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大型船用蒸汽动力系统还未研发出来,杨松都想直接建造铁甲船了。
当然了,铁甲船不止是动力,还有着舰船结构、新式舰炮等多方面的技术才行,所以杨松在这方面也只能幻想一下。
系统奖励的各种火炮与他印象中的原始火炮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火炮材料与有效射程。
照理说,这种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的火炮,使用的大多是青铜,但是夏国的火炮竟然是特种钢!
而且射程也完全不符黑火药的名头,更像是更先进的专用发射药。毕竟至少九百米的有效射程可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其中涉及到的精密度可不更这个时代相称——炮口精度以零点零一毫米计!
发射的火药填充量也是非常大,一门只有九十毫米的野战火炮的标准发射药竟然有五公斤,也就是说在炮膛里有好长一节装得全是火药——这也是为什么要有这么高的材料要求以及精密度要求的原因。
要不是蒸汽时代的来临,让夏国生产火炮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杨松只能大幅度减少火炮的配备比例。其实相比最开始系统奖励的那个步兵旅,现在军队的火炮比例已经下降了好多。
以前狄青的步兵旅只有三千五百人,但是火炮竟然有八十一门野战火炮、三十六门攻城火炮。就算现在的一个一万一千两百人的标准旅也只有一百五十门野战火炮,三十门攻城火炮。
人数是以前的三点二倍,野战火炮的数量却只多了不到一倍,攻城火炮的数量甚至还有所减少。有着这个原因除了全旅都配有火枪外,更大的原因是配备这个数量的火炮已经足够了。
野战火炮是为了打击地方士兵而设立的,攻城火炮名如其用,是用来攻城的。火炮数量过多有时不一定能够发挥作用,相反还会拖延军队的机动性。
经过李靖等人这段时间的检测确认,发现新式军队编制更加实用、灵活,更利于用于进攻。
这时杨松反过来一回想,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一开始的系统奖励偏于防御,就好比一开始方步兵旅,整个就是防御用军队,不然一支三千五百人的军队竟然有着一百多门火炮,要是进攻到几百公里之外,那还不要累死啊。
而到了现今,刚刚整编的军队却是完全的进攻性的军队,大编制、火炮数量适中,这可不是防御用军队的模样。
这不是在告诉他,夏国已经过了防守阶段,已经可以开始进行扩张了吗?
杨松收拢这些发散的思维,重新回到眼前的事上,一个让他决定是否搬迁军工厂的申请。
这份申请是行政司呈上来的,书中说军工厂建立在天启城的内城,噪音、烟灰非常大,而周边都是些商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周边的居民。
杨松看到这份申请不是烦劳该不该搬迁军工厂,而是在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想当初一个小小的天启城都居住不满,空闲着大片的空地,这才不过是过去了十四年,天启城都扩建了一大圈,这些当初规划的建筑也都开始不适应新的布局,特别是一公里长宽的城墙内。
要不是曾经有大臣提议把一公里长宽内城全都当做王宫,估计现在的天启城为了交通方便都把当初的城墙给拆除了。
一公里长宽的王宫已经非常的不小了,而且有着完善的城防系统,护城河也是现成的,充当未来的王宫城墙是非常好的,只不过杨松没有同意,只能作罢。
但是杨松也没有完全否决,所以荀彧在发展天启城的时候都是把内城的各种建筑组建向外搬迁,把内城逐渐腾空,也好到时候需要扩建的时候能够马上进行。
像是在外城新建一条官府大街,规划城墙外周边的区域,划分功能区,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居住区……这些都是在同步进行的,以待将来。
一平方公里,也就是一百万平方米,一千五百亩的面积全部用来当做王宫,可比紫禁城七十二万平方米的面积还要大一些呢。
但是杨松的打算是,就算内城全变为王宫,大部分也只会被建设成各种功能建筑,比如科技院、藏,甚至杨松还想在王宫里面建立一所顶尖大学。
天启城扩建的外边没有建立城墙,基本上整个夏国除了一开始的几个小镇,以及山海关外的归化城有着城墙,其余的城镇都是没有城墙的。
毕竟在夏国如今的军力面前,有没有普通的城墙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当然两道关隘除外,这是重点防御的地方。
……
杨松在申请书上用红笔批注上“同意”二字,至于军工厂具体搬迁到什么地方去,这就要看军事司的安排了。
他接着打开下一本文书看了起来,这是一本李宝写的关于建设远洋舰队的折子,中间说明规划中的两支舰队已经建造完毕,是应该建造总数达五十艘战舰的远洋进攻舰队的时候了。
对于这个申请,杨松没有马上做出批复,而是放到一旁标注着“待议”的区域,准备找张居正、李靖、刘基几人商议一下再做决定。
在杨松看来,夏国现在的海军已经足够强大了,用不着再建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其实不是杨松他不想,而是不能。
因为就算夏国现在的海军,每年的维护维持费用已经相当于陆军的三个新式标准旅,就这还没有计算那天价的建造费用。
要知道整个海军算上各种文员,也不过不到一万人、四十二艘大小战舰,而且其中巡航舰以下中、小型战舰占了二十九艘。
要是建造出大型战舰占了一半的远洋舰队,那不知道维护费用将是一个怎么的天文数字!
原本杨松想直接驳回这个折子的,但他想看看李靖、刘基等人有什么额外的见解,这才放到待议区。
接下来杨松又处理了关于钢铁厂扩建、增派挖矿土著劳役、新增村镇等全是夏国发展方面的公务。
等他处理完今天的事务后,抬起头才发现天色竟然已经近黄昏了,这一天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间过去了。
杨松踏出书房,站在走廊看到下边花园内他的两个孩子正在亭子中做着什么,他好奇的下楼走进亭子,近距离的观看才发现原来他们两在练字呢,
如今已经十岁的两小,已经是上初学的第二年了,正是学习的好年龄。
“贤儿,你这个‘依’字写得好啊。”杨松的突然发声,让两个正在认真练字的孩子看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