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541章 洪武大帝又活了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541章 洪武大帝又活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00:36 来源:笔趣阁

建文旧臣,作为文官士绅的代表,被送到了三法司,接受整个天下的审判……到了这一步,阻碍朱棣登基的所有障碍悉数被踢开,如果继续当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监国,那就是矫情了。

而朱棣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所以拥立天子的行动离开展开。

事实上大家伙早就准备这一天了。

首先,以周王朱为首,宗室藩王一起入宫,齐刷刷跪在朱棣面前。

朱朗声道:“先帝骤然撒手,逆党裹挟允,窃据皇位,操弄神器,几近三年。期间尽毁先帝之法,残害百姓,荼毒宗室,离间骨肉,大肆杀戮,以致天怒人怨,百姓怨恨,大明江山,几乎瓦解。”

“所幸先帝四子燕王朱棣,举义兵,讨伐不臣,奉天靖难,所向无敌……去岁腊月入京以来,整顿朝纲,拨乱反正,擒拿奸党,百姓归心,万民乐业。理当继皇帝位,以安人心,以定大局!”

朱说完,带领着宗室藩王,用力磕头,他是发自肺腑高兴。四哥终于当上了皇帝,从此之后,他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朱既是个没有野心的人,又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想编写医书,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医治,他想养豚,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便宜的肥肉。

他很单纯,可也很执着。

有四哥在,在实现愿望的路上,就有了最大的靠山。

不只是如此,其实兄弟俩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其实有关朱元璋头几个孩子,究竟是谁生的,还是存在争议的,官方的说法是前三个儿子,也就是朱标,朱,朱,以及两个公主,都是马皇后所生。

可也有人讲,这几位皇子其实都是养子,因为战乱的原因,从小就跟在马皇后身边,与亲子没有差别。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朱棣也可以算成嫡子,只不过有一个问题,朱棣的生身之母妃传说是高丽人,老朱在征战之中,俘虏了一位高丽女子,把她带到了军营,后来生下了朱棣和朱。

马皇后固然对养子们一视同仁,可因为高丽女子毕竟不是汉人,而且此前又是蒙古贵胄的妻妾,辗转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出身实在是低微,故此朱棣的出身比其他三位哥哥低一些,没有算到嫡子的行列。

朱棣都被歧视,就遑论朱了。

从小到大,朱棣脾气暴躁,勇猛好斗,又机智聪明,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同样出身的朱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所以说铁棒可以磨成针,如果是木棒,那就只能磨成牙签了。

“孤德行浅薄,如何能继承大统,还望诸位贤弟,另择新君!”

朱棣说完,就摆手让他们退出来。

朱很清楚,这是必要的戏码,他也不在意,领着诸王退了出来。像齐王和宁王这几位,都暗戳戳想着,说得好听,要另择新君,信不信,假如推举我们之中的一位,你朱棣能气疯了!

他们这么想着,可刚出来,迎面就碰上了第二波人马,这次是文武诸臣,一起拥戴朱棣登基。

武将这边,有荣国公张玉、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定国公徐增寿,还有其他一大堆将领。

在文官这边,吏部尚书茹,礼部尚书蹇义,左都御史姚广孝,还有许许多多的大臣,一同劝进。

这几位藩王瞧了瞧,也缩脖子了,要真是推举他们,这帮丘八大爷都能把他们撕了,瞧见没有,丘福的眼珠子都跟铜铃似的,那叫一个凶悍啊!

不得不说,朱棣这些年真是积累了不少骄兵悍将,手下人才济济。

这帮人进去之后,时间比宗室长了一些,但最后也退了出来。

到了最后,重头戏终于来了。柳淳安排的老百姓到了,这些老百姓还不一般,他们来自各省,还有九边的军户,大家一起跪倒,足有上千人之多。

“恭请燕王殿下登基,继承大统!”

“燕王殿下万民归心,神功圣武。”

“请燕王继位,天下百姓都盼着这一天呢!”

……

总算天下人的面子够大,朱棣沉吟良久,才“勉为其难”答应,这下子老百姓欢天喜地,离开了皇宫。

礼部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朱棣登基大典放在了五月初三。

谁来主持这个大典,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谁不想借着这个机会,搏新君的青睐。

只可惜这帮人都别想了。

朱棣直接宣布,让少傅柳淳主持大典,理由也很充分,多年前,柳淳就主持过先帝的万寿盛典,那一次场面空前壮阔,先帝十分满意,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起。

柳淳经验够,地位也够,他来主持,没有半点疑问。

现在只剩下一个麻烦,就是柳淳有没有本事,超越自己?

如果只是重复过去,那可就没什么了不起了。

对于这一点,柳淳并不是很在乎,他显得信心十足。

“整个大典一共分为三天,第一天是陛下去孝陵祭奠先帝,迎请玉玺,宣布继位。第二天,举行水陆两军的校阅。上午是骑兵和步兵,下午是水师。就在长江之上,全面展示我大明水师的恢弘,届时会有各国的使臣前来观礼,并且进献礼物,向新君朝贺。”

“第三天,是百姓游行,臣安排了各行各业的百姓,前来面君,晚上在沿江一线,会有热闹的烟火表演,保证能让军民大饱眼福。”

朱棣耐心听着,满意大笑,“还有人说你玩不出花样,这种大型庆典,只有你能操持下来,也只有你的安排,能让我满意。”朱棣沉吟了一下,“柳淳,现在国库太穷了,你这么折腾,花钱是不是太多了?”

柳淳笑道:“当年先帝也是这么问我的。”

“那你怎么说?”

“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这次大典,我想突出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军,一个是民!摧毁士人集团容易,取消他们的特权也不难。可接下来呢,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事情,千头万绪。身为天子,必须直接跟百姓对话,必须拉近和百姓的距离。要让百姓明白,他们是什么身份,要让大明这两个字,深入人心!”

有人或许要问了,柳淳不是说笑话吗?

大明都立国三十几年了,朱元璋那么勤奋治理,还有人不知道自己是大明的子民啊?

还真别抬杠,在一个农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所有百姓当中,有九成是农民,还有九成是文盲,把这两个九成乘到一起,多数的老百姓既没有识字,又没有离开过家乡。

他们最远的路程就是去县城买点盐巴,至于剩下的东西,全都靠自家劳动,自给自足。

你去询问老百姓,他们多数都会告诉你,他们是哪家的,或者哪个村子的,至于大明是什么,根本不清楚。

更为可怕的是农村几乎是一片文化的荒漠,偶尔逢年过节,有一场庙会,请来说书唱戏的,十里八乡都会大老远过来。

看过表演之后,能津津乐道说上半年。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老百姓理解家国天下!

“除掉士绅,推行均田,教育百姓,树立起国家意识……这是全套的工程,缺一不可。否则只会除掉了旧的士绅,又冒出新的士绅。农村广大的地区,朝廷不占领,不深入,就会落到士绅的手里。举办大典,是要花费一些,甚至会花费很多,但是若能把天下拧成一股绳,其实是非常值得的。”

“更何况……不是还有那么多海外藩国吗!可以从他们身上刮油,这么多年了,我可没做过亏本的生意。”

朱棣瞧着柳淳,感叹一笑,“你啊,的确是处心积虑,什么都算计到了,怪不得父皇天天骂你,恨不得杀了你,却又舍不得杀,你小子是一个套接着一个套……唉,既然这样,我就什么都不说了,只管等着大典就是了。”朱棣伸了个懒腰,准备休息。

“先别忙,还有一件事。”

朱棣不解,柳淳起身,请他出来,君臣直奔皇宫的后面,就在邻近御花园的地方,朱高炽等在这里。

“儿拜见父亲。”

“别客气了,说吧,你们师徒玩了什么花样?”

朱高炽嘿嘿一笑,请朱棣到了一座建筑的前面!

“春晖宫!”

朱棣大吃一惊,他下意识走进去,只见大堂中间,挂着一位妇人的画像,她容貌秀丽,面容慈祥,正含笑看着前方。

朱棣目睹画像,一瞬间眼泪就流出来了。

“母妃!”

他扑通跪倒,泣不成声。

这座春晖宫,正是纪念朱棣生母妃的地方。

“其实奶奶是蒙古人,她是蒙古大将的女儿,皇祖父把她抢到了身边,因为长得出众,才得到了皇祖父的青睐。”

朱高炽的话,终于揭开了朱棣生母的谜团,想想也是,朱棣的生母如果是高丽人,那为何高丽史书没有丝毫的记载,要知道连个元顺帝的皇后都被排成电视剧了,吹成了千古少有的爱情。

怎么到了朱元璋和朱棣这里,就半点记载都没有了?

显然高丽人的说法不成立,倒是蒙古人,靠谱了不少。

“师父,你说能不能追封太后,让奶奶也享受无上哀荣?”

朱高炽正问着,突然从门里传出声音,“不必了!”朱棣已经从里面走了出来,他的眼圈微红,显然哭过。

走到了柳淳面前,拍了拍他的肩头。

“你能帮我准备这个春晖宫,很用心。母妃她的确不容易,我会时常过来看她的。可蒙古残部,还是大明的心腹之患,身为天子,我不能给母妃太多,以免扰乱了朝局国策……而且我还要对外宣布,我是孝慈皇后嫡子!”

朱高炽一愣,明明有生身之母,却不能相认,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朱棣捏了捏儿子的肥脸,“行了,别愁眉苦脸的,你爹是天子,天子几时能随心所欲了,你也给我记着,处处要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重!”

朱高炽咧嘴苦笑,这是承认自己储君的身份了吗?

怎么有点高兴不起来啊?

朱高炽傻乎乎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又瞧了瞧柳淳,“师父,你怎么看?”

柳淳意味深长一笑,“我看到了先帝的身影,洪武大帝又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