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三五、并淮西

五代兴唐 三五、并淮西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老将周本乃是吴国名将,据称是三国时名将周瑜的后裔。他自年青时就跟随杨行密南北征战,以勇武知名。庄宗入洛后,亦闻其勇名,特授其德胜军(庐州)节度使,并加安西大将军,也是对其抚赏有加。

徐温、徐知诰父子虽然把持吴国朝政,但对这位前朝老将还是很有忌惮的,这也是为什么徐氏能掌国二十余年,仍然无法顺利篡位的主要原因。杨行密也算是一代豪雄,其身后所留下忠于杨氏的老将并不少。

只不过到了下一代,周本的儿子周邺、周祚实际上都已经投靠了徐知诰,成为其心腹大将,这也是之前周祚会率亲军追逐杨濛的原因。

周本原来算是个死硬派,最常见的口头禅就是“忠臣不事二主”,原来也并没有投靠唐廷的打算,这次是为了数百族人的打算。如果自己被徐家铲除,那么这数百户族人能够幸存下来的不多。

此时周本手上统军两万余人,牢牢地占据着庐州之地,而其长子周邺为舒州刺史,也是与唐地接壤。

现在的天下大势,除了闽主王延钧还没有削除帝号之外,其他各割据势力都已经臣服于朝廷,虽然还处于割据状态,但是大家也都是心里明白,这统一大势,已经是无可阻挡。

除非当今天子也如先帝一般,死于一场意外。

现在看来,还没有任何的苗头。

这位目前还不到三十岁的皇帝,风华正盛,其英武还犹胜庄宗当年。最起码削平各地节度藩镇这件事,庄宗皇帝惹出一场大乱,结果把自己都给搭了进去,而这位天子却基本上算是把这件事已经都做成了。

朝廷方面虽然暂时没有趁虚而入的打算,可挡不住人家自行投靠啊!

周本已经当了快十五年庐州节度使,这一带基本上算是他的地盘。徐知诰这一纸调动命令,若是发生在一年前,也许也没啥大问题。

问题是周本的闺女和女婿这才投奔朝廷,几个月后就有了这份调动命令?!

这也难怪周本心怀疑虑。

徐玠是文臣出身,很容易就被周本看押了起来,

在控制了徐玠之后,周本一方面派人与唐军联络求援,又专门派人到舒州,与自家的长子互通声讯。

周邺也是无奈,自家的老子都投靠了朝廷,自己虽然和徐知诰关系不错,但也无法脱了干系,干脆也一起投唐吧!

李岌刚到南阳,就接到了周家父子叛吴投唐的消息,登时大喜,连忙命令高行周和何福进所部入庐州、舒州。

十年六月,吴国淮西守将周本、周邺父子叛投朝廷,唐军趁虚直入,连取寿、庐、舒、和、濠五州之地。一时之间,淮南以西尽归大唐,吴国在江北的地盘只剩下扬州周边水网湖泊密布的地区。

七月,李岌驾幸庐州,其后召吴王杨溥、吴相徐知诰、池州节度使李建勋、江州刺史段复恭等往庐州觐谒天子。

徐知诰在接到诏旨后即惊且惧,最终还是无奈硬着头皮前往庐州。

不料李岌在见到他之后,反倒是温言抚慰了一番,并夸奖其能保境安民,有治国之材。其后,又说道允其恢复本姓,赐名为昇,晋封为齐国公,却不是原来他所找出来的那昪字。

这下反而弄得李昇有些不知所措。

皇帝此举,显然是把吴国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他有心反抗,却又不敢,只得暗自感慨自己的一番筹措谋划,都是付之东流。

现在大唐兵锋正盛,自己若是敢轻举妄动,岂不是要把整个身家都搭进去?!

李岌倒也不心急统一各地,这样不断威福,逐渐侵蚀的方式,得到的地盘更为牢靠。

况且那些统兵大将,得给他们保留一些敌人,这也是维持内部稳定的一种方式。

省得他们没事干,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内部。

如果实在没有了敌人,那就需要去制造一些敌人出来。

……

益州之地,沃野千里,自古就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在唐末五代时期,这里也是很少受到战乱波及,当初李岌与郭崇韬伐蜀时,也没怎么打仗,几乎是一鼓而下。蜀主王衍现在被他安置在京兆府,安心在当着国公。以成都府为中心的地区经济发达,茶叶的出产更是占到了国内将近三分之一的产量,其他的比如蜀布和蜀锦等纺织品在国内也很有名。

四川这个地名实际上是从宋代划分为川峡四路后才开始慢慢被叫开的,而现在,李岌也把蜀地划分成了四川之地,这个名称不时在廷寄或是报纸上开始取代了蜀地这个称谓。

东川节度使董璋在去年冬天终于是上书朝廷请求致仕,李岌命其子董光业接任东川节度使,并在其老家汴梁赐宅第一处,加封其为检校太师,俸禄赏赐照给。

根据少府监的计划,几支勘探队从晋阳被派到了渝州,前往渝州江南的綦江地界的山沟里进行探矿活动。这些探矿队差不多五十多人一组,当然会配有毛驴和骡马等来驮运食物和工具。蜀马个头很矮,看起来比中原地区的毛驴大不了多少,但性格温顺,翻山越岭的能力却比北地的草原马强了许多。

在一个冬天的勘探活动结束时,这些勘探队已经在綦江周边发现了六、七处煤铁矿,显示出当初在这里开办铁厂的计划并没有什么错误。

蜀地的好处是山多水多,降水量十分丰富,河流密布,很适合发展水路运输。

不过蜀地的河流险滩极多,这极大地限制了河道的航运规模。若是想大力发展航运,还需要加大力气疏浚和清理航道。

如今的蜀地已经算是相对安稳,几个军镇节度早已经打消了过去的野心,唯有川南节度使李仁罕奉命继续向南不断开拓。

他所面对的,是“大长和国”。

在唐朝鼎盛时期,南诏国能在大唐、土蕃两大帝国之间而幸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唐蕃战争的影响,两大帝国都是无力顾及到这里。

很奇怪的是,南诏国在唐末也是内乱自生,居然在大唐灭亡之前也是覆亡,现在变成了所谓的“大长和国”。而段思平所建的大理国还没有出现,估计也是快了。

李岌是不准备让这个世界,再存在一个所谓的“南天大理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