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625章 听说官员很凄惨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625章 听说官员很凄惨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永乐二年,对于所有的官吏来说,都是最难的时光,在他们的头上,悬着三把锋利的刀。这三把刀,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凶狠。

首先就是柳淳和他的锦衣卫。

获得监察朝野大权之后,柳淳的重点放在了肃贪上面,他对官吏的言行,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并且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身为官员,不许参加各种名目的文会诗会,不许去秦淮河喝花酒,也不许弄一大堆优伶到家里办堂会……总而言之,一大堆的禁令下来,官员们简直被套上了紧箍咒。

过去只要考上了进士,成为了官员,就可以随意折腾,只要不过火,就没人管,毕竟大家默认了,蟾宫折桂,荣华富贵,有太多的人,争抢着往手里送钱,拿着土地投献的,拿着宅子赠送的。

不光送宅子,没准里面还安排个美女伺候着。

一句话,只要考上了,哪怕七老八十,也能一下子走上人生巅峰。

可现在呢?

免税免役的特权被拿掉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没了,还多了一帮成天到晚盯着的人,官当得是一点滋味也没有。

光是没滋味也就罢了,后面的还有两把刀呢!

黄观考核百官有功,被朱棣提拔为吏部侍郎,接替了李志刚。

原本黄观的考核就让大家惶恐不安,如今兼任吏部侍郎之后,考核就跟朝廷的京察大计挂在了一起,如果表现不好,绝对要丢官罢职的,没有任何客气可讲。

而且黄观进入吏部,使得原本吏部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吏部管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升,一个是罚……官职出缺,谁能递补上去,这是吏部说了算。从洪武朝开始,三年一次,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察,如果表现不好,是要受到各种惩罚的,因此所有的官员,都畏惧吏部如虎,也成就了六部之首的威严。

要知道长久以来,即便是内阁权势滔天的时代,也不敢完全无视吏部。一个强悍的吏部尚书,绝对能跟内阁首辅分庭抗礼。

本来就很强的吏部,此刻却有人说还不够,还要更强!

光是赏罚不行,还要增加一项权力,那就是教育!

通过科举之后,不意味着学习就停止了,官员要跟得上潮流,要不断增强水平能力。只是选拔还不够,要系统培养,针对官吏的特点进行考察历练,提升整个官僚集团的素质。

这一套事情,都落到了黄观手里。

几乎一夜之间,百官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甚至小时候还要凄惨。每天忙着政务,忙着学习,有些人干脆搬到了衙门值房。

如果去查这段时间官吏的家庭情况,普遍没有新生儿出现,如果有了,可以考虑一下,隔壁姓不姓王!

除掉前两把刀,第三把刀就是大理寺了。

得到了朱棣的旨意,大理寺从上到下,全都忙碌起来,清查积年的旧案,针对官员和家眷亲朋的案子,严厉追究,绝不手软。

在三把刀中间,最招人恨的就是大理寺。柳淳的锦衣卫管得很宽,不光是官员而已。至于黄观,他的教育培养虽然很烦人,但不得不说,的确能帮助官员提升素质,让他们适应职务需要,以免闹出笑话。

所以说黄观的存在,对百官还是另一种保护。

轮到大理寺,那就是大刀狂砍了。

翻身的小吏憋了一肚子怨气,同时又急于证明自己,更要命的是这帮人伺候了无数的官员,对这帮大人的德行都太了解了,只要让他们盯上,绝对没有好下场。

李至刚、黄福、郭资,这三位昔日的大员,被一起扳倒。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至刚,这家伙抖小机灵,没想到不但没有保住性命,还被朱棣下了奸佞小人的评语。

虽然朱棣让孙桓和柳淳按规矩办事,可有了天子的评语,李至刚的下场还能好吗?

经过彻查,孙桓找到了证据,当初王曾经给李至刚送礼,靠着李至刚帮忙,他才进入了吏部。

这个案子揪出来,李至刚可就万劫不复了。

算起来,王的案子,其实是整个一系列整顿的开始。

他在吏部放水,才让许多**进入了衙门,充当小吏。后来查到了王头上,他更是在金殿刺杀天子,这事情后来牵连到了孔家,朱棣一怒之下,将孔家悉数发配到了东番岛。

不过话说回来,王一个小官,如何能肆意胡来?背后岂能无人!

这不,总算抓到了证据,李至刚收了王的三千两黄金……至于王如何弄到三千两黄金这么大的数额,一时无法查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支持王的人,就是那些反对均田的人。

事到如今,李至刚已经是逃无可逃。

朱棣大笔一挥,将李至刚剥皮楦草……这家伙当年就两面三刀,不择手段,现在终于轮到他头上了。

这次的剥皮是活剥!

刽子手先卸了他的下巴,然后用飞快的刀子,割开后背的皮肤,犹豫仅仅是扯掉了皮肤,并没有伤损到重要的器官,因此人不会很快死去,一团鲜红的肉,挣扎抽搐,痛苦哀嚎……

黄福和郭资都吓坏了,他们生怕自己也落得跟李至刚一样的下场。

好在朱棣审查了案子之后。认定两人没有死罪,但是却要求他们将赃款上缴……其中郭资担任过户部尚书,缴纳三十万两,黄福也有十八万两。

朱棣还是讲规矩的,拿钱买命,朕不会杀你们,可朕也不会放过你们,朱棣将两家悉数流放到了东番岛,都去种甘蔗吧!

其中的臣子,朱棣也没有客气,不是发配东番,就是发配安南……整个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官员下台。

有人是才能不堪用,被赶回了家里,有人是犯了案子,丢官罢职,发配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科道言官。

一向以正人君子,浊世清流自诩的他们,在这一次的整顿之中,也损失惊人,足有五十多位御史和给事中落马。

而且黄观还把科道当成了整顿的重点,因为他发现科道官员常识水平之差,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翰林院书呆子多一些倒是正常,可言官监察六部十三省,什么都不懂,这就不行了。一个素质很差的言官,根本无力指出政务得失,他们只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做文章……去看看言官的弹劾奏疏,多数都是气势恢宏,排比华丽,扑面而来……可是当你仔细读完,几乎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

都是什么擅权误国,阴制言路、窃据主上威福之类,模棱两可的欲加之罪。这些空话不但柳淳讨厌,黄观也是厌恶透了。

因此他对言官的考察是最严格的。

各种账目,有没有贪污的情况,各地的工程,有没有偷工减料的,任用官员,有没有私相授受的,采买物资,有没有营私舞弊的,朝政安排,有没有失误的……所有这一切归结起来,只有四个字:言之有物!

而要想言之有物,就要肚子里有货。

没办法,官员只能被逼着,拼命充实自己。

在京城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官员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累得像条狗,赚得蚊子腿……还有人说,老朱家其实才是最刻薄的东家,简直不把臣子当人看。

“朕有这么过分吗?”

朱棣拿着东厂的奏报,对柳淳道:“你说是不是有人故意编排君父?应不应该把他们给揪出来,严惩不贷?”

朱棣眯缝着眼睛,凶光闪闪,这是又要杀人了。

不过柳淳很清楚,真正的原因是东番岛又缺人了。

不久之前,李景隆送来了奏报,说是今年东番岛风调雨顺,如果不出意外,甘蔗会丰收……等到七八月份之后,就会有蔗糖产出,为了能确保一切顺利,希望朝廷想办法,给东番岛提供壮劳力。

“陛下,臣斗胆提议,如果东番岛蔗糖上市,陛下是不是拿出一点钱,给百官发点津贴?”

朱棣瞬间瞪大眼睛了,“什么?你要朕给官员增加俸禄?”

果然,提到了钱,朱棣就抓狂了,尤其是让他出钱。

“陛下,不是增加俸禄,而是发点津贴,一点点而已。”

朱棣用力摇头,“不行,绝对不行,俸禄多少,那是父皇定的,这是祖制,朕不能违背!柳淳,莫非你要劝朕违背祖制?你要是这么干,那可就是奸佞之臣啊!”

朱棣第一次觉得祖制这个东西,竟然是这么管用。

柳淳被噎得无话可说,顿了好半天,才沉声道:“要不这样,陛下可以去市面上瞧瞧,臣得到了消息,现在有些穷苦的官员,都在京城做起了小生意糊口……还有人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了。”

朱棣眉头紧皱,“真有这事?”

柳淳坦然道:“臣不敢胡说。”

朱棣愣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这就对了,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知道民间疾苦,知道百姓的不易!”

他深深吸口气,“好了,朕去瞧瞧,这帮人到底有多惨?”朱老四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简直迫不及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