会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军事装备技术的研究上,所以技术领先优势也保持不了几年。所以新武器在第一次使用时,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他又把目光看向了邓学书,“博士,我们未来的总体战略需要把欧洲海军至少一半的兵力牵制在欧洲海域,我认为把你们研制的那种武器装备到潜艇上,如果能对欧洲海岸发动几次奇袭有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凌文察将军现在是最高统帅部与帝国海军方面之间的联络员,我想他会为您的实验找到合适的潜艇的,如果没有,那我们得抓紧建造一批!您的实验结果报告可以给凌文察将军先看一遍。”

“是的,陛下!”邓学书少将打开身旁公事包的拉链,然后拿出一份只有六页长的文件交给凌文察,后面还附着几张黑白照片,“您看看这个。”

凌文察在读文件的第一页时带着怀疑,很快后转成了惊异。他把文件一页一页地看完之后,就望向邓学书少将和王家淦元帅,又把目光转向皇帝,不想先开口说什么。

皇帝开口问道:“你认为把这东西装到潜艇上怎么样?”

凌文察略微沉思了一下,这才慢慢说道:“如果真象报告上说的能在三百公里之外发射还能保持只有10公里之内的偏差,确实能起到奇袭的效果。不过,我认为这种武器引起的恐慌效果应该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杀伤。”

皇帝哈哈大笑,把头仰靠在椅子靠背上:“哈哈,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玩意就是用来吓唬人的,可王家淦元帅却想用它的代替空军的轰炸机来执行轰炸东法兰克的任务,我认为这十分不划算!”

凌文察思考了一下,才又小心翼翼地说:“哦,陛下,这有可能会刺激到欧洲人,让他们拼尽全力来找我们拼命的。那样的话,我们有可能得不偿失。”

“麻烦就在这里,”皇帝侧着脑袋说道,“我们需要尽快搞出另一种东西,让他们恐惧的玩意,这才有可能吓住他们。”他把头又朝椅背上仰了仰,侧过头从车窗里望着火车外漆黑的山林,眼睛里似乎流露出一丝迷惘。

……

早晨的旅大港什么也看不见,一场突如其来的寒雾笼罩着这个帝国最大的海军基地。

朱成骥博士从海军的码头出来,坐上了一辆专程迎接他的长城“王冠”牌小汽车,去参加国防科技委员会在海军基地所召开的秘密会议。国防科技委员会邀请了全国各地受他们资助过的有关企业和专家来讨论关于火箭项目发展的一些重要方向性问题,其目的是要通过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们的分析,以评估目前制导火箭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

邓学书博士在给他的信里要求他带来制造固体火箭项目的最新研究和实验报告。他们两人是老朋友了,这些年来,朱成骥的研究所里的研究一直得到了这位帝国空军少将所在部门的资金支持。

朱成骥的研究项目介于军事和科学之间,同时还具有商业目的。他早在298年就向帝国专利局审请了自己的冲压式火箭发动机专利,其性质当然是商业利用了科学。他常常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个谋利者,他的专利和研究成果使他在江宁的海军火箭炮工厂里拥有股份,这家主要为海军制造火箭武器装备的工厂每年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朱成骥在帝国的火箭领域和宇宙航天领域是有一定的科学地位的,和江夏大学的李学友教授一样,都是这个领域里的顶级专家。只不过李学友博士最近把他的研究重点放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领域,而朱成骥博士的研究重点则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相对而言,朱成骥教授的研究成果似乎在军事装备中应用的更广泛一些,从口径60毫米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到陆海军所装备的最大口径320毫米的火箭炮。在这个领域,李学友和刘靖华等人的研究有陆军方面的支持,而朱成骥团队的背后则是帝国海军。

冲压式发动机概念大概在一战前就被提了出来,在战后,它的研究方向分成了两部分,一种是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另一种就是火箭发动机。

在科学研究领域,大唐帝国远远领先于整个世界其他国家,在上次大战后二十多年里,一共产生了72位获得帝国科学院数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科学家,这其中有一大半是大唐籍的科学家,而欧洲方面获奖人数只有唐国的五分之一。

帝国大学、京师大学、晋阳大学、江夏大学、淞江大学和江宁大学都是这个世界是最顶级的工程和科技大学,在欧洲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名校能和这些帝国名牌大学相提并论。

只不过在共和302年开始,一些最高等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就被禁止了,帝国开始对欧洲等国实行技术封锁,而且在一些特殊的研究领域,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被限制出境。帝国安保局的这一措施在科学界搞得是怨声载道,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公开支持,比如帝国原子能机构的负责人林季康和罗承恩等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